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安史之亂爆發的背景

討論安史之亂,必須從其設置藩鎮說起。

唐玄宗時期,統治者為了鞏固邊防的實力,使外圍各族在入侵唐朝的時候,邊防各地可以自主調兵,優先組織力量對抗,藉以緩衝朝廷直接調兵的時間和精力。所以,唐玄宗開始在邊疆設置大量的藩鎮,節度使是藩鎮的最高長官。到安史之亂前,全國在邊疆地區已設有十個節度使(含嶺南經略使)。

淺析安史之亂爆發的背景

設置藩鎮的初衷是為了維護國家的統治,穩定邊疆地區的軍備。為了防止節度使擁兵自重,在設置藩鎮的時候唐玄宗就對藩鎮長官節度使的任職有過嚴格的規定。規定節度使“不久任,不兼任,不遙領”,這三個選擇性的規定是相輔相成的,只要其中一個因素被打破,這個規定也就會變成一紙空文。隨著唐朝盛世的來臨,藩鎮的格局漸已穩定且在前期確實起到了其應有的作用,表面的和諧讓統治者忽視了對這一規定的重視,再加上唐玄宗後期貪享腐化,在朝政愈加懈怠,在唐玄宗後期這一原則早已被打破。

安史之亂爆發的直接原因就是唐玄宗時期藩鎮制度下節度使擁兵自重,與統治階級的矛盾逐步加深。

淺析安史之亂爆發的背景

另外一方面,唐朝府兵制度的在唐朝中期已經逐漸適應不了當時的形勢。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礎上,在唐玄宗時期,唐朝的經濟快速發展,人口也不斷增長,面對人口的大規模增長,政府已經到了無田可授的地步,再加上當時土地兼併現象越來越嚴重,無地少地的農民卻仍然要面對政府繁重的賦稅。所以使得農民不堪忍受,或遠離土地成為流民,或加入藩鎮的武裝勢力。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日益嚴重。安祿山此時也是看到農民對唐朝政權集聚越來越多的不滿,而他正好可以利用這些矛盾,稍加引導,就可以利用人民的力量推翻唐王朝。

淺析安史之亂爆發的背景

就像上述所提到的,唐朝的兵役制度是演襲北周和隋朝實行的是府兵制。府兵制,顧名思義就是閒時為農戰時為兵的兵役制度。隨著唐朝版圖的不斷擴大,府兵制度下兵士數量已經達不到政府徵用的需求。這樣,一種新的兵役制度開始實行,即募兵制度。在募兵制度下,朝廷只需要發糧餉就可以,不用再為士兵的入籍和土地問題發愁。尤其是在大量藩鎮的設立之後,藩鎮屬地下要求的兵士數量激增,各個節度使更是推崇募兵制。在這種制度的刺激下,各節度使開始大規模募兵,兵多地廣,節度使們也逐漸開始擁兵自重。

其中,安祿山在這方面最為明顯,甚至是是無比猖獗。安祿山一人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個節度使,權勢及軍事實力已非其他節度使所能比。隨著勢力的不斷壯大,安祿山的野心也開始膨脹,加之他認為朝廷中不斷有誹謗和中傷他的言論,所以,趁勢而亂,也就成為了他順其自然的選擇。

淺析安史之亂爆發的背景

另外,安祿山在朝政中善於察言觀色,不斷討好唐玄宗和當時宰相李林輔,同時重金賄賂朝中各路官員,連朝廷安排在身邊監督他的採訪使也被他重金拿下。更有甚者,他竟然自認楊貴妃的“養子”,本來就對楊貴妃極盡寵愛的唐玄宗更是對這個養子信任有加,滿朝上下幾乎都是對安祿山的稱頌,在這樣的情況下,安祿山的上位,可以說是順理成章了。

安祿山的不規則上位是唐玄宗後期朝政的腐化所導致的。而後發生的安史之亂更是唐王朝的自食其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