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丸案 – 战战兢兢即帝位,稀里糊涂把命送,短命天子明光宗

明朝末年,朝政紊乱,皇帝怠政,经年不上朝,群臣内斗,多陷于党争,还有诸多奇案,一派末世之相。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神宗皇帝驾崩。

红丸案 – 战战兢兢即帝位,稀里糊涂把命送,短命天子明光宗

神宗万历皇

太子朱常洛即位,是为光宗,光宗皇帝命运多舛,因母亲出身卑微,不为神宗喜爱,十岁还没读书; 之后神宗皇帝又偏爱郑贵妃及其子朱常洵,光宗作为长子,储君名分迟迟未定,二十岁才在朝臣争取之下被立为太子,这就是神宗朝的国本之争;五年前又经历梃击之案,差点为竖宦所害。战战兢兢之下,千辛万苦,才登上这九五之尊。

八月初一,光宗正式即皇帝位。

光宗即位之初,两次诏令拨发帑金各百万犒赏边军,又起复神宗时犯颜直谏获罪的朝臣,还停了矿税,当时矿税为祸,征榷之使,急如星火,搜刮之令,密如牛毛

光宗又增补史继偕、沈飗、何宗彦、刘一燝、韩爌、朱国祚等入阁,参预机务。此前,自从万历四十五年,次辅、东阁大学士吴道南请辞后,方从哲一人独相,整个内阁就他一人,既为首辅也是阁臣。大明两京十三省,政务繁忙,一人独相,仅能勉力维持,方从哲多次上疏请求增补阁臣,每月必请,但神宗就是不增不补。光宗一下增补六位阁臣,内阁总算可以正常运行。

以上种种为政举措,令朝堂气象一新,大臣都对光宗报了极大期望,以为上下同心,大明可能再获治世。

由于之前神宗专宠郑贵妃,后来又有国本之争,梃击之案,郑贵妃与光宗嫌隙很深。世异时移,现在光宗即位,郑贵妃是又惧又怕,又有所求。怕光宗报复,同时郑贵妃又想坐上皇太后之位 (神宗皇帝遗命进郑贵妃为皇后,先帝的皇后,自然是嗣君的太后),故此郑贵妃与光宗得宠选侍,西李,结成同盟,互为犄角,“贵妃因请立选侍为皇后,选侍亦为贵妃求封太后”。郑贵妃又进美女八人给光宗,讨好皇帝。光宗刚从多年压抑之下身登大宝,又骤得美人,自然是失了节制。

红丸案 – 战战兢兢即帝位,稀里糊涂把命送,短命天子明光宗

光宗泰昌皇帝

结果刚登基十天,光宗就一病不起。太医以治本之道施治,见效缓慢,而皇帝想得骤然之功,复逞威于美人,不信专业信佞人,招来司礼监秉笔太监崔文升,崔文升开方“通利药”。通利药其实就是泻药,光宗本来就耽于美色,身体虚亏,加上这虎狼之药,病情迅速恶化,已经不能下床。

一方面太医束手无策,而光宗每况愈下,病急乱投医,于是让各方进献仙方,时任鸿胪寺卿李可灼几次前来进献仙丹,方从哲等阁臣此时还算清醒,不相信所谓仙丹,不让李可灼进宫献丹。

光宗皇帝病情恶化,不得已之下,在乾清宫托孤,方从哲、刘一燝、韩爌等同受顾命。

朝臣在宫内觐见光宗,光宗问群臣寿宫准备如何,方从哲等还以为光宗是问月前驾崩的神宗皇帝寿宫,回奏大行皇帝已然安葬…光宗打断,说问的是自己的寿宫,群臣当然意外,根本没有想到几天工夫光宗病情已恶化至此。此时内监回报有鸿胪寺李可灼进献仙丹,光宗一听仙丹,喜出望外,不顾群臣劝解,宣诏李可灼入见。

李可灼入宫,进献仙丹一枚,置于古匣中,通体红色,是为红丸。光宗吃了一枚,顿觉身体通泰,暖润舒畅,大呼“忠臣,忠臣”,殊不知这正是那索命之索,此时已然套上自己脖颈。光宗还担心仙丹一枚,效力不足,又吃一颗,这正是砒霜加上鹤顶红,催命都嫌长。

次日凌晨,光宗皇帝驾崩,年三十九,在位仅二十九天。

皇帝春秋正盛,即位不及一月就龙驭上宾,中外骇然,震惊之下,或要找出真凶,或借机党同伐异,或是寻找替罪羊。结果,御史王安舜、郑宗周先后弹劾方从哲,崔文升; 后来礼部尚书孙慎行,都御史邹元标等也上书弹劾。

最后,方从哲致仕回乡,崔文升发配南京,李可灼遣戍边地。

红丸一案扑朔迷离,个中内情错综复杂,有人赤膊上阵在前,有人推波助澜在后。郑贵妃送美人八名,崔文升原来是郑贵妃内侍,又开出虎狼之药,贵妃于此事是难逃干系。李可灼或是受人指使或是想效仿陶仲文与嘉靖故事搏一场富贵。而方从哲秉性柔懦,不能任大事,让人有可乘之机。光宗皇帝又不惜身自爱,干犯风险,轻易尝试这仙丹灵药,才有这红丸之祸。

皇帝驾崩之后,群臣相互弹劾,又不免党争参杂其间,而不能出于公心,清楚之事遂成糊涂混沌。

红丸案 – 战战兢兢即帝位,稀里糊涂把命送,短命天子明光宗

熹宗天启皇帝

红丸案造成大明一年之中换了三个皇帝,神宗,光宗及熹宗,朝堂动荡。即位的熹宗又是木匠天子,完全不理朝政,反而宠幸魏忠贤,造成阉党之祸。大明经此之后沿着历史的曲线往下沉沦,只待最后的掘墓人替他敲响丧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