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喪夫、中年喪母、終身無後,她卻活的比誰都有價值

縱觀整部中國古代史,發現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每當一個王朝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其繼承人就格外的羸弱,不是早早的去閻王那領了盒飯,就是外強中乾,死活生不出兒子來。

漢末、唐末、明末、清末等莫不是如此。

西漢、東漢在高產了一系列這樣的皇帝后,依然顫顫巍巍維持了200多年,那是啥原因呢?

一句話,關鍵時刻,女人能頂半邊天。

少年喪夫、中年喪母、終身無後,她卻活的比誰都有價值

西漢末年有王政君,東漢有竇氏、鄧綏、梁妠、竇妙、何氏。

今天咱們先說說其中一位,被譽為"興滅國,繼絕世”的東漢女政治家、漢和帝皇后——鄧綏。

鄧綏出身將門,容貌秀麗,入宮時只是一個小小的貴人,當時的皇后是陰麗華的侄女,孃家背景雄厚,遠非鄧綏可比。

像所有古裝劇裡的情節一樣,鄧綏入宮沒多久,陰皇后就被和帝廢掉了。

所以有人說,鄧綏是心機girl,是最強“白蓮花”,我卻不這麼認為。

皇帝只有一個,此消彼長,歷來後宮女子爭寵不都是這樣的嗎?

01 中宮易主

初入宮中,鄧綏一沒人脈二沒靠山,首先想到的應該是自保才是。

對皇帝,她小心侍奉又欲拒還迎,看似低眉順目,但很有自己的主張。

這樣的女子,漢和帝沒見過,所以對她寵愛有加,漸漸疏遠了其他嬪妃。

對皇后,她低調謹慎,不敢穿與皇后同色系的衣服,不敢在皇后面前站著說話,但她越是恭順,皇后越是看她不順眼。

誰讓她奪走了皇后的寵愛呢?

妒火中燒的陰皇后,為了給鄧綏點顏色看看,在後宮中進行了一波又一波的無腦操作,最後因涉嫌參與巫蠱之術,惹惱了漢和帝,鄧綏毫髮無損,她自己卻被廢掉了。

對宮人,她親近和善,很少打罵,這讓她在後宮中積累了大多數底層人民的支持。

有了靠山,有了人脈,鄧綏已穩妥的邁出第一步,接下來入主中宮,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少年喪夫、中年喪母、終身無後,她卻活的比誰都有價值

02 臨朝稱制

大概老天不忍看到鄧綏的才華就這樣被埋沒在深宮中,不久,漢和帝就去閻王那兒報到了,這一年,鄧綏才25歲。

老皇帝沒了,新皇帝還沒立,作為當時的權力最高者,鄧綏就這樣被推到了歷史的舞臺上。

漢和帝膝下單薄,沒有嫡子,只有兩個從小被養在民間的兒子——8歲的劉勝和不滿百天的劉隆。

本該長子即位,但鄧綏以劉勝患有痼疾為由,改立了劉隆為帝,由於新皇年幼,她開始臨朝稱制。

可天不遂人願,小皇帝即位還不到1歲,又被閻王帶走了。

顧不得傷心,鄧綏隨即立了漢和帝的侄子——12歲的劉祜為帝,也就是漢安帝。

大概是古代執政女性的一個通病,

掌權容易放權難,漢安帝已經成年了,鄧綏遲遲不肯還政。這就引起了朝中守舊大臣的一致反對,其中叫嚷最兇的就是杜根。

鄧綏想打壓一下這些老臣的囂張氣焰,就命人把杜根綁起來,活活打死。

好在杜根生命力頑強,又和執法的人有點交情,這才撿回了一條命。

經此一舉,朝中的大臣倒是老實許多,鄧綏一直把持朝政到她生命的最後一刻,這一年她41歲。

03 非凡成就

在這16年裡,鄧綏雖然大權獨攬,但過的一點也不輕鬆。

東漢王室人丁凋零、危若累卵,頻繁發生的旱災、蝗災、水災、地震等自然災害更是雪上加霜。

除了內憂之外,西北邊境還有匈奴入侵、羌人叛亂等外患。

更讓人難過的是,在此期間,她最愛的母親也去世了。

這對毫無執政經驗的鄧綏來說,無一不是挑戰。

曾國藩曾說,天下事,在局外吶喊議論,總是無益,必須躬身入局,才能成事。

是啊,面對困難,慨嘆無益,只管做就是了。

少年喪夫、中年喪母、終身無後,她卻活的比誰都有價值

對內,鄧綏仰仗兄長鄧鷙、史學家班昭、名臣楊震等人,厲行節儉、明辨冤獄、大赦天下,終於穩定了各地的災情,保住了東漢的基業。

對外,鄧綏權衡利弊,下詔裁撤都護,放棄西域;又舉全國之力,歷經十多年平定羌亂。

雖然後人對她的執政方針褒貶不一,但東漢王朝在鄧綏的治理下,並未出現大的動盪,老百姓在頻頻受災之後還能安居樂業,這樣的成就對一個深居後宮中的女子來說,已經很難得了。

在背後一系列混吃等死的皇帝中,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鄧綏作為一個女性,以一己之力,挽救了整個東漢王朝。

光這份智慧和勇氣,就值得我們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