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語文時代的智慧學習-跟樑老師學唐詩之田園詩寫作

語文智慧教育是我最為推崇的教育,引導學生開拓、延展自己的生活領域,全方位地將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把語文教學和做人(育德)結合起來,在傳授語文知識同發展語文能力、發展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有機結合起來,語文強調讀、寫、聽、說訓練,要求學生用更大的格局和眼光去看待知識,引導學生將語文的學習對象從語言拓展到文學、文化、藝術、歷史、哲學等更廣闊的空間,包羅萬象,貫通古今。梁老師的智慧語文課,注重從中國傳統文化寶藏中汲取精華,弘揚千百年來先賢智慧,教會孩子學古今先賢智慧,在人文經典裡啟迪智慧人生。

今天跟梁老師一起穿越唐朝,領略“詩佛”、山水田園詩人-王維的田園詩名篇佳作:《新晴野望》,體會詩人高超的藝術手法。


大語文時代的智慧學習-跟梁老師學唐詩之田園詩寫作

【詩文閱讀】

新晴野望

唐.王維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

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

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


大語文時代的智慧學習-跟梁老師學唐詩之田園詩寫作

【文學常識】

王維(701-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畫家。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第,為太樂丞。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王維描繪山水田園的詩歌繪影繪形,有寫意傳神、形神兼備之妙。有清新淡遠,自然脫俗的風格,創造出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有禪”的意境,在唐朝詩壇樹起了一面旗幟。


大語文時代的智慧學習-跟梁老師學唐詩之田園詩寫作

【寫作背景】

本首詩應當是作於公元740年(唐開元二十八年)之後,作者當時已過四十歲。他的人生態度已經有了比較明顯的轉變,過上了種亦官亦隱的特殊生活,集中創作了大量棲心於田園山水的詩篇。本詩就是其中的一首。


大語文時代的智慧學習-跟梁老師學唐詩之田園詩寫作

【主旨意蘊】

詩中描繪了在初夏雨後詩人眺望原野所見到的田園風光,寫出了農民抓緊了雨過天晴的有利時機而突擊耕種的情形,表達了詩人熱愛自然、眷戀田園的情懷。全詩語言秀麗,情調明朗健康,意境清新開闊,緊緊扣住初春農村雨後新晴的特徵,融新晴景象與農民勞作為一體,構成一幅景色優美且又充滿生活氣息的畫卷,表現了詩人高超的藝術水平。


大語文時代的智慧學習-跟梁老師學唐詩之田園詩寫作

【詩詞鑑賞】

首聯“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總寫新晴野望時的感受:雨過天晴,經過雨水沖滌的原野,空氣中無絲毫塵埃,充滿春天的味道,顯得特別明淨清新;極目遠眺,春天的原野顯得格外空曠開闊。詩人用“原野曠”、“無氛垢”六個字,便把春天的明亮、雨後的清新環境描寫的如此真切,而且將讀者也置於此情境中去,隨著詩人一起遠眺、享受這份美景。

大語文時代的智慧學習-跟梁老師學唐詩之田園詩寫作

頷聯“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寫詩人縱目四望鄉村周圍的遠近景色:遙見外城的門樓臨靠著河邊的渡頭;近處,可以看到村中綠樹環抱,一直伸延到溪邊。由總寫原野的新晴、開闊,到寫鄉村周圍景色,過渡自然。正因為空氣潔淨,增大了“望”中的透明度和深遠度,才有可能如此清晰地看到郭門、渡頭、村樹、溪口。溪水的白,城門的灰,村樹的綠,在陽光的普照下交相輝映。得益於雨後新晴才看得見村的全貌。

大語文時代的智慧學習-跟梁老師學唐詩之田園詩寫作

頸聯“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田野外面,溪水在麥田外閃動著粼粼波光;近山背後,一座座青翠的山峰在連綿的群山後傲然挺立。一個“白”字和“明”字,非常準確地表現出雨後水漲,晴日輝映,河流溪澗比平時顯得明亮奪目;一個“碧”字和“出”字,也十分逼真地描繪了春雨洗滌遠山,格外碧綠,雨後空氣清新,平日模糊的遠峰也清晰地顯現出來。這兩個意象畫面都緊扣著雨後新晴的特點,因而生動、具體、逼真,在總體的靜態中富於動感,清幽明麗,生機勃勃,更富層次感。

大語文時代的智慧學習-跟梁老師學唐詩之田園詩寫作

尾聯“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初春正是農忙季節,春耕農忙、播種秧苗都在這個時候。而此時正值雨過天晴,農民們自然更要抓緊這有利的時機,傾家而出,到田地裡勞作。雖然只是虛點一筆,卻給原野田園平添了無限生機,使人感受到農忙勞動的熱烈歡快氣氛,呼吸到農村濃郁的田園生活氣息。這一筆既豐富了詩的生活內容,又因動靜映襯而使這幅田園春耕詩中畫整個鮮活起來了。


大語文時代的智慧學習-跟梁老師學唐詩之田園詩寫作

【藝術點評】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這句詩對仗工整,音韻優美,“明”、“出”二字用得尤其巧妙。“明”在這裡是形容詞用作動詞,在雨後陽光的照耀下,溪水兀自明亮著,晃人眼目。與“明”相對應的“出”,將山峰擬人化了:遠處碧色的峰巒,就彷彿一個個調皮的孩子,突然出現在群山的身後,讓人驚奇。

前三句詩將一幅絕妙的圖畫已經儼然讀者眼前:開闊的原野,恬靜的村莊,清亮的溪流,兀立的山巒,這些在雨水洗滌下為之一新的景象,錯落有致地分佈在畫面上,有層次,有格局,有色彩,有明暗,意境清幽。然而,這樣一幅畫,雖然秀美,卻總顯得有些空曠,缺乏生機。於是,詩人在最後兩句,描寫靜景,便有意選用“明”、“出”等字眼以動寫靜,給靜物賦予動感,給這幅靜態的山水畫面加上了動態的人物。詩人筆下的田園風光,不僅景色秀美,而且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充滿詩情畫意,一片祥和安樂。這首詩基調明朗、健康,給讀者以美的藝術享受。

大語文時代的智慧學習-跟梁老師學唐詩之田園詩寫作

這首詩格調明朗、清新,不愧為山水詩畫的大師。曾作為古詩詞鑑賞題的材料出現在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全國卷的語文試題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