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帥和十大將,為什麼只有他們才能享有這一殊榮?你認為呢?

十大元帥和十大將,為什麼只有他們才能享有這一殊榮?你認為呢?

(十大元帥)

自評銜授銜起,十大元帥和十大將就有了說不完的話題,人們談論最多的一點往往是,為什麼只有這二十人才能享有這一殊榮?

按照規定,元帥、大將的人選必須由中央書記處提名,爾後再經中央軍委討論。當時的書記處一共有五位書記,分別是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陳雲,稱為“五大書記”,也就是說,十將十帥的人選主要由他們五人考慮。

“五大書記”提名人選不能隨心所欲,要受到其它多種客觀因素的制約,首先不能迴避的就是名額的限制。

作為一開始就定下來的標準,十將十帥一個不能多,一個不能少,沒有變通的餘地。這其中又涉及到了一個很少有人想到的問題,即起義的國民黨高級將領如何授銜。當時在解放軍內,陶峙嶽、陳明仁、董其武等都有軍職,必須授銜,而且也已決定授予上將,但比他們地位更高、貢獻更大一些的起義將領就比較難安排了,比如傅作義。

曾有人提議授予傅作義大將軍銜,棘手之處在於,傅作義還不是地位最高的起義將領,程潛、龍雲、衛立煌等尚在他之上。由於實在沒法處理,中央最後只好“一刀切”,對這幾位原國民黨高級將領都不再授銜。

十大元帥和十大將,為什麼只有他們才能享有這一殊榮?你認為呢?

(電視連續劇《東方》)

在數量限定的前提下,提名者除要逐一衡量入選者的資歷、威望、才能、戰功外,還必須進行綜合平衡,其中就包括“照顧山頭”。

所謂“山頭”,是戰爭年代根據地的俗稱。當年各個根據地都長期處於被分割的狀態,在艱苦而又嚴酷的環境中,根據地軍民建立起了不同尋常的感情關係。毛澤東從不否認“山頭”,建國後有一次接見陳士榘,他曾微笑著對陳士榘說:“假如說黨內有山頭的話,我們還是一個山頭哩,都是井岡山的嘛。”

作為歷史的產物,可以說,沒有“山頭”就沒有中國革命,它與拉幫結派的“山頭主義”根本不同。早在1945年七大召開時,針對有人提出“不應該照顧山頭”的意見,毛澤東便認為,這“也是一個理想,但事實上行不通,事實上還是要照顧才好,照顧比不照顧更有利益。”

十元帥的提名,充分考慮到了“照顧山頭”。中國革命在各個時期都有不同的“山頭”,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有三大方面軍、南方游擊隊和陝北紅軍。對照元帥名單,賀龍曾是紅二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是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陳毅是南方游擊戰的代表。

抗戰時期,有八路軍、新四軍。十元帥中的大部分人都能代表八路軍,作為新四軍的代表,元帥中僅陳毅一人。

解放戰爭時期,有一野(西北野戰軍)、二野(中原野戰軍)、三野(華東野戰軍)、四野(東北野戰軍)和華北野戰軍。幾位元帥,彭德懷可以代表一野,劉伯承代表二野,陳毅代表三野,林彪代表四野,聶榮臻代表華北野戰軍。

十大元帥和十大將,為什麼只有他們才能享有這一殊榮?你認為呢?

(電視連續劇《東方》)

除“照顧山頭”之外,其它需要綜合考量的因素也不能忽略。比如羅榮桓是政工元帥,代表著解放軍的政工特色,又比如葉劍英長期任總參謀長,論在黨內軍內的地位,十元帥中僅次於朱德、彭德懷。

可以看出,元帥人選確實全都經過精心醞釀和選擇,換誰上來都可能引發新的不平衡。這其中,陳毅一人就代表了南方游擊戰、新四軍、三野三個方面,這應該也是周恩來極力主張授陳毅元帥銜的原因之一。

在戰爭年代,粟裕一直都只以陳毅的副手身份指揮作戰,雖然他同樣可以代表三個方面,但由於陳毅的元帥身份已定,加上自己主動辭帥,便被放到了大將一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