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劃分爲1市2區8縣的5線城市,享有「水陸碼頭」之稱

河北省劃分為1市2區8縣的5線城市,享有“水陸碼頭”之稱

河北省劃分為1市2區8縣的5線城市,享有“水陸碼頭”之稱

河北省劃分為1市2區8縣的5線城市,享有“水陸碼頭”之稱

是河北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位於河北省東南部。 大禹治水劃天下為九州,現衡水所轄冀州為九州之首。 河北省稱冀,也緣於此。 深厚文化造就了一代名人,湧現出儒學大師董仲舒,唐代經學家孔穎達,詩人高適, 文學巨匠孫犁等。

衡水屬於環渤海經濟圈和首都經濟圈的“1+9+3”計劃京南區。京九鐵路、石德鐵路、邯黃鐵路、石濟高鐵、京九高鐵、石津城際高速鐵路、衡潢鐵路 、朔黃支線 八條鐵路或規劃鐵路途經衡水,被社會經濟學家費孝通先生稱為“黃金十字交叉處”。

河北省劃分為1市2區8縣的5線城市,享有“水陸碼頭”之稱

河北省劃分為1市2區8縣的5線城市,享有“水陸碼頭”之稱

歷史沿革

古代

河北省劃分為1市2區8縣的5線城市,享有“水陸碼頭”之稱

中國古代九州地圖

衡水歷史悠久,夏之時分屬冀、兗二州。商周時期有饒、昌、武城、武羅等主要封邑方國。春秋時期多歸晉國,戰國時代為燕、趙之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屬鉅鹿郡。漢代屬冀州刺史部,先後設有廣川國、信都國和安平國,今轄縣市區多為此時建置。三國時系魏國冀州域,冀州治自鄴始移信都,境內分屬安平、博陵、渤海三郡。晉代仍為冀州所轄。隋時,南部屬冀州,北部屬公元596年所置深州。唐代屬河北道。宋初冀州屬河北東路,深州屬河北西路。元初,觀州治所移至縣城(今景縣城),並於公元1265年複稱景州。明、清,先後為中書省、京師、直隸省所轄,境內仍由冀、深、景三州分領。[1]

河北省劃分為1市2區8縣的5線城市,享有“水陸碼頭”之稱

河北省劃分為1市2區8縣的5線城市,享有“水陸碼頭”之稱

河北省劃分為1市2區8縣的5線城市,享有“水陸碼頭”之稱

近代

中華民國初期,各州皆改為縣,直隸於省。至1914年,今轄區分屬大名道、保定道、津海道管理。1928年,直隸省改稱河北省,同時廢道,各縣直接劃歸於省管轄。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今轄區分屬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晉察冀邊區之冀中區和晉冀魯豫邊區之冀南區。1948年5月,兩邊區合併改稱華北行政區。1949年8月1日始設衡水專區,轄原冀南、冀中兩區之部分縣域,包括衡水、冀縣、棗強、武邑、深縣、武強、清河、恩縣、夏津、武城、故城、景縣、阜城等13縣,屬新建立的河北省。

河北省劃分為1市2區8縣的5線城市,享有“水陸碼頭”之稱

河北省劃分為1市2區8縣的5線城市,享有“水陸碼頭”之稱

現代

河北省劃分為1市2區8縣的5線城市,享有“水陸碼頭”之稱

衡水市

1952年11月7日衡水專區奉華北行政委員會之命撤銷,其轄區之夏津、恩縣、武城3縣劃歸山東省,衡水、深縣、武強、武邑、棗強、冀縣6縣劃歸石家莊專區,景縣、故城、阜城3縣劃歸滄縣專區,清河縣劃歸邢臺專區。1962年6月27日,國務院批准衡水專區復置,下轄衡水、冀縣、棗強、武邑、深縣、武強、饒陽、安平、故城、景縣、阜城計11縣。1970年,衡水專區改稱衡水地區。1982年1月,衡水鎮升為衡水市。1993年9月,冀縣改建為冀州市。1994年7月,深縣改建為深州市。1996年5月3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衡水地區,改設地級衡水市,同時撤銷原縣級衡水市,改設桃城區。至2013年末,衡水市下轄3區、8縣和2個縣級市。

河北省劃分為1市2區8縣的5線城市,享有“水陸碼頭”之稱

河北省劃分為1市2區8縣的5線城市,享有“水陸碼頭”之稱

市名由來

“衡水”一詞始見於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的《文成帝南巡碑》,文成帝曾在信都(今冀州市)“衡水之濱”舉行過規模盛大的“禊禮”。“衡水之濱”中的“衡水”,為當時穿越今冀州市境內的漳水後一段的別稱,又名“橫漳”或“衡漳”。隋朝開皇十六年,由河北大使郎蔚之,分下博(包括桃園、北馬莊等原桃縣治所周圍的土地和村莊)、信都和武邑三縣地,新置衡水縣,治所在今衡水市舊城村,縣之名稱,取“漳水橫流”之意。因漳水從衡水縣西南入境後,不是東流入海,而是折向北流,然後入海,古人亦把這一段漳河水稱為“衡水”,後因漳、滏合流,這段河水即今日的滏陽河。滏陽河與滹沱河合匯為子牙河後,入渤海。此後,衡水縣名稱歷代沿用。1996年7月,衡水地區撤地設市,原縣級衡水市改設為桃城區。[2]

2016年7月5日,衡水市召開部分行政區劃調整動員大會。根據國務院批覆,撤銷縣級冀州市,設立衡水市冀州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