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的第一庸將,戰役沒打過幾次,可地位甚至超過了傅作義

蔣某人一生,曾經也抓到幾手好牌,可是因為其墮落和平庸無能,結果一敗塗地。其間蔣的用人之道就可見一斑,他用人的首要規範並不是才幹,就是所謂的“忠”,他所垂青的“忠”,並非關於國家、關於民族高度負責的那種真實的忠實品質,而是那種為一己私益而“抱大腿、傍高枝”的馬屁手段。

黃埔軍校的第一庸將,戰役沒打過幾次,可地位甚至超過了傅作義


其次,蔣或人再三情調“精誠團結”,但是他又深懼部下抱成一團營私舞弊,乃至做大後呈現“趙匡胤”那樣的人物圖謀自己,所以他真實做的,卻是損壞部下將領的精誠團結,想方設法使他們分紅不同派系,彼此排擠,各方都需求他居中斡旋,所以他就成為各方平衡有必要的“共主”。這其實就是一種封建帝王庸俗的“御人權術”,蔣某人深諳此道。今日就用一個案例來看看蔣或人的用人之道,是多麼的陳舊。

黃埔軍校的第一庸將,戰役沒打過幾次,可地位甚至超過了傅作義


國軍將領石覺,黃埔軍校第三期生,結業後一直在蔣或人嫡派部隊湯恩伯手下當差,稟賦平凡,戰績平平,僅僅靠嫻熟的軍閥部隊那一套潛規則,就一路從連長做起,歷經營長團長旅長師長,穩步高升。到了抗日戰爭時期,他被頒發少將軍長之銜。此人在抗戰中並沒有什麼像樣的超卓戰績,乃至沒有獨立指揮過什麼大的戰爭,卻留下不少惡跡和汙點。

黃埔軍校的第一庸將,戰役沒打過幾次,可地位甚至超過了傅作義


眾所周知,抗戰時期湯恩伯的部隊駐守於河南,不活躍抗戰,卻極力魚肉役使村民,所以有了“水旱蝗湯”四大災禍之稱。石覺的部隊助紂為虐,1944年,日軍為打通縱慣我國南北的“大陸交通線”,發起“豫湘桂戰爭”,只會魚肉搜刮大眾的湯恩伯部隊,與日軍一觸既潰,部隊潰不成軍,不願忍耐湯恩伯害兵蹂躪的河南大眾,紛繁建立民團如“紅槍會”,四處反擊,痛擊湯恩伯石覺的部隊,石覺的不少官兵的槍械就被“紅槍會”民團緝獲。

黃埔軍校的第一庸將,戰役沒打過幾次,可地位甚至超過了傅作義


遍及河南的“紅槍會”就這樣的打敗了禍國殃民的庸將,不過,石覺不光沒有遭到軍規的制裁,相反由於傍緊湯恩伯這個“天子門生”,跟著湯恩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終究在抗戰成功後,做到中將的高位。解放戰爭開始後,已成為蔣嫡派的石覺,任華北“剿總”第九兵團中將司令官,調往北平,參加了決議華北戰局的平津戰爭。在平津戰役中,如果石覺這樣的嫡系將領真的對蔣一片“赤忱”,傅作義的確是很難成功的。但是在解放戰爭大勢所趨之下,這些所謂嫡派,其實也都首鼠兩端,不少嫡派部隊其實別的也在和我軍觸摸,策劃起義之事。

黃埔軍校的第一庸將,戰役沒打過幾次,可地位甚至超過了傅作義


最可笑的是,就連最固執的軍統北平站,都私自向我軍投誠。最終,傅作義召集“開會”,將這些嫡派將領一窩端,中央軍登時群龍無首,傅作義總算能夠放心大膽地組織北平平和解放的一系列事宜。石覺這些“忠誠之士”,知道自己罪行累累,害怕我軍找他們算賬,所以不願意跟著傅作義起義。傅作義窮力盡心,特意組織了一架飛機,將石覺和其他一批不肯起義的國軍將領,一起送回南京。

黃埔軍校的第一庸將,戰役沒打過幾次,可地位甚至超過了傅作義


蔣當局搖搖欲墜之際,石覺人生的好運卻漸至佳境,終身迷信“危局識英豪、板蕩見忠臣”的蔣或人,此時覺得撿了個“寶”,對石覺格外器重起來。當即錄用他出任京滬杭警備副總司令兼凇滬防衛司令官。隨後擔任浙江主席、浙江綏靖總司令,地位直追老上司湯恩伯。

黃埔軍校的第一庸將,戰役沒打過幾次,可地位甚至超過了傅作義

退守孤島後,蔣或人為安穩自己位置,不斷進行清洗,湯恩伯、胡宗南、白崇禧、孫立人等舊將紛繁被削去兵權,而石覺這樣的庸將,卻出任陸軍第2軍團司令、金門防衛司令官、副總長、聯合勤務總司令等要職,並頒發國軍二級大將,到達人生的巔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