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特別喜歡的歷史人物嗎?

鴨一嘴


毛主席。

毛主席本是落魄農民家的孩子,下面有兩個兄弟。不出意外,他的人生可能是守好家裡幾畝地,和兩個弟弟老老實實種地,耕種幾年或許能有些錢,用這些錢娶妻生子,了此一生。

但他畢竟是那個“命世之英”。

他是中國上下幾千年無數仁人志士精魄的集合體。他曾認同康梁的立憲,以為這是醫治中國的良藥,但菜市口六君子的鮮血讓他明白,於是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心裡無比堅定地毫不妥協地認同了革命。辛亥成功時他也熱淚盈眶,以為中國要走上覆興之路了。但中國的掙扎再次失敗了。

我不知道他是否迷茫過,但我知道在這個時候,他就真正成了中國這個最偉大的國家的化身。他開始主動並且積極地參與到國家大事裡。不氣餒也不盲目,肯紮紮實實研究農民運動,甚至放棄了出國留學的機會,但留下來的選擇讓他更加成熟,更加有能力。

他作為代表參與中共一大,那時候全國黨員屈指可數,共產黨這個小黨派也無人知曉。但中國的命運就在這群人手中。他參與黨所有的事務,壯大黨,一次次的失敗並不能使他感到挫敗。他帶領共產黨以劣勢成長為優勢,這也代表了中國真正開始站起來了。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他用兵如神,佈局如羚羊掛角,終於49年,中國起來了。

建國後,我們窮我們困頓,什麼也沒有。別人還想來欺負我們,毛主席帶著我們挺下來,蘇聯也好美國也好,誰也不能干涉中國。在他帶領下,一窮二白的中國誰也要感到畏懼,中國如同乳虎,鋒芒畢露。

直到今天,我們一樣仰慕他的身姿和風骨。


漫談國史


中國的傑出人物有很多,可以說很多都是我喜歡的,當然了這些人也為中國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說一說我喜歡的人中的優秀代表:

若從皇帝中選三個,我覺得秦始皇嬴政,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肯定能夠入選。

若是從人民最愛的領導人當中來選,就是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

若是從給人們帶來富裕與強大來選,肯定是鄧小平總設計師。

若是從教育方面,讓人民懂得友愛,團結,互幫互助來選,肯定是孔子和孟子。

若是從抵禦外敵的軍事家來選,肯定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彭德懷。

若是從解決世界人口吃飯問題來選,肯定是袁隆平。

為什麼是他們能入選我最喜歡的人,我再說一下他對中國人民的貢獻。

秦始皇名副其實的千古一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他開創了太多個的第一,對中國後世的影響十分的深遠。

他第一次把分裂的中國統一在一起,第一次讓中國的多民族融合在一起,共同生活在一個國家中。第一個在中國實行郡縣制的人。第一個在中國統一貨幣度量衡,統一文字的人。這些開創性的第一,被後世歷代帝王所延用,所以這就是秦始皇的偉大。

唐太宗李世民雖然有殺兄逼父的汙點,但是,這絲毫不影響他的偉大。因為正是他的賢明,讓大唐帝國走在了時代的前沿,當時的唐朝是世界上最為發達的國家。

每年來中國留學的人,居住在長安城的就有數萬之中。來中國做生意的商人,更是不計其數。

這都是因為大唐的富裕,大唐的魅力所在。所以唐太宗也是最為偉大的皇帝。

宋太祖趙匡胤,他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完美的一個皇帝,別的皇帝在當皇帝之前,都是經過長期戰亂,然後才登上皇帝寶座的。因為戰亂就會死很多人,所以,倒黴的還是百姓。可是宋太祖趙匡胤當皇帝不一樣。因為他僅僅是經過黃袍加身,就當了皇帝。能夠讓人民免受戰爭的摧殘,僅此一點就足以證明他的偉大。

毛澤東和周恩來都是中國最為優秀的共產黨員,都是馬克思主義擁護者,都是黨和軍隊的創建人和領導人,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人。他們為新中國的成立,立下了漢馬功勞。新中國成立之後,他們被選舉為了國家主席和總理,是中國人民最為喜愛的領導人,他們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的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鄧小平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偉大的改革家,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他帶領中國人民實施的。中國的經濟也是在改革開放的指導下發展起來的。

正是因為鄧小平,中國的經濟才和世界其他國家緊密聯繫起來。中國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相互學習,相互借鑑,才有了我們今天幸福強大的新中國。

孔子和孟子,一個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一個是儒家學說的發揚光大者,正是他們教育世人要互相尊重互相友愛,這個國家才會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和諧。這個社會才會變得越來越美好。人類的生活才會越來越幸福。

彭德懷在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國的時候,領導了百團大戰,此戰大大的打擊了日軍的士氣鼓舞了全體中國人民的鬥爭,為中國的抗日戰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美國侵略朝鮮的時候,也是彭德懷帶領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一起打敗美帝國主義的。所以,彭德懷為中國人民抵禦外敵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袁隆平研發出的增長水稻,解決了世界上很多人吃飯的問題。為解決世界糧食問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他們才是我特別喜歡的人。


漢史趣聞


我與大多數人喜歡的和看重的不同。

如果論雄才大略、論成就、論文化那與我喜歡的這兩位是不搭界的。比如千古一帝,不包括上古古帝的話,那秦始皇、漢武帝、隋朝二帝、朱元璋都當之無愧。秦、隋、民國都是社會轉型、改革的重要時代,其奠定的轉型基礎也是後來朝代強大必不可少的元素。朱元璋是在中華失國、危難之下恢復、再造了中華,光這個功績就已經足夠彪秉史冊了。但是這些人物的故事卻難以為我們提供精神上的收穫。

我喜歡岳飛和項羽。喜歡這兩個人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的故事無不散發著動人的精神價值。而且是中國人普遍很缺乏的東西。屬於靈魂上的東西。

很多人不喜歡他們,或者是看不懂他們。所以就發明了一個解釋,說人們喜歡悲情英雄。其實根本不是。《士兵突擊》裡許三多有什麼好的,片子也拍得挺粗糙的。但是它當之無愧是一部經典。因為它講述的是一種叫做精神的東西。一個人列隊到食堂吃飯,還要代表鋼七連唱軍歌。普通視角看那就是楞啊。但是精神這個東西基本都是明知事情對於自己而言不聰明,卻還要固執地堅守和做出決定。就好比,危難來了,反著逃離人群的方向逆向而行。這是傻嗎?並不是,這是一種明知不利於自己的自我犧牲。能稱為寶貴精神的不就是這一類東西了。難道你會對某個人的精彩、精緻、高超的利己技能而感動?不會吧。就算你崇拜這個人的能力,但你是不會感動的。能讓你心頭一顫的必定是那種為了別人而自我犧牲的人、為了某個可貴的價值而固執堅守的人,活得透明無暇的人。必定是那種固執堅守某個操守的,必定是那種明明可以很聰明卻天真、單純處世並勇往直前的人。

項羽的故事多次體現了他在猶豫之後選擇了對操守的堅持,鴻門宴是一次、威脅要烹煮劉邦老父時是一次。這不是他傻,而是他最後選擇了要臉面和操守,選擇了堂堂正正。他是唯一一個帝王級別裡還注重臉面的人,至少在流傳的故事裡體現出來的是唯一的一個要臉面的帝王。別的帝王也講臉面,但那本質上不是臉面,那只是檯面而已。只要沒人知道或者沒人敢說就行了。

中國人尤其是當代知識分子集體讓人跌破眼鏡,他們比前人最特色的一點就是已經開始赤裸裸地讚美奸雄、讚美八面玲瓏、讚美平穩落地的曾國藩。就是把精緻利己主義、精密尖端的利己主義捧為了上帝。《百家講壇》歷史點評基本都是一種成敗論視角。我認為那種歷史觀是非常有害的。有的人可能會說,這種視角能指導你的人生不會輸。如果你是這麼認為也沒問題,但是這樣的話你就沒資格抱怨社會殘酷和骯髒了。在這樣的思路指導下,就使得對項羽、岳飛的評價變成了一種成敗論的思路。比如項羽剛愎自用啊、婦人之仁啊。岳飛固執,不會認知君王想法之類。如果岳飛是這麼一個圓滑老道的精算師,那哪還會有精神美感。正因為他是一個心思專注做事、一心想恢復家國的人,內心純白、坦蕩、沒有花心思悅上悅君的人。所以才會造成他的悲劇,所以他才具有難得的精神價值。《滿江紅》裡體現的淋漓盡致。尤其這兩句八千里路雲和月,三十功名塵與土。有人懷著齷齪的居心想要醜化岳飛,說《滿江紅》不是他寫的,我認為,華麗的詩篇千千萬,但那種蹉跎狀態下複雜而細膩的心境,你不是他,你是寫不出來的。因為你沒有經歷和感受啊。

日本人非常推崇項羽,其實就是看重項羽對操守的堅守、對臉面的在意。如果我們的社會有大量的精英是在意臉面的,而不是隻看重臺面。那我們這個社會就會變得很好。但是在意臉面和操守被你我他集體嘲諷成傻和婦人之仁。那這個社會自然很難誕生注重臉面的君子。小人可以當面不要臉,你還佩服得五體投地,那社會不好,你就別抱怨了,邏輯不通啊。


國病


特別喜歡宋朝的文人,不單單是某個人,是喜歡這個群體表現出來的情懷。

宋朝文人的人生模式看起來有些矛盾,一方面積極進取,渴望走上仕途報效國家,建功立業;一方面又追求自由、個性、曠達的境界。這似乎是單選題,但宋朝的文人把兩者非常和諧地結合起來,縱觀歷史,無出其右者。因此,宋朝文人中,誕生了不少名士。他們寄情山水,留下篇篇文字精美而富有情懷的遊記。他們的朋友圈,經常曬旅行的比比皆是。

文人士大夫在其位,便謀其政,得空的時候,也把山水之樂當作提高自身修為的手段。

落第文人,離開政治核心的士大夫,也能遨遊山水,抒情言志,明性見理,同時不忘民生國事。

總結成一句話,就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是宋朝文人士大夫的信條,也是他們的真實寫照。

姜夔,就是宋朝名士典型的代表。他精通音樂,擅長鑑賞,工於詩詞文,可謂多才多藝。但他命運多舛,年少喪父,四次科舉均以失敗告終。仕途不順的姜夔四處遊歷,曾涉足揚州、江淮一帶,後來又客居湖南。遊歷中,他結識了詩人蕭德藻,因為情趣相投,遂成忘年之交。

蕭德藻是福建人,進士出身,擅長作詩,與范成大、楊萬里、陸游齊名。由於賞識姜夔的才華,他特將自己的侄女許配給姜夔。蕭德藻調任湖州時,姜夔也決定隨行。途經杭州,蕭德藻介紹姜夔認識了著名詩人楊萬里。楊萬里對姜夔的詩詞讚歎不已,說他“為文無所不工”,酷似唐代著名詩人陸龜蒙,也和他結為忘年之交。之後楊萬里還專門寫信,把他推薦給范成大。范成大曾官任參知政事(副宰相),當時已經告病回老家蘇州休養。他讀了姜夔的詩詞,也極為欣賞,認為姜夔高雅脫俗,翰墨人品就像魏晉時期的名士。

因為得到文壇大家的激賞,姜夔聲名鵲起,此後寓居湖州達十多年。湖州弁山風景優美,他曾居住在弁山苕溪的白石洞天,朋友潘德久於是稱他為“白石道人”。姜夔為人瀟灑不羈,以陸龜蒙自許。當時的名流士大夫都爭相與他結交。連大學者朱熹也對他青眼相加,不但喜歡他的文章,還佩服他深通禮樂。著名詞人辛棄疾對他的詞也深為歎服,曾和他填詞互相酬唱。

在湖州居住期間,姜夔仍舊時時四處遊歷,往來於蘇州、杭州、合肥、金陵、南昌等地。大約三十九歲時,他在杭州結識了世家公子張鑑。張鑑是南宋大將張俊的曾孫,家境豪富。他對姜夔的才華很欣賞。因為姜夔屢試不中,張鑑曾經想出資為姜夔買官,但姜夔卻不想用這種讓人羞愧的方式進入仕途,婉言謝絕。

蕭德藻歸鄉後,姜夔乾脆移居到好友張鑑所在的杭州,並在杭州以布衣身份終老。張鑑是姜夔晚年最好的知己,兩人友誼極深。姜夔自己說:“十年相處,情甚骨肉。”

為什麼說了這麼多姜夔的身世經歷?那是因為,從姜夔的一生中,您可以看到宋朝文人之間那種令人動容的情懷。您很少看到文人相輕,只要您有才華,無論您是什麼身份,都會得到欣賞和相助。姜夔作為一名沒有功名的文人,從他的作品中也看不到拍馬溜鬚之詞,甚至和前副宰相這樣的人都平等以待。這種友誼也許就是宋朝的文人之間所特有的。就像王安石和司馬光,他們是政治觀點不同的對手,但從來沒有影響到他們對彼此才華的認可和當對方窘困時付出的關心。

這是宋朝文人的一條主線,您不理解他們的胸襟,也就不能理解他們的為文。

也許是生活經歷的影響,姜夔的文學作品,大多充滿傷感氣息。但即使這樣,他也沒有忘記一個宋朝文人的家國情懷。在揚州遊歷時,他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揚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這闕詞,緊緊圍繞“猶厭言兵”四字展開,描繪了戰亂後揚州的淒涼景象,並與往日繁華對比,寄託了作者的哀思,揭露了金兵的暴行,格調高絕,韻味深長。

像姜夔這樣,在遊歷山水名城中,依然不忘憂國之情的宋朝文人,舉不勝舉。

那些被貶謫的士大夫,雖然還沒有脫去公務員的身份,尚有閒職傍身,但已經遠離政治中心,精神上和布衣沒有太大的差別。他們一邊遊歷四方,一邊替社稷擔憂。

宰相寇準被貶地方任職時,常以旅遊來寄託鬱結心懷的政治苦悶與邊患未平、社稷未固的憂思。他在遊河陽(今河南孟縣)河心亭時,不僅遊而不能忘情,而且更添憂愁。他在《書河上亭壁》中寫道:“峰闊檣稀波渺茫,獨憑危檻思何長,瀟瀟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慶曆年間,范仲淹任參知政事(副宰相),立即提出十項政治改革主張,主持“慶曆新政”。但因頑固派阻撓,新政未能實行。被貶謫的范仲淹登上岳陽樓, 寫下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在對湖光山色進行精準而美妙的描寫後,范仲淹發出這樣的感嘆: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他對人生修為的態度;“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微斯人,吾誰與歸”是他傷感的嘆息。

另一位變法人物王安石,罷相後退居江寧(今南京)半山園,依舊關心新法。他的大量旅遊、登臨之作,如《旅思》《登飛來峰》《遊褒禪山記》《郊行》《泊船瓜洲》《桂枝香·金陵懷古》等,都表現出他在旅遊觀景中的政治情懷。

比如,王安石鄞縣知縣任滿,返回故鄉時路經杭州,寫下《登飛來峰》,寓意立志變法革新之心未變: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陸游在宦海沉浮中,時而仕時而隱的生活使他的足跡遍及福建、江西、浙江、江蘇、四川、陝西等省。

陸游志向高遠,恢復中原的抱負常使他魂牽夢繞,常感流光易逝,報國無門。他行走過半個中國,山水越美越使他難忘匹夫之責。陸游晚年蟄居山陰,在山明水秀,風景絢麗之處,處處留下他的足跡,並以大量詩詞描述故鄉風物,但他始終不忘國家統一大業。直到彌留之際,仍留言“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辛棄疾一生仕途幾次沉浮,甚至生平所有的各種名銜全部被朝廷削奪得乾乾淨淨。他在瓢泉過著遊山逛水、飲酒賦詩、閒雲野鶴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園的恬靜和當地村民的質樸使辛棄疾深為所動,寫下了大量描寫瓢泉四時風光、世情民俗和園林風物、遣興抒懷的詩詞。

66歲那一年,辛棄疾被啟用任鎮江知府。這位期望北伐抗金的老人,登臨北固亭,感嘆時光已逝,報國無門。他憑高望遠,撫今追昔,寫下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篇傳唱千古之作: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名士們也總是可以從山水這本“無字之書”中,追求真知卓識,領略自然與人生的意義。

程頤的老師周敦頤,晚年退居廬山蓮花峰下。面對滿池蓮花,他能體悟到景物教給人們的為人之理:

晉陶淵明獨愛菊;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頤在《愛蓮說》中借景寓意,在讚美蓮花品格的同時,諷喻追求富貴顯達的世俗風尚,表現了不願與世沉浮的情操。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一生極愛風景名勝之旅,僅在濟南就遊樂舜泉、趵突泉、金絲泉、大明湖等幾十處景緻。他在《城南》中寫道:“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

曾鞏通過桃李之花容易凋謝與小草青色長久相對比,暗示了這樣的一個哲理:桃花、李花雖然美麗,生命力卻弱小;青草雖然樸素無華,生命力卻很強大。

王安石遊安徽含山縣褒禪山,作《遊褒禪山記》,把他從自然中領悟到的勵志之理留給了後人:

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蘊含著觀察事物因為不同的角度會得出不同的結論,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辯證道理。

歐陽修作《朋黨論》後,被認為是范仲淹等改革派人物的同黨,被貶作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第二年遊滁州琅琊山,他留下了膾炙人口的《醉翁亭記》。文中記敘了琅琊山的勝景:“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也表達了他被貶後寄情山水的心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還有他與民同樂的為政思想。

隨著名士們的足跡,他們具有的經邦緯國的濟世情懷,或者從山水中追求人生真諦的精神,也留在各處名勝。當您來到這裡,如果能想起他們曾經抒發的感慨,這裡的名勝就彷彿散發著不一樣的光芒。


麻辣一加一


我特別喜歡和敬重毛澤東主席!毛主席是新中國的第一偉人!是中國革命和世界和平的偉大導師!毛澤東思想是中國人民的指路明燈!


Mr麻麻高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偉大領袖毛主席,因為在他的領導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他的心裡時刻想著人民,永遠和人民心連心。



金葫蘆39781626


特別喜歡的歷史人物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是毛主席要求共產黨的各級領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的一生是為人民服務的一生.只有毛主席喊出了人民萬歲。


老鐵兵6688


毛主席周總理朱總司令等老一輩鞠躬盡瘁兩袖清風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偉人、英雄和先烈們。


好人有好報好人一生平安699


有啊!他就是我們的引路人偉大領袖毛主席!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人民懷念他!崇拜毛主席!


7920986400955


因為我是窮人家的後代,所以我特別喜歡的歷史人物是毛主席。是毛主席領導的共產黨使窮人翻身得解放,當家做主人,在毛主席領導下的人民政府才是真正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毛主席喊出了人民萬歲!毛澤東思想在我們窮人後代心中萬歲!萬歲!萬萬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