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劃分為4市3區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曲藝之鄉”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4市3區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曲藝之鄉”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4市3區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曲藝之鄉”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4市3區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曲藝之鄉”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4市3區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曲藝之鄉”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4市3區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曲藝之鄉”之稱

江門市,廣東省轄地級市,地處珠江三角洲西部,東鄰中山、珠海,西連陽江,北接廣州、佛山、肇慶,南瀕南海海域,毗鄰港澳。江門市是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之一 [1] ;地貌特徵為北西高,以低山丘陵為主;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江門市轄3個市轄區及4個縣級市;總面積9505平方千米;2017年常住人口456.17萬人。

江門歷史悠久,有被譽為“嶺南第一人”的明代大儒陳白沙、維新先驅梁啟超、“國叔”陳少白、被孫中山譽為“東亞畫壇第一巨擘”的李鐵夫;江門還是影視巨星的家鄉,胡蝶、周潤發、劉德華、梁朝偉;江門擁有大批文化建築與名勝古蹟:梁啟超故居,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讓大文豪巴金先生為之陶醉的小鳥天堂。 [2] 同時,江門也是珠三角及港澳地區與粵西連接的重要交通樞紐。 [3]

2017年,江門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90.25億元,比上年增長8.1%。第一產業增加值193.84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1292.94億元,增長9.3%;第三產業增加值1203.48億元,增長7.5%;三次產業結構為7.2∶48.1∶44.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9089元,增長7.6%。

廣東省劃分為4市3區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曲藝之鄉”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4市3區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曲藝之鄉”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4市3區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曲藝之鄉”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4市3區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曲藝之鄉”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4市3區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曲藝之鄉”之稱

建制沿革

元末明初,在肄水(西江)出口江門海西岸地域形成商貿墟集,稱江門墟。

明萬曆年間,屬新會縣龍溪鄉歸德都轄。

清沿明制。康熙年間,江門墟仍為新會縣龍溪鄉歸德都十五圖轄地。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據《中英西江通商條約》,闢為外國船隻停泊及貨物上落站。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中英續議通商行船條約》議定,江門為對外通商口岸,並設立海關。時稱江門埠。

民國十四年(1926年)11月26日,經廣東省政府批准,江門為省轄市建置。

民國二十年(1932年)2月,撤銷省轄市建置,改為新會縣第十二區轄鎮。

民國二十六年(1938年)3月改屬新會縣第二聯鄉轄。

廣東省劃分為4市3區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曲藝之鄉”之稱

廣東江門風景(19張)

民國三十四年(1946年)9月至江門解放,為新會縣第二區轄鎮。

1949年10月23日,江門解放。10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江會區軍事管制委員會在江門成立,對江門、新會實施軍事管制。

1950年5月1日,設立江會區軍事管制委員會江門辦事處,為縣級建制,負責江門行政管理事務。

1951年1月12日,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江門改為省轄地級市,歸粵中專署轄。同年4月1日,成立江門市人民政府。同時撤銷江會區軍事管制委員會江門辦事處,結束軍事管制。

1952年5月,改屬粵西辦事處領導,11月歸粵中行署轄。

1958年4月11日,江門市改為縣級市,歸佛山專區轄。12月,歸屬江門專區。

1961年4月2日,改屬肇慶專區。

1963年6月,再改隸佛山專區轄。

1966年初,復升為省轄地級市。

1970年,江門降為縣級市建置,歸佛山地區領導。

1975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江門市復改為省轄地級市,受廣東省和佛山地區雙重管轄。

1979年11月24日,江門市革命委員會撤銷,復設江門市人民政府。

1983年6月1日,實行市領導縣體制,江門市下轄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五縣。同年9月1日增轄陽江、陽春兩縣。

1984年7月,江門市區分設城區與郊區兩個縣級區。

1988年1月,陽江縣、陽春縣從江門市劃出。

1992年4月至1994年2月,轄下的台山、新會、開平、鶴山、恩平五縣先後撤縣設市,為省轄縣級市建制,省政府委託江門市代管。

2002年9月1日,江門市轄下原新會市撤市設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