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譚綸回京受審,裕王召集清流商議對策,徐階為什麼不來

導讀:在《大明王朝》的世界裡,說起清流,我們首先會想到的是徐、高、張。誠然,這三個宰輔之臣,都曾在倒嚴的戰鬥中,獻策出力,合作無間。但是,如果你細細品味,就會發現,

徐、高、張雖然都可以看作是清流,但是他們卻不是一黨。因為從根本上來說,徐階與高拱、張居正並不是一路人。


因為胡宗憲的佈局,嚴黨在毀堤淹田後,並沒有如願地開始“改稻為桑”的弊政。並且,由於馬寧遠的倒戈,鄭泌昌、楊金水等人,更是落入了胡宗憲的口袋,不得不在“暫緩改稻為桑”的奏疏上簽字畫押。

大明王朝:譚綸回京受審,裕王召集清流商議對策,徐階為什麼不來

對於這樣的結果,顯然不是急於用錢的嘉靖皇帝想要看到的。他當時准許裕王的提議,把譚綸安插在浙江,是為了牽制嚴黨,而不是為了破壞“改稻為桑”的撈錢機會。

事情最後鬧成這樣,嘉靖皇帝很自然地將問題的結症看到了,清流在浙江的代表譚綸身上。

大明王朝:譚綸回京受審,裕王召集清流商議對策,徐階為什麼不來

於是,在召回胡宗憲與楊金水的同時,嘉靖也同時帶上了一個小小參軍,裕王府詹事譚綸,興師問罪的意圖再為明顯不過。

對於這樣的“風雨”,裕王他們顯然是驚慌失措的,於是他們連夜謀劃,準備應對這場結局未卜的朝廷奏對。可是,不知道朋友們發現沒有,當夜來裕王府商議對策只有高拱與張居正。那個清流領袖、內閣次輔、倒嚴的中流砥柱——徐階徐閣老,並沒有前來“密謀”。

很顯然,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大明王朝:譚綸回京受審,裕王召集清流商議對策,徐階為什麼不來

按理來說,君前奏對這種級別的會議,徐階的經驗最為豐富。裕王曾經親口說過,要不是誕下世子,他幾乎沒有機會見到嘉靖;而高拱與張居正就更不必說了,他們的級別顯然更加不夠。

故而,在裕王的陣營裡,應對此次君前奏疏的最佳“導演”,非徐階莫屬。可是,徐階卻沒有出現在這次會面中。那麼,這裡面又有哪些玄機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大明王朝:譚綸回京受審,裕王召集清流商議對策,徐階為什麼不來

在《大明王朝》的世界裡,說起清流,我們首先會想到的是徐、高、張。誠然,這三個宰輔之臣,都曾在倒嚴的戰鬥中,獻策出力,合作無間。但是,如果你細細品味,就會發現,徐、高、張雖然都可以看作是清流,但是他們卻不是一黨。因為從根本上來說,徐階與高拱、張居正並不是一路人。

這幾個人的派系和根本利益有著本質的區別:

徐階是內閣次輔,可以看成是嚴嵩的“接班人”。當然這個接班是需要自己的“努力”的,所以徐階對待嚴嵩的態度是取而代之。這是徐階積極倒嚴的根本原因之一。同時,徐階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嘉靖給的,換句話說,徐階是嘉靖的人。


大明王朝:譚綸回京受審,裕王召集清流商議對策,徐階為什麼不來

而高拱與張居正就不同了。他們雖然也是內閣成員,但只是列席,首輔的位置離他們還很遠;打倒嚴黨,並不能給他們帶來直接的利益。他們積極倒嚴的目的,除了“匡扶正義”之外,最為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裕王。

據史書記載,不可一世的小閣老嚴世蕃非常瞧不上裕王,時不時地就擠兌一下這個皇儲。弄到最後,甚至連王府的奉銀都敢剋扣,這就有點欺負人了。

在本劇中,小閣老對裕王的不以為然,也是非常明顯的。比如嚴世蕃想通過誣告齊大柱通倭,來打倒海瑞、譚綸等人。可是他忘了,譚綸是裕王的心腹,要是譚綸通倭,裕王該如何自處?所以,嘉靖看完奏摺後,直接暴走:“難道朕的兒子也在通倭?”

(連未來的老大都不放在眼裡,小編一直想不通,小閣老的腦子是怎麼想的!)

作為裕王的老師,高拱和張居正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嚴黨的“政敵”。所以,他們對嚴黨的憎恨,更多是同仇敵愾。


大明王朝:譚綸回京受審,裕王召集清流商議對策,徐階為什麼不來

關於徐、高、張,三人的身份區別。在嘉靖那裡也可以得到很好的佐證:

在嘉靖聽完楊金水的彙報後,就立馬點名了御前會議的列席人員:嚴嵩、裕王、胡宗憲、呂芳。作為內閣次輔的徐階,卻沒有被要求參會。

很明顯,嘉靖並沒有嘉靖將裕王府詹事譚綸和內閣次輔徐階聯繫到一起。也就是說,徐階平時做事很有分寸,並沒有表現出積極靠攏裕王的現象。不然,以嘉靖皇帝的情報網,徐階早就玩完了。

這樣也從另一個方面解釋了徐階當晚沒有參會的原因。裕王連到底要不要召見譚綸都要討論許久。而徐階作為內閣次輔,清流領袖,在這個關口,去夜見裕王,顯然會引起嘉靖的猜忌,引火燒身,得不償失。

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問題,竟然暗含了這麼多的官場玄機。作為一部權謀巔峰的神劇,《大明王朝》果然名不虛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