漢代“網紅”楊震:自我吵作賺功名,開“四世三公”之門庭

功名、功名,對於絕大多數中國男人而言,是趨之若鶩、追求不息的人生價值所在。

漢代“網紅”楊震:自我吵作賺功名,開“四世三公”之門庭

然而,“功”與“名"二者之關係,卻顯得有些微妙。有人是先謀官位,建功立業,而後成名;也有人是先成名,而後受官府聘用,建功立業。前者,主要依靠科舉和蔭封;而後者則是憑孝德或學識。

古代成名的“好故事”的主人公們,在未成名前,心態大體上是健康和堅韌的,成名之念沒有被利慾所玷汙,他們走的是發憤努力、持之以恆之正道,他們的成功為人類留下的是寶貴的精神遺產,而非滿足利慾、暗藏陰險的偽典。可是,並不是每個人的求名之心都能保持在健康合理的限度內,總有些人好名之心膨脹失範,就難免蛻變成“好名之疾”。於是千方百計刻苦求名或陰謀出位,以至於為此倒行逆施也在所不惜,真是花樣百出,醜態畢露。

漢代“網紅”楊震:自我吵作賺功名,開“四世三公”之門庭

中國人的好名過甚之風,大約發端於東漢的桓靈二帝之世。那個混亂時代名人輩出,他們就像今日的大明星一樣走紅,且不乏趨之若鶩的追星族。比如郭泰(字林宗)原不過一個學子,卒業後遊於洛陽,只因得到河南尹李膺的激賞,“於是名震京師。後歸鄉里,衣冠諸儒送至河上,車數千兩。林宗唯與李膺同舟而濟,士賓望之,以為神仙焉”(《後漢書·卷六十八》)。從此,好名造名之風再難止息,到魏晉南朝更成流行風尚,催生出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好名之士,而造名之術也不斷創新。

其中,有個叫楊震之人,其遠祖楊喜是漢高祖劉邦功臣,曾被封為赤泉侯。但幾百年過去,家道中落,楊震只當上一個太守(相當於今天地級市市長),把與朋友交住的一件小事借題發揮,故意吵作,名聲大噪,官運亨通,蔭及全族幾十年。

漢代“網紅”楊震:自我吵作賺功名,開“四世三公”之門庭

據《後漢書》中楊震傳記載,有一年楊震調任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者!’密愧而出。”

這段文字譯成白話就是,王密給楊震送禮(金,十斤)遭拒後,說:夜深人靜,沒人知曉這件事(你收下吧)。楊震回答:天知曉,鬼神知曉,你知曉,我知曉。

這就是“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的前身。

原來,昌邑令王密是楊震以前舉薦的青年才俊,如今楊震路過昌邑,王密自然要盡心接待,白天來看望一次,沒問題,晚上又來一次,——他送楊震“金十斤”,這觸怒了清廉的楊震,他嚴詞拒絕了王密,留下“四知卻金”的故事,從東漢流傳到現在,成為反腐倡廉的典範事蹟。而王密卻因此事,遭後世唾罵,自此抬不起頭來。

這是“真實”的歷史故事,歷來都當作正面宣傳,可真是那麼回事嗎?值得懷疑。

第一點

,王密送給楊震的“金十斤”,東漢流通的錢幣是“銅”而通稱為“金”,所以“金十斤”就是“銅十斤”,並且東漢的一斤大約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半斤,這樣算來,王密送給楊震的“金十斤”,也不過“五斤銅”罷,那就是一個小小昌邑令正常積攢下來的俸祿而已。

第二點,楊震明知道自己路過昌邑,他舉薦過的王密肯定要感謝他,為什麼還要在那裡停留?料想他是做好了拒絕王密“送禮”的準備,計算好了這是一定會發生的事,他就耐心地等著,後來果然不出他的所料。

說來,楊震大半生以清廉自許,自奉甚儉,有時讓人看了很不忍心。王密就是這樣,他白天去看楊震,並沒想送什麼,可是他看到楊震過得太苦了、太儉省了,心有不忍,於是晚上又去一次,我估計是把自己節省下來的俸祿——五斤銅——送上,其意不過是略助楊震之行程而已,哪裡是什麼賄賂!可是,早就準備好的楊震不由分說,斥責他一頓,讓他羞慚而退。

第三點,最耐人尋味的是,這事除卻天和神,只有楊震和王密知道,可是為什麼很快變成天下皆知的事情,那麼是誰說出去的呢?顯然,羞慚的王密不會給人說,剩下的也就是楊震自己了——當然是他自己傳播出去的啊,除了他還會是誰?發現這一點讓人震驚,真是人心難測啊!

由於這件事,楊震聲名大振,以至於他的後代都受這個光輝事蹟的恩惠。在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他家是“四世三公”,成為世代簪纓的名門望族。

漢代“網紅”楊震:自我吵作賺功名,開“四世三公”之門庭

不得不服,楊震精心設計的這個事件,讓他一家賺了個夠可憐的王密則被他算計後慘遭世人唾棄而遺臭萬年,那其實是很冤枉的。

楊震不愧是古今沽名釣譽而賺取功名之始祖,當今網紅也不得不為之折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