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遷都北京後,唯一未葬在十三陵的皇帝,他因何得此"殊榮"?

明朝自南京遷都北京後,從成祖開始,歷代皇帝駕崩後絕大多數都葬於昌平天壽山麓,因總共有十三座帝陵,故有"十三陵"之稱。之所以選址天壽山,是因為這裡山勢延綿,"龍脈"旺盛,簡直是天造地設的風水寶地。出於風水學和遵從祖制的考慮,定都北京的十四位明朝皇帝中,有十三位死後葬於此處。那麼問題來了,那唯一的"特例"是誰?他因何"另類"地沒有葬在天壽山?得此"殊榮"的主角雖非明英宗,但一切還要從明英宗失敗的"御駕親征"講起。

明朝遷都北京後,唯一未葬在十三陵的皇帝,他因何得此

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權臣也先率重兵大舉內侵,大同前線告急,英宗在大宦官王振的慫恿下,決意"御駕親征"。臨行前,英宗立年僅2歲的皇子朱見深為皇太子,由異母弟朱祁鈺負責留守。一切安排停當後,英宗遂率精銳20餘萬"親征",從軍者包括朝中幾乎所有的王公重臣,場面聲勢極大。

明朝遷都北京後,唯一未葬在十三陵的皇帝,他因何得此

此次出征,由於準備倉促、組織不當,大軍出發不久便自相驚亂,還沒到大同時便出現缺糧現象。到達大同後,王振獲悉前線慘敗的消息後大恐,又勸說英宗撤出大同返京。最初,王振想從紫荊關退兵,以便途經老家蔚縣,藉此在家鄉父老面前風光顯擺一番。但中途又擔心行軍可能會毀壞蔚縣的田園莊稼,於是再改道東行向宣府行進,以致耽誤行程,被瓦剌軍追擊。英宗一行從宣府南撤,結果在懷來土木堡遭遇瓦剌軍包圍。

明朝遷都北京後,唯一未葬在十三陵的皇帝,他因何得此

土木堡沒有水源,加之軍中缺糧,20餘萬明軍陷入飢渴狀態中,還沒開戰心理防線便已崩潰。此次遭遇戰,明軍死傷者佔總數的80%多,幾乎全軍覆沒。"王牌軍"三大營主力被消滅殆盡,衣甲器械輜重損失無數,而文武重臣死傷者亦有數十人,罪魁禍首王振則被護衛將軍樊忠錘殺。更要命的是,英宗本人被瓦剌俘虜,作為對方進犯京師的"擋箭牌"。

明朝遷都北京後,唯一未葬在十三陵的皇帝,他因何得此

消息傳到北京,城中立時炸開了鍋,留守的王公大臣如喪考妣,惶惶然不可終日。幸好兵部侍郎于謙頭腦清醒,在奏請皇太后立留守朱祁鈺為監國的同時,極力反對遷都,力主堅守京師,並詔令各地"勤王"。在於謙的辛苦經營下,明軍艱難地擊退瓦剌包圍軍,使得京師化險為夷。北京保衛戰勝利後,也先賊心不死,把英宗當做割地求財的"籌碼",不斷地對明朝進行勒索,期冀獲得戰場上不能得到的勝利。

明朝遷都北京後,唯一未葬在十三陵的皇帝,他因何得此

于謙等人為打消也先的妄念,率大臣擁立監國朱祁鈺為皇帝,是為景帝,對英宗的安危的聽之任之。也先計劃落空,手裡的"王牌"變成了累贅,於是派人南下求和,願意釋放英宗回朝。可是也先願意放人,但景帝卻不願接收,但礙於天下輿論洶洶,只好派楊善等人前往瓦剌探望英宗,但絕口不提迎回之事。結果楊善等人到了瓦剌後,自作主張改為迎駕,再次利用輿論的力量迫使景帝就範,無奈只能允許兄長回國。

明朝遷都北京後,唯一未葬在十三陵的皇帝,他因何得此

自古皇權之下無親情。景帝既然已經登上皇位,那麼對他來講,讓英宗死在瓦剌、爛在漠北才最符合心意。但如今楊善自作主張給他帶回一個"燙手山芋",景帝又急又氣的心態可想而知,他既不可能讓英宗復位,又不能揹負弒兄的罵名,思慮再三,將英宗尊為太上皇,並軟禁在南宮,派人嚴加看管。不僅如此,他還廢黜英宗之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獨子朱見濟,期冀讓皇位在自己這一支傳承下去。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朱見濟只當了一年太子,便於1453年夭折,年僅5歲。景帝哀慟過度,4年後也病倒在床,眼瞅著有進氣沒出氣,離大限不遠。此時,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輒、太常卿許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貞及大太監曹吉祥等人見江山後繼無人,於是便發動"奪門之變",擁立英宗復位。英宗復位後半個月後,才想起兄弟景帝還沒死,於是便廢黜他為郕王。又過了近一個月,景帝終於嚥氣。

明朝遷都北京後,唯一未葬在十三陵的皇帝,他因何得此

景帝雖死,但曾飽受囚禁之辱的英宗仍不解氣,下詔指斥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不僅廢除他的帝號,而且還賜惡諡為"戾",按親王禮儀葬於西郊金山,而非祖陵萬壽山。景帝朱祁鈺因此成為明朝遷都北京之後,唯一一個沒有被葬入帝王陵寢的皇帝。

景帝的葬所即今景泰陵,位於今北京市海淀區玉泉山北麓軍科院幹休所院內,原名郕王墓。等到景帝之侄、英宗之子朱見深(即明憲宗)即位後,才又恢復叔父的帝號,並將郕王墓改擴建為皇陵。到了嘉靖年間,又改建陵碑,並易綠瓦為黃瓦,使之符合帝陵規制。革文運動中,景泰陵遭到破壞,陵冢被平毀,陵碑被推倒,建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毀,1979年後才又重新進行修復。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