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眼花翎為何那麼重要,權臣和珅都沒有,只有7個人獲得?

忠肝義膽嶽老三


歷朝歷代都講個等級分明,森嚴的等級是之分是人治社會的一大標誌,這不僅體現在國內各個階層的劃分,也體現在某一個群體的劃分,官員作為國家公務人員,自然也要分出個高低貴賤來。怎麼分呢?最明顯的就是體現在服飾上。

清朝官員的服飾跟前代一樣繁複,有朝冠、補服、朝帶等等區分,要說三眼花翎,就得先提一下清朝的禮帽。

清代的禮帽有兩種,一種為夏天戴的涼帽,另一種為冬天所戴的暖帽,每年三月開始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所有禮帽的頂珠下都有翎管,可以用來安插翎枝,三眼花翎就是最高級別的翎枝。

翎枝也分兩種,藍翎是用鶡羽所做,花翎則是用孔雀羽所做,孔雀羽毛帶有“目暈”,被稱作“眼”,按照“目暈”的數量,有單眼、雙眼和三眼之分,翎眼越多說明地位越高。

一般情況下,只有五品及以上官員才能戴花翎,而且絕大多數戴的都是單眼花翎,只有少數是雙眼花翎,至於三眼花翎,清朝兩百多年間獲得者都寥寥無幾。

物以稀為貴,花翎賞賜得如此之少,也使得其成為眾多大臣的追求,比如施琅在降清後被賜籍漢軍鑲黃旗,平臺後獲封靖海侯,但他卻請辭,並請求賜戴花翎,康熙皇帝准許。

官員們獲得三眼花翎艱難無比,宗室王爺們卻容易得多,按清初的規定,親王、郡王、貝勒等都是不戴花翎,但乾隆年間,許多人上表乞翎,乾隆帝也就賞賜給他們三眼花翎。

至於和珅為什麼沒有獲得三眼花翎,原因很簡單,因為乾隆帝曾下詔表示有卓著戰功的官員能夠獲得三眼花翎(宗室另算)。和珅並無戰功,也不是宗室,沒有三眼花翎很正常,他的弟弟和琳卻是有戰功的,再加上和珅的關係,獲得三眼花翎也就順理成章了。

乾隆朝還有兩人獲得三眼花翎,那就是傅恆和福康安這對父子倆,他們都受乾隆寵信,且有戰功傍身,也撈得三眼花翎。

隨著清朝的腐敗,花翎也漸漸變得不那麼稀缺了,各方面對國家有功之人均可賞戴花翎,到得後來更是出現了捐翎,也就是花錢買,花翎明碼標價7000兩實銀。

當然,三眼花翎勉強保住了它的地位,即便在清末,也只有徐桐和李鴻章兩人獲得,在他倆之前,也只有長齡和禧恩兩人獲得,總共就是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


平沙趣說歷史




首先,我們講一下什麼是花翎。眾所周知,清朝官員的帽子上都插著一根孔雀的羽毛,被稱為花翎或者藍翎。在清朝建立以後,各方面都借鑑了明朝的制度,例如官員們制服上的補子,就是借鑑了明朝的樣式。但是在官帽上,清朝保留了自己的特色。清朝官員的官帽上都插著一根孔雀羽毛,一般的官員都只能佩戴藍翎。只有那些高級官員才能佩戴花翎,而且花翎的頒發標準非常高。在清朝前期,單眼花翎的數量比較多,雙眼花翎已經非常稀少。至於三眼花翎,則屬於傳說中的物品,很多官員一輩子都沒見過。



按照清朝的規定,親王、郡王等高級貴族們能夠佩戴花翎,但僅僅是單眼花翎而已。那些立下巨大功勞的貴族才能佩戴雙眼花翎,在清朝歷史上,只有20多個貴族和官員獲得了雙眼花翎。清朝入關之後,歷經了順治、康熙、雍正三朝,三眼花翎沒有授予任何人。在雍正皇帝時期,十三弟胤祥和大將年羹堯立下了那麼大的功勞,仍然沒有得到三眼花翎。由此可見,三眼花翎的賞賜資格非常嚴格。但是從乾隆朝開始,出現了賞賜三眼花翎的記錄。乾隆皇帝在位60年,總計賞賜了3個人三眼花翎。



我們看一下這三個人都是誰?分別是傅恆、福康安、和琳。傅恆是乾隆皇帝的小舅子,富察皇后的弟弟,而且還是清朝赫赫有名的大將。於公於私,傅恆能夠得到三眼花翎。福康安是傅恆的兒子,但民間一直傳說是乾隆皇帝的私生子。鑑於這一層關係,福康安也得到了三眼花翎。至於和琳,則是權臣和珅的弟弟。和珅雖然權力很大,但是並沒有得到三眼花翎。至於和琳則是乾隆末期的大將,依靠鎮壓白蓮教起義,乾隆皇帝最終賞賜了三眼花翎。在乾隆皇帝之後,還有4個官員獲得了三眼花翎,分別是長齡、禧恩、徐桐和李鴻章。



這4個人中,大家應該最熟悉李鴻章。李鴻章開展洋務運動、組建北洋水師等等,在清朝末期的歷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實,其他三個人的地位都與李鴻章相當,或者說比李鴻章還高。都是清朝的頂級官員,而且立下了巨大的功勞。除了這7個人之外,再也沒有人獲得三眼花翎。曾國藩、僧格林沁、林則徐、和珅、年羹堯等清朝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沒有三眼花翎。至於其他的官員,可能連雙眼花翎都沒有。在康熙皇帝在位時期,大將施琅甚至願意用侯爵換取花翎,但康熙皇帝沒有同意。



其實三眼花翎、雙眼花翎等賞賜都是榮譽性的,不會因為賞賜花翎而升官或者增加俸祿。由於只有清朝使用了花翎,因此沒有合適的比方。花翎類似於近代的勳章,三眼花翎等於地位最高的勝利勳章。在清朝歷史上,除了三眼花翎,還有其他賞賜對官員們的誘惑力很大。例如賞賜黃馬褂,據說和珅有10多件黃馬褂,都是乾隆皇帝賞賜的。最後就是抬旗,抬旗直接影響了官員們的前途。例如原本是漢人,可以抬旗進入漢八旗。地位的變化意味著待遇的變化,抬旗是很多官員們夢寐以求的。

本人不是歷史學家,不過是根據電視劇和一些清代歷史資料的情節做出猜想,故事為主,歡迎網友吐槽! 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堅持原創。


日堯居k古史


在清朝賞穿黃馬褂是對有功牛人的榮耀,然而更大的榮耀則是對更有功的牛人賞戴兩眼花翎,最榮耀的就是對最有功的牛人,賞戴三眼花翎!不過題主賞戴三眼花翎歷史上只有七人的說法,不免有些錯誤。福垊舉個栗子,《東歸英雄傳》裡的渥巴錫的朝服就是三眼花翎就連堂侄也是。

現在大家對三眼花翎有個初步印象,那麼福垊就簡單談談清朝的頂戴花翎。清朝的官帽分為春夏的涼帽,以及秋冬季的暖帽。上圖渥巴錫戴的官帽就是暖帽,無論涼帽還是暖帽,在其頂部都有一個翎管,用以插翎枝。翎枝分為兩種,一種是孔雀羽毛所制,也就是花翎;一種是鶡羽毛所制,即藍翎。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官員,可以戴插有藍翎的頂戴,也就是沒有眼的翎枝。五品以上的皇宮內大臣及統領、參領(三上旗即正黃、鑲黃、正白旗人擔任)可以戴單眼插有花翎的頂戴。宗室、外戚內的鎮國公、輔國公以及和碩格格的額駙可戴兩眼花翎。皇宮內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以及固倫額附還有就是蒙古的親王都可以戴三眼花翎。

至於其他人要戴兩眼花翎甚至三眼那得看功勞,關鍵是你的功勞朝廷認可不認可。曾國藩牛人一枚,消滅了太平天國。皇帝曾經要說封王的,結果給人家一個侯,別說三眼花翎,連個兩眼花翎也沒有。還有左宗棠鎮壓回亂,收復新疆,功勞大於天,清廷也認可,就是不給,這左宗棠也不好意思要啊。再說了,當初他是舉人出身,朝廷已經滿足的他的虛榮心,都給賞過進士了。

福康安有三眼花翎雖然他不是宗室,但他是外戚,最後還封了郡王,這三眼基本上是送的,所以福垊認為福康安應該從那七個人中剔除。福垊認為真正符合大臣符合三眼的只有四人。和珅雖然是乾隆的紅人寵臣,但他沒有什麼軍功,乾隆再把他當鐵哥們也得避免別人說閒話不是。福垊猜想,他弟弟和琳不全是因為軍功才得到三眼花翎的,跟他這個哥哥是皇帝的紅人也有很大的關係。傅恆,也就是福康安的父親更外戚出身,其姐乃孝賢皇后。傅恆因為裙帶關係,加上屢有戰功,不久就升任鎮國公的爵位,自然兩眼花翎到手。後來,軍功越來越大,皇帝也就恩賜戴三眼花翎,見下圖。這個似乎也應從六人剔除。

另外四人是長齡、禧恩、徐桐和李鴻章。長齡在新疆平定張格爾之亂,張格爾不姓張,不是漢人。全稱是張格爾和卓,漢語意思是世界和平。看到和卓有沒有想起大小和卓之亂啊,他還真跟大小和卓有關係啊。大和卓是他爺爺,小和卓是他二爺。平定大小和卓的人,也沒戴上三眼花翎。其中禧恩也應剔除,因為他是睿親王淳穎的兒子,這下就剩下四個了。徐桐是個老頑固,但八國聯軍侵華後,他率全家滅門殉國,也算對的起他那三眼花翎了。李鴻章就不用說了吧,他這個裱糊匠對清朝對慈禧絕不可少,給三眼花翎戴戴也不多。遺憾的是還有很多文臣武將,他們的功勞也很大,但依然沒有帶三眼花翎的資格。而對於袁世凱來說,估計他對三眼花翎並不稀罕,他稀罕的是當總理大臣,稀罕的是當總統,甚至稀罕的是當皇帝。

如果統計沒有錯的話,清朝也就四人獲得三眼花翎。滿人一名,和琳。蒙人一名,長齡。漢人兩名徐桐、李鴻章。當然傅恆,這個有點爭議,算上也不多。最後,福垊再放上一張三眼花翎的畫像,他就是福垊首段提到的,渥巴錫的堂侄策伯克多爾濟,土爾扈特部的首領。


福垊


正所謂人靠衣冠馬靠鞍,清朝幾萬名公務員,誰也沒有把握全都認識,所以在服飾和穿戴上,對不同等級官員進行區分就十分必要了。此外也可以通過規範化等級禮儀制度,來凸顯皇帝對有功之臣的恩寵。花翎便是其中一種。


什麼是三眼花翎

帽子,作為官員最顯著的服飾穿戴,每天都要戴在頭上,也是隨好辨別身份的標誌之一。清朝官員的帽子上的裝飾分為三部分:頂珠、翎管和翎羽。其中頂珠分為:

  • 紅寶石(一品官員佩戴、寶石紅)

  • 珊瑚(二品官員佩戴、珊瑚紅)

  • 藍寶石(三品官員佩戴、寶石藍)

  • 青金石(四品官員佩戴、青色)

  • 水晶(五品官員佩戴、透明)

  • 硨磲(見註釋1,六品官員佩戴、白)

  • 素金(七品官員佩戴)

  • 陰紋縷花金(八品官員佩戴)

  • 陽紋鏤花金(九品官員佩戴)

  • 此外無頂珠者無官品。

大家有沒有發現九種頂珠顏色相差很大,一般只需一眼即可以辨識出來,所以官員們打了照面,只需要辨識一下,就知道互相該怎麼行禮了,簡單、方便!等到很會過家的皇帝——雍正登基後,就把官員頂珠用顏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六品以上的寶石。怪不得給兒子乾隆省出來那麼多錢,會過日子啊!

翎管一般分為兩種:文官用翡翠、武官用白玉。

而花翎的種類就比較少了,分為四種:藍翎、一眼花翎、二眼花翎、三眼花翎。

什麼人有資格佩戴

在清朝初期,有資格在帽子後面佩戴花翎的可都是皇帝的“自己人”,按照親疏遠近分別佩戴三眼、二眼和一眼的花翎。其中皇室成員中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皇后所生公主的駙馬才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乾隆朝開始),

三眼花翎基本都要與皇帝有很近血親的。

次一等的二眼花翎一般需要是宗室親貴,其需要封有爵位,此外還有妃嬪所生公主的丈夫,這裡看出嫡庶尊貴之分。

再次一等的一眼花翎,則一是滿族上三旗(見註釋2)出身的侍衛長官。若非此類,一邊都邊靠。

當然凡事皆有例外,在康熙朝收復臺灣時,施琅就曾因為立有大功並且辭授靖海侯,而被破例授予花翎,開了因功受賞花翎的先例。再比如御前侍衛出身的權臣和珅就被賜過兩眼花翎。

物以稀為貴,正是因為花翎的稀缺性,所以其所代表的恩寵含金量就很高,自乾隆朝廷開始到滅亡,被賜過三眼花翎的外大臣只有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稀缺如斯可見一斑。

不過到了清朝後期,吏治腐敗,朝廷國庫空虛,於是就有了花錢買官帽的事情,一枚花翎為7000兩實銀,藍翎為5000兩實銀!

小小的頂戴花翎,似乎見證了大清吏治的興衰。


註釋1:硨磲(chē qú),貝殼類的一種,具有裝飾作用。

註釋2:所謂上三旗就是天子的嫡系,皇太極繼位後,把正藍旗兵權弄到自己手中,加上原本屬於他的兩黃旗,形成最開始的上三旗,後來順治繼位,多爾袞攝政,就用自己的嫡系正白旗替換掉了正藍旗。形成新版上三旗。當然了。多爾袞死後,八旗兵權盡歸天子,就無所謂上下之分了,但上三旗的說法仍被民間延用。



瓦爾登的船伕


印象中在電視劇《康熙王朝》好像有這麼一個場景:康熙朝的重臣納蘭明珠因為犯了錯誤,惹惱了康熙,被康熙重罰,拔去了頭頂上的花翎。

這個場景雖然是一個電視劇虛構的場景的,但也並不是導演無中生有。在清朝,被拔去花翎可是一種極為嚴重的處罰,也可以說明花翎在有清一朝是一種極高的榮譽象徵。

經常看清宮劇的筒子們可能會發現,清朝大臣的帽子上有根尾巴一樣的東西,這個叫做翎枝。清朝的翎枝分為兩種,藍翎和花翎。


藍翎是用鶡鳥羽毛製作而成,通體被染成藍色,一般是皇帝用來六品以下,在皇宮或者王府當差的侍衛。

花翎是孔雀羽毛製作而成,根據上面“眼睛”的多少而分為三眼花翎、雙眼花翎、單眼花翎。

花翎可不是一般人能佩戴的。

在清朝時期,只有親王(包括蒙古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和固倫額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這些人,才有資格佩戴三眼花翎。這些人可是皇室成員中地位較高的那一波人。

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附(即妃嬪所生公主的丈夫),可以佩戴雙眼花翎。這些人同樣屬於皇室成員。

至於單眼花翎,要求要低不少,但是也只有滿洲八旗中的上三旗(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品級在五品以上官員才有資格。

簡單來說,花翎這玩意,只有皇帝自己人才可以用。什麼是自己人,一是宗室成員,二是滿洲上三旗高級成員。

但是,這偌大的天下,光靠“自己人”是治理不過來的,所以清朝的皇帝還得依靠外人來治理國家。怎麼能讓這些外人死心塌地的幫自己幹活呢?自然是要給他們一點甜頭!什麼甜頭?把他們當成“自己人”。

因此,賞賜給本沒有資格帶花翎之人以花翎,那就是意味著皇帝把他們當自己人了,那就是莫大的榮譽!而能賞賜三眼花翎之人,那更加是榮譽之中的榮譽。

當然,花翎也不能隨意賞賜,三眼花翎更是如此,正所謂物以稀為貴,多了就不值錢了。自乾隆朝以來,能被賞賜三眼花翎者寥寥7人而已,賜雙眼花翎的也不過二十餘人。



那麼這7個獲得三眼花翎的幸運兒又是誰?他們分別是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

傅恆,富察皇后之弟弟,乾隆的小舅子,本是也是乾隆倚重的大將,指揮了大小金川之戰,還參加了清緬戰爭。


福康安,傅恆之子,也是乾隆重點培養的對象。參加了第二次金川戰役。

李鴻章:慈禧時期的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人物之一,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和琳:此人也是雙重身份,既是乾隆寵臣和珅的弟弟,也是乾隆所依賴的大將,鎮壓過貴州的苗民起義。

長齡:蒙古人,參加了平定甘肅、新疆、臺灣、廓爾喀的叛亂。

禧恩:清朝宗室,世襲鐵帽子王睿親王淳穎之子,封鎮國將軍,按規定可以享受雙眼花翎。

徐桐:晚清大臣,慈禧太后的鐵桿支持者。

上述七人,除了李鴻章、徐桐是慈禧太后離不開的漢人大臣之外,其他幾人都是滿蒙貴族,有的本是就是宗室或者外戚。可見這三眼花翎並不好得。

以和珅的身份和地位,乾隆賞賜一個三眼花翎倒也不為過。但是和珅家族已經榮耀滿身了,和珅之子豐紳殷德是乾隆最愛十公主的丈夫,是固倫額駙,有佩戴三眼花翎的資格;和珅的弟弟和琳也是賜的三眼花翎。



所以說和珅沒有獲得三眼花翎也是正常,畢竟和珅家族已經有了兩根。


小鎮月明


三眼花翎和免死金牌一樣,不具實際意義,在朝臣眼中,這些物件是光宗耀祖之物,而獲得方式則涉及功勳方面的層次高低問題,而在皇帝眼中,孔雀毛就僅僅是孔雀毛而已。發的太多就“不值錢”了,所以始終抱著“惜售”態度。

插一句,“摘去頂戴花翎”這臺詞天知道聽過多少遍了,頂戴和花翎是分開的,頂戴簡單地說就是帽子,分涼帽暖帽

,電視劇中很多演員都戴錯了呦~大家可以留神看看。

頂珠,按清禮儀,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

而頂珠下方就是玉質或翡翠材質的翎管,顧名思義就是安插孔雀毛的地方(但不僅限於孔雀毛)

孔雀毛=翎枝,分藍翎花翎兩種。藍翎為鶡羽(飛禽中的平頭哥,不死不休,適合武將)“勇於鬥一死乃止,故趙武靈王表武士以鶡尾,豎左右為鶡冠。”花翎就是孔雀羽毛。

清朝幾乎歷代皇帝都三令五申,不能亂戴,不能不戴,亂戴為違例、違規甚至違法逾越,不戴則失本分。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貴;相對來說永遠是平凡者居多,所以不敢浪費大家時間細說一眼、二眼了,總之,二眼就極其不凡了,我們著重說三眼。

說下哪七個人得到了三眼花翎-----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徐桐、李鴻章。

他們每個人都夠輕鬆開幾十題的,所以我只能簡單寫寫,難免有所取捨、遺漏。

富察傅恆,著名外戚&名將,更是乾隆原配嫡後孝賢純皇后的弟弟,以前開貼講過,富察皇后過世,乾隆已經悲痛的整個人都失常了,還“嚇”死了一個皇子,工部、禮部幾乎“團滅”,脾氣暴躁之下無數人遭殃,可見乾隆和富察皇后的感情,傅恆這關係很鐵的,再加上功勳卓著,督師指揮大小金川之役,降服莎羅奔父子,攻打伊犁,平息準噶爾部叛亂,督師雲南。入緬作戰等等等等。

福康安,傅恆的兒子,富察皇后的侄子,傳說中乾隆的兒子,是不是真的不討論,至少乾隆非常喜歡這個自小在宮裡養大的孩子,這事真的,乾隆封他為貝子,是除宗室外的第一人。福康安四次鎮壓各地民變,參加大小金川之戰,抗擊進攻西藏的廓爾喀軍。收復藏地。繼督兵追擊,六戰六勝等等等等。

鈕鈷祿和琳,和珅的弟弟,參與平定廓爾喀對西藏的侵略,鎮壓貴州、湖南苗民起義,受和珅指使包庇盛住(乾隆的小舅子)等等。最後配饗太廟......和珅雖然沒有三眼花翎,但是如果不是和珅的關係,和琳這麼單薄的戰功,同樣拿不到三眼花翎、配饗太廟就更別想了......

薩爾圖克·長齡從徵甘肅、新疆、臺灣、廓爾喀,主持平定張格爾之亂。

愛新覺羅·禧恩,襲爵睿親王(眼熟吧)是乾隆帝給多爾袞平反後封的,乾隆下詔多爾博還為多爾袞後嗣,淳穎襲爵為睿親王,根系:淳穎的嫡福晉富察氏是傅恆之女,是孝賢純皇后的侄女......

徐桐,一生不遺餘力的打擊新黨。支持慈禧,力舉立溥儁為皇儲。廢光緒帝。主張藉助義和團排外,支持慈禧太后對外宣戰。怎麼說呢,死得有些骨氣,但是一生都在圍著慈禧打轉,目的性似乎強了些。

清廷裱糊匠李鴻章,紫禁城騎馬、賞穿黃馬褂、三眼花翎等特權,一個都不少,美中不足的就是三眼花翎被摘過一次,後來和談前被李鴻章申請了回來。

都極簡的寫過了,同是孔雀翎孰輕孰重,孰親孰厚一目瞭然,有靠戰功拼命得來的,有靠著關係打賞的,有靠巴結獲取的,其實都是看君主的好惡,所以也不需要講什麼公平性,皇帝喜歡就是好的,夠不夠格掌權者說了算。


古今通史


先來大體瞭解一下什麼是“三眼花翎”。

“花翎”是清朝特有的官員冠飾,說白了就是官員的官帽後面的那根孔雀翎,根據孔雀翎上圓花紋數目分為“單眼花翎”,“雙眼花翎”和“三眼花翎”。

我們都知道,清朝時期的漢人地位比較低,所以在清初爵位低於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才有資格佩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附(即妃嬪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擔任這些職務的人必須是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有資格享戴單眼花翎。

記住,是“有資格”而不是都能佩戴,想要佩戴就必須取得皇帝的認可,所以花翎對於一個皇族公卿來說是很難的,單眼花翎都這麼難了,可想而知雙眼和三眼花翎有多難!

也由此可見,那時候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貴族特有的冠飾,別說漢人了,連一般的滿族大臣都沒有資格佩戴,而漢人想要佩戴花翎,首先必須入旗,成為旗人,然後再慢慢升級,總之那時候佩戴花翎比登天還難,但也有特例,誰啊?康熙朝的施琅大將軍。

但到了乾隆時期,花翎的佩戴要求開始放寬(放寬也是相對於乾隆之前,但依舊很難),不僅親王、郡王、貝勒可以佩戴三眼花翎,連有功於社稷且能得到統治者青睞的大臣也能得到佩戴花翎甚至是三眼花翎的機會。

但不管怎麼說,“三眼花翎”是清朝最尊貴的象徵,就像前面說的,想要取得佩戴“三眼花翎”的資格也是非常難的,所以從乾隆到清末,只有七位大臣能獲此殊榮,佩戴“三眼花翎”,他們是—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


那麼我們來看看乾陵賞賜的三個佩戴三眼花翎的大臣,傅恆是乾陵的小舅子,也是有名的悍將,平息準格爾叛亂,三次入緬作戰戰功赫赫;福康安是傅恆的兒子(據說是乾陵的私生子),不僅是皇親國戚,也是勇將一名,參加金川之戰,平定地方叛亂也是出力不少,軍功沒得說;而和琳雖然是和珅的弟弟,但跟和珅不一樣,他先是隨福康安參與平定地方叛亂,福康安死後,他代為主帥繼續平叛,後鎮壓湖南,貴州的苗民起義,也是乾隆朝後期名將。

所以這三人除了身份是旗人甚至是皇親國戚外,還必須有非常大的軍功才能獲得乾隆的讚賞而得到“三眼花翎”,這應該是乾隆皇帝評定一個人是否有資格佩戴“三眼花翎”的標準吧。



很顯然,雖然和珅在朝廷中官位顯赫,但他沒有軍功啊,所以佩戴三眼花翎的標準不夠。也許對乾隆來說,和珅就是一個能陪自己玩兒,能哄自己開心的奴才而已,從沒想過給他賞賜“三眼花翎”。


鹹魚閒聊


清朝時期,官服選擇用禮帽代替之前的冠制。而禮帽後面會綴一根孔雀翎,那個孔雀翎即被稱為花翎,這個我們在清朝的電視劇裡應該也會經常看到。




在花翎上會有一個眼狀的圈,一個圈代表一個眼,有單眼的、雙眼的,還有三眼的。這三種眼分別又是三種等級,其中單眼級別較低,雙眼其次,三眼是最為貴重。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個花翎不是如有些電視劇那般每個官員都可佩戴。在早期(在這裡我只代指乾隆之前)能戴它的絕對是非一般的官員,大多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貴族與內臣親貴,在外任的文臣幾乎沒有被賜花翎的。

花翎都這麼難,三眼花翎就更難了,在早期只有皇室成員中爵位只低於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的人才有資格戴三眼花翎。而且有資格也不代表一定能戴上,要想戴上還要得到皇帝的允許,而皇帝賜予三眼也是十分謹慎。

所以在早期能夠得到三眼花翎很困難,也沒有看到過史書中有記載哪些人戴上了三眼花翎,只知道連雍正時期的大佬年羹堯也僅僅只是獲得過兩眼花翎。所以個人猜測在早期很有可能沒有人被授予過三眼花翎。

不過到了乾隆時期,標準似乎放低了些,花翎被授予的人多了起來,而被授予三眼花翎的人也有了記載,但人數依舊不多。自乾隆到清末,一共只有七位,即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這七人。

而要想知道和珅為何沒得,那就要知道乾隆皇帝授予三眼花翎的標準。乾隆時期授予了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四人三眼花翎,而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都是乾隆時期的名將,都立下了很顯赫的戰功。

比如傅恆贏過準噶爾、大金川、緬甸等戰役;他的兒子福康安了平定了回民起事、苗疆起事與指揮了廓爾喀之戰;和琳鎮壓了苗民起義;長齡平定了張格爾叛亂。

和珅雖然是權臣,也很受乾隆寵愛,但他始終不是將領,沒有戰功,不符合乾隆授予三眼花翎的標準,因此他沒得到也不足為奇了。不過他雖然沒得到,但他的弟弟和琳卻得到了,所以他的家族還是有的,也算是輝煌了。

對於授予的標準最終決定權還是當時皇帝的個人意願,每個皇帝標準都有所不同,乾隆的標準就是軍功,而其他皇帝不是。所以之後的禧恩、李鴻章、徐桐三人能夠獲得三眼花翎不是因為軍功,而是其他原因。


夏目歷史君


清朝的官員和貴族都有的冠飾,也就是帽子上的裝飾品,這些裝飾品的使用也有著嚴格的規定,因此也體現著佩戴者的地位和權力。



清朝入關之後,剃髮易服,同時也改變了原來漢人的冠制,以禮帽代替。禮帽分為兩種,一種是春夏時節的涼帽,一種是冬季的暖帽。但無論哪一種禮帽,其頂端都有一個珠子,稱之為頂珠。

頂珠的材質區分著官員的等級。按照清朝的規定,一品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珠,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為青金石,五品為水晶,六品為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為陰紋縷花金,九品用陽紋鏤花金。

頂珠之下有一段翎管,一般情況下去如旱菸管般粗細,多用翡翠或者白玉製成。這一段翎管就是插翎枝而用。翎枝也分為兩種,一種為鶡羽製作的藍翎,一般賞賜給有軍功的低級軍官。另一種種就是花翎,用來賞賜給官員和貴族。



花翎以孔雀翎製作而成,分為單眼、雙眼和三眼花翎,其中三眼花翎最為尊貴。而所謂的“眼”就是花翎上面眼狀的圓圈,一個圓圈算一個“眼”。

清朝初年規定,皇族成員中親王、郡王、貝勒以下的貝子和固倫額附[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才有權力佩戴三眼花翎。爵位較低的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附[普通妃嬪所生公主的丈夫]佩戴雙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內大臣以及上三旗出身的統領、參領等佩戴單眼花翎。

乾隆以後,三眼花翎的賞賜非常稀少,直到平常滅亡共有七人獲得三眼花翎。分別為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



傅恆、福康安、和琳三人是乾隆時期的人物,他們獲得三眼花翎都是因為立下了赫赫戰功。

傅恆是乾隆富察皇后的弟弟,也就是說傅恆是乾隆的小舅子。最初傅恆只是一個藍翎侍衛,後來憑藉乾隆的信任,僅僅用了七年便升為一品大員,在平定大小金川和準噶爾後,傅恆入緬甸作戰,期間乾隆賞賜了三眼花翎,不過傅恆也在此次作戰中染病去世。

福康安是傅恆的兒子,一生戰功赫赫,在平定大小金川和鎮壓民變起義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嘉慶元年,福康安被賜爵貝子,賞賜了三眼花翎。不過很快便去世了。

和琳最大的頭銜是和珅的弟弟,不過他也算是乾隆時期軍功卓著的人。他與福康安配合平定了廓爾喀對西藏的侵略,還鎮壓了貴州、湖南的苗民起義。福康安去世之後,便是由和琳接替了主帥職位。和以上二人同樣的經歷是,和琳得到三眼花翎僅兩個月後也去世了。



乾隆之後,能夠得到三眼花翎的共計四人,長齡是蒙古正白旗人,出身顯貴,歷事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曾經領兵平定張格爾叛亂。禧恩是皇族中人,睿親王淳穎的次子,曾經平定湖南江華瑤趙金龍作亂。

李鴻章和徐桐是清朝賞賜三眼花翎僅有的兩個漢人。他們二人賞賜三眼花翎,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忠心慈禧。戊戌變法時,徐桐堅決選擇站隊慈禧,庚子事變時他還是無條件的支持慈禧對“萬國”宣戰。李鴻章比較特殊,首先是有一定的功勞,其次就是為慈禧背了大量的黑鍋,最終才換回了一個三眼花翎。



以此可見,清朝的三眼花翎實際上是功勞加統治者信任的象徵。反觀和珅雖然得到了乾隆信任,但功勞不夠,最終也僅僅是一個雙眼花翎。


我是越關


並非只有7人獲得,應該說被皇帝賞賜的除王室成員外的臣子只有7人。清代改冠制之後,官員都需戴有禮帽,禮帽有兩種,一種為暖帽,一種為涼帽。帽頂本為不同顏色的寶石,在雍正年間改為同色琉璃。寶珠之下則是一根翎管,大多是以玉石、翡翠或者琺琅製成,其作用就是安插羽翎。羽翎也是分為兩種,一為登基較低的藍翎,是以鶡羽製成的無眼的翎毛,也被王室笑稱為野雞翎。更高一階的是花翎,而所謂的“眼”就是指代花翎上面的“目暈”。

花翎是以“眼”多為貴,一般的官員是沒有資格佩戴花翎的。這是統治者為了彰顯官員的等級,獎賞軍功而賜給他們的一種榮耀。無論在哪個皇帝時期,僭越本分佩戴是大罪過,如果隨意拿下不戴也是重罪。即便是降職或者革職,官員們的服飾也只是改換成相應等級的朝服,一般來說,皇帝不會罰官員拔去花翎,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處罰。

清朝的皇帝對於賞賜官員花翎是相當謹慎的,在清朝初期,能享受三眼花翎的只有兩種人,貝子或者固倫額駙,也就是娶了固倫公主的駙馬,一般來說只有皇后所出的嫡公主才會享有固倫的稱號。而能佩戴二眼花翎的也必須是和碩公主的額駙,或者朝中被封為鎮國公以及輔國公的皇親貴胄。即便是單眼花翎,也必須是正黃旗、正白旗、鑲黃旗三旗出身的五品以上的大臣、軍中統領以及參領。

由此可見,在清朝初年,能佩戴上花翎的必定是滿旗之中的精英顯貴,而二眼和三眼花翎就完全是王室成員特有的一種象徵。其實即便是有了佩戴的資格,貴族們也需要在10歲的時候接受考試才能真正佩戴,考試內容就是騎馬和射箭兩項,如果合格了,便可以使用佩戴花翎。

花翎如此稀罕,但是在皇帝眼中,它任然只是“臣僚之冠”,皇室之中,親王、郡王要是佩戴花翎反而“紆尊”了。但是這些清初的規矩,傳到了乾隆手上就開始有所變動,郡王泰斐英阿不顧體制,竟然跑去和乾隆討三眼花翎。乾隆莫名其妙,倒是傅恆為他找了個理由,說是泰斐英阿年幼覺得花翎好看,討過來戴著玩兒。乾隆一聽就賞了三眼花翎,順手還賞了另一位皇孫。

後來直隸知府方承觀也乘著乾隆高興的時候向乾隆開口要花翎,乾隆也順手賞了。乾隆開始將花翎賞給文臣,花翎之中所蘊含的軍功和皇族的寓意就漸漸淡化了。至於為什麼不賞給和珅三眼花翎,大約因為和珅沒有軍功,三眼花翎太過招搖,朝中肯定會多有非議。到了清朝晚期,慈禧為了拉攏朝臣,變著法子賞賜,黃馬褂到處散,三眼花翎也賞給了漢臣李鴻章和徐桐。至此,花翎再也不是什麼稀罕物,也不是什麼皇族專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