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唐朝皇室後裔曾逃到重慶這個地方……

“安史之亂”唐朝皇室後裔曾逃到重慶這個地方……

“安史之亂”唐朝皇室後裔曾逃到重慶這個地方……

CULTURAL TOURISM


在唐朝中葉的“安史之亂”中,為免遭叛軍所殺,唐朝皇室家族紛紛出逃,其中有一支隨駙馬冉氏,逃到了重慶的大山之間……


“安史之亂”唐朝皇室後裔曾逃到重慶這個地方……


No.1

草圭堂

土家族將軍府


沿國道319線駛過阿蓬江大橋時,可遠遠望見對面一座顫悠悠的鐵索橋。過橋穿過草甸樹林,順山而上約一公里,一狹長的山間平壩便展現在眼前。平壩自成一體,阡陌縱橫,田土成片,中有小溪。幾十幢房屋沿平壩兩邊而建,鱗次櫛比。這便是草圭堂——一度令人不敢直視的土家族將軍府所在地。


“安史之亂”唐朝皇室後裔曾逃到重慶這個地方……

這是連接國道和將軍府的索橋


草圭堂是木石磚混合建築群,整體呈橫長方形四合院狀,共分兩層,一層是明朝時冉土司修建的草圭堂,另一層是清朝時李念武修的別墅。草圭堂造型古樸,單簷懸山式屋頂,穿鬥式樑架,主體為木結構,輔以部分磚石牆體,外部再用青瓦覆蓋。


“安史之亂”唐朝皇室後裔曾逃到重慶這個地方……

草圭堂遠景


“安史之亂”唐朝皇室後裔曾逃到重慶這個地方……

草圭堂


草圭堂前有一條蜿蜒的小溪,當地人稱“護城河”。以前進入草圭堂,要從架設在小溪上的兩座風雨廊橋走過去。但如今兩座廊橋已不復存在,只剩下4個橋墩,橋墩附近架著一塊水泥板。


穿過水泥板,便是草圭堂的大門。大門呈土家特色的朝門狀,蓋著青瓦,飛簷挑出,就像一座涼亭。“朝門”右側的崗亭如同碉堡,全由巨大的條石砌就,“碉堡”內部深挖到地下,地下室的窗欞全由條石豎著砌成。當地人認為,地下室是兵丁的住所和糧油倉庫,也有人說是李念武設的地牢。


“安史之亂”唐朝皇室後裔曾逃到重慶這個地方……

“碉堡外部”


沿著幾十級臺階走進“朝門”,便能看見長約100米的一排木屋,這便是草圭堂的主體。木屋前有一個200多平方米的院壩,院壩由大小不一的塊石鋪就。這些塊石經過數百年的踩踏,已被磨得油光水滑。


房屋共有15間,中間5間呈一條直線,是主人會客、議事的場所。兩邊各5間則呈撮箕口狀向左右後方延伸開去。其中有3間土家吊腳樓式的廂房,分別是文、武學堂,保存較為完好。而今這些廂房早已失去了當年的豪華,但從雕龍畫鳳的磉礅、古色古香的“封火牆”、別具一格的窗格、精心雕制的橫樑以及中間氣派的會客廳,依稀可見當年的煌煌氣象。


“安史之亂”唐朝皇室後裔曾逃到重慶這個地方……

“安史之亂”唐朝皇室後裔曾逃到重慶這個地方……

各式精美的圖案


穿過第一層房屋後,後面是幾個大大小小拼在一起的四合院。精緻的石刻照壁尚存,還有兩幢房屋的房頂,基本保留了飛簷翹角的古建築風格。“壽”、“喜”字窗格渾然成越,尤其是左側正房內,完整地保存了書有“隴西堂”的神龕。神龕高約4米,寬約1.5米,並鏤刻著各種精美的圖案,是珍貴的文物。


“安史之亂”唐朝皇室後裔曾逃到重慶這個地方……

草圭堂一角


李念武增建的別墅與這些主體建築相隔一個院壩,院壩堡坎由巨大的條石砌就,堡坎中間是進入院壩的幾步石階。李念武別墅同樣是長約100米的一排木屋,只不過配有幾間廂房,形成了一個四合院。


“安史之亂”唐朝皇室後裔曾逃到重慶這個地方……

四合院


No.2

有著皇室血統的

土家族將軍


“安史之亂”唐朝皇室後裔曾逃到重慶這個地方……

吊腳樓


從李念武的別墅背後走出去,可以看到這位修築者的墓碑。據墓碑記載,草圭堂主人李氏家族本是唐朝皇室的後裔。在 “安史之亂”中,為免被叛軍追殺,唐朝皇室家族紛紛逃出宮,李念武的先祖隨駙馬冉氏逃到了酉陽。


“安史之亂”唐朝皇室後裔曾逃到重慶這個地方……

修築者的墓碑


如今,這位李氏先祖的形貌、秉性、經歷已通通在那場大亂中遺失,他是如何在亂軍中找到駙馬的已不可考證。唯一能夠確定是,他與冉駙馬在這場漫長的旅途中結為莫逆。兩人一起在酉陽、黔江一帶建立起統治,並將冉土司、李將軍這一文一武的統治模式延續了千餘年。


當時,土司統領黔江、酉陽政事,將軍則主管軍事,在歷次朝廷徵發土家族的戰役中,都能看到李氏將軍活躍的身影。平日裡,將軍是除土司外當地人最為敬畏的人物,因為他們有著“不奏而斬”、“奪情徵丁”等操控人們命運的權利。


唐、宋年間,李冉二家還只能算是地方上的野頭目。直到明朝,兩家才正式吃上皇糧,冉氏被封為土司宣慰使,李氏成為宣慰將軍,土司城設立在酉陽銅鼓坪。為籌備預備役“轉正”的慶典,冉土司在犁灣(現大坪村)巡視時,修建了用於在野外宴饗的草圭堂。


“安史之亂”唐朝皇室後裔曾逃到重慶這個地方……

草圭堂遠景


康熙年間“改土歸流”時,冉土司為把治所從銅鼓坪遷到犁灣,便用草圭堂交換了李氏在犁灣的將軍府,於是李氏宅院就成了土司衙門,而將軍府則遷到了距土司衙門兩三百米處的草圭堂。歷經數百年風雨之後,草圭堂仍保存完好,而冉土司衙門卻不復存在,只有一個豎旗杆的基座埋在泥土裡的。看來,冉土司這筆買賣是虧大了。



No.3


抗日英傑


血灑上饒



李家世代為將,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民國時期的李永瑞。李永瑞1900年出生在草圭堂,從小好武,十五六歲時,便赴成都陸軍講武堂學習現代軍事。十年後,李永瑞在川軍20軍成為上尉副官,開啟了他的軍官生涯。後復任營長、副團長等職,最初守備廣安、嶽池,後又駐涪陵、彭水。20軍改為43軍後,李永瑞任43軍153團團長,復任副旅長、參謀長等職。


“安史之亂”唐朝皇室後裔曾逃到重慶這個地方……

精美的石墩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抗戰爆發。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淞滬會戰打響,日軍先後投入30萬兵力,動用了300多架飛機、幾十艘軍艦,國民政府則調動了最精銳的部隊進行防守,將70多萬兵力調往淞滬戰場。剛晉升為副軍長的李永瑞率43軍,被星夜調往上海吳淞口駐防。

戰鬥打響後,43軍與國民黨第9集團軍總司令張治中指揮的4個師一起,在空軍配合下向上海匯山碼頭的日軍展開攻擊。戰鬥異常慘烈,幾度處於膠著狀態。在戰鬥中,中國軍隊士氣高昂,前赴後繼,有許多士兵為阻擋日軍進攻,身上綁著手榴彈衝向敵人坦克,與敵軍同歸於盡。雙方激戰7天7夜,李永瑞部退至江西上饒休整,並在這裡與日軍展開了長達六年的拉鋸戰。1943年,在守備上饒的戰役中,李永瑞身先士卒,不幸陣亡,時年43歲。


“安史之亂”唐朝皇室後裔曾逃到重慶這個地方……

草圭堂一角


由於戰事緊迫,離家求學後,李永瑞很少回到自己的故鄉。只有一次路過黔江時,給黔江的師生講了一次話,鼓勵大家要“振作精神,準備抗日”。抗戰爆發後,李永瑞在給父母的書信中,有他寫的詩篇,遺憾的是書信和詩篇大多遺失,只有 “極目家何在,烽煙四處侵”兩句至今仍存。


如今,李家後裔大多已進城居住,繁華不在,草圭堂日漸凋敝,但那歷經千年所沉澱的雄渾陽剛之氣,仍留存在了這片凝住時光的宅邸之間。


圖 ◎ 冰鍋 李晶

出品 ◎ 攝程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