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與朋友相處的智慧:忠告善導,不可則止

【原文】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也。”

【翻譯】子貢問怎樣對待朋友。孔子說:“忠誠地勸告他,恰當地引導他,如果不聽也就罷了,不要自取其辱。”

孔子與朋友相處的智慧:忠告善導,不可則止

【解析】子貢向孔子請教跟朋友相處的原則,交朋友是一門學問,我們身處在社會之中,身處在這個複雜的關係網之中,難免不交朋友。每個人都有朋友,但是也可以說每個人都沒有朋友,這就要看你把朋友定義在一個什麼樣的層次上。如果你把朋友的標準定得很低,那麼酒肉朋友、狐朋狗友都可以算是朋友;但是如果你期望有大人君子這樣的朋友,希望有德友、有道友,那就很不容易了。孔夫子又是如何回答子貢提出的這個關於“朋友”的問題呢?他說:“忠告而善道之”,認為朋友之間應該是一個相互幫助、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勵的關係,應該是在道義上彼此扶持。朋友之間一定要善於引導,如果不善於引導就有可能引起誤會和麻煩,輕的也許是背道而馳,冷眼對之,嚴重的彼此之間還會變成仇人,因此這個原則一定要把握好。“不可則止,毋自辱焉”,有的人比較虛心,也願意向朋友請教,能夠耐心地聽取朋友的意見和指正,並且能夠及時地改正自己的弱點;但是也有的人脾氣很犟,朋友好心給他指出不足之處,他就跳起八丈高,死鑽牛角尖,堅決不承認自己的錯誤,簡直就是油鹽不進。所以我們一定要善於把握這個度,如果看到對方確實聽不進去,那就趕緊剎車,不要勉強對方,也不要反反覆覆地去勸。我以前曾經犯過這樣的錯誤,本來有些朋友關係非常好,但他們身上確實也有很大的毛病,於是我一而再、再而三地給他們指出來,結果把他們說冒火了,最後乾脆就不理我了,這也是個麻煩事情。如果這個度把握不好,就會自取其辱,不僅朋友的交情沒有了,而且說不定還變成了冤家。

孔子與朋友相處的智慧:忠告善導,不可則止

【歷史故事】管寧割席

管寧和華歆在年輕的時候,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倆成天形影不離,同桌吃飯、同榻讀書、同床睡覺,相處得很和諧。

有一次,他倆一塊兒去勞動,在菜地裡鋤草。兩個人努力幹著活,顧不得停下來休息,一會兒就鋤好了一大片。

只見管寧抬起鋤頭,一鋤下去,“當”一下,碰到了一個硬東西。管寧好生奇怪,將鋤到的一大片泥土翻了過來。黑黝黝的泥土中,有一個黃澄澄的東西閃閃發光。管寧定睛一看,是塊黃金,他就自言自語地說了句:“我當是什麼硬東西呢,原來是錠金子。”接著,他不再理會了,繼續鋤他的草。

“什麼?金子!”不遠處的華歆聽到這話,不由得心裡一動,趕緊丟下鋤頭奔了過來,拾起金塊捧在手裡仔細端詳。

管寧見狀,一邊揮舞著手裡的鋤頭幹活,一邊責備華歆說:“錢財應該是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去獲得,一個有道德的人是不可以貪圖不勞而獲的財物的。”

孔子與朋友相處的智慧:忠告善導,不可則止

華歆聽了,口裡說:“這個道理我也懂。”手裡卻還捧著金子左看看、右看看,怎麼也捨不得放下。後來,他實在被管寧的目光盯得受不了了,才不情願地丟下金子回去幹活。可是他心裡還在惦記金子,幹活也沒有先前努力,還不住地唉聲嘆氣。管寧見他這個樣子,不再說什麼,只是暗暗地搖頭。

又有一次,他們兩人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正看得入神,忽然外面沸騰起來,一片鼓樂之聲,中間夾雜著鳴鑼開道的吆喝聲和人們看熱鬧吵吵嚷嚷的聲音。原來是一位達官顯貴乘車從這裡經過。一大隊隨從佩帶著武器、穿著統一的服裝前呼後擁地保衛著車子,威風凜凜。再看那車飾更是豪華:車身雕刻著精巧美麗的圖案,車上蒙著的車簾是用五彩綢緞製成,四周裝飾著金線,車頂還鑲了一大塊翡翠,顯得富貴逼人。

管寧對於這些很不以為然,依舊專心致志的讀書,對外面的喧鬧完全充耳不聞,就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一樣。華歆卻不是這樣,他完全被這種張揚的聲勢和豪華的排場吸引住了。他嫌在屋裡看不清楚,乾脆連書也不讀了,急急忙忙地跑到街上去跟著人群尾隨車隊細看。

管寧目睹了華歆的所作所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嘆惋和失望。等到華歆回來以後,管寧就拿出刀子當著華歆的面把席子從中間割成兩半,痛心而決絕地宣佈:“我們兩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樣了。從今以後,我們就像這被割開的草蓆一樣,再也不是朋友了。”

孔子與朋友相處的智慧:忠告善導,不可則止

當朋友犯了錯誤時,我們應該及時的加以勸導,如果對方依舊我行我素,那就應該停止,不要自取其辱,甚至應該好好想想,有沒有跟對方繼續相處下去的必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