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書聖王羲之,是怎樣寫出《蘭亭集序》的?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被後世稱為“書聖”。《蘭亭集序》是王羲之於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書寫。當時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蘭亭舉行傳統的祭祀活動——修禊(在水邊沐浴更衣後,祈求新的一年去除疾病,災難)。

在宴會上每人各寫詩文,匯成詩集,王羲之為其提筆做序,即《蘭亭集序》。這幅字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也是中國十大傳世名帖之一。

琅琊王氏起步於西漢,發展於曹魏西晉,鼎盛於東晉,沒落在隋唐,前後經歷了700年的時光,其中王羲之便生活於琅琊王氏最鼎盛的的時期——東晉。下面我們聊聊是怎樣的家族環境才能培養出這樣一位驚才絕豔的“王羲之”。

千古第一書聖王羲之,是怎樣寫出《蘭亭集序》的?

《蘭亭集序》碑刻,宋拓本

政治與經濟優勢

琅琊王氏在政治上的影響力並非一蹴而就的。在軍閥混戰時期,有軍權,才能在政治上有話語權。王雄在曹魏時期,通過自身努力,先是被文帝賞識,後在北部邊境戍守,擔任幽州刺史。當時邊境並不安穩,以鮮卑族為首的北方少數民族想要南下發展自己的勢力,因此在北部邊境,大小戰亂不斷。王雄善用計謀,派刺客殺死了鮮卑族首領,引起鮮卑族內亂,解決了當時曹魏政權屢屢失敗的局面。此後幾代都掌握著北部兵權,為琅琊王氏掌握朝堂的話語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想要在朝堂上有影響力,除了軍權還要在文治領域有影響力。以王祥為代表的另一分支在文官領域有著不小的影響力。提起王祥,大家可能印象不深。但提起《二十四孝圖》中的“臥冰求鯉”的純孝事蹟,是人人皆知的。其實王祥在政事上並沒有什麼可歌可頌的政績,但是憑藉著純孝守禮,保持中立,從文帝曹丕到晉武帝司馬炎的六代帝王變遷,王祥從徐州別駕一路升職,最終位列三公。

琅琊王氏一手持槍,一手握筆,在各勢力的角逐中展露頭腳,只是此時的琅琊王氏,還只是剛剛擁有了成為門閥士族的入場券。

千古第一書聖王羲之,是怎樣寫出《蘭亭集序》的?

“永嘉南渡”示意圖

從龍之功,可以讓一個暗暗積攢實力的門閥新貴,一躍成為不可撼動的世家大族。西晉的“永嘉之亂”過後,當時以王敦、王導為首的琅琊王氏看準契機,擁立琅琊王司馬睿,建立東晉。

王導的堂兄王曠放眼天下大局,認為北方少數民族過多,局勢混亂,建議司馬睿南遷到金陵,穩固發展政權。當然,琅琊王氏從不做無準備的事。在南遷建議提出之前,琅琊王氏已經在江南地帶培植出不少自己的勢力。當其他士族居家遷移,對故土戀戀不捨時,琅琊王氏已經把根移到了南邊。此次事件便為“永嘉南渡”。此事過後,琅琊王氏徹底成為東晉第一世家大族,朝廷上70%的官員皆姓王,與皇族共享天下。

提出南遷的“王曠”便是王羲之的父親。王曠是王覽後代,王覽與王祥同為兄弟,發展到東晉時,王覽這一支的後代最為發達,成為琅琊王氏的支柱。王羲之便是出生在琅琊王氏家族中最顯赫的王覽系。

魏晉南北朝延續了秦漢時期的土地私有制。連年的戰爭讓大批的百姓流離失所,使得百姓們不得不尋求世家大族的庇護。門閥士族一方面藉機佔領失去主人的田地莊園,一方面收納廉價的勞動力,為自己墾殖田莊。琅琊王氏也趁此機會,擁有了大片土地與莊園。王羲之的叔叔王導有一莊園,在西園中養著各類稀有的飛禽走獸,果木連綿成林,望不到邊。單從王導一人便可窺探出琅琊王氏全族的富貴生活。

王羲之之所以能在亂世中安穩生活,有閒心逸緻創造藝術作品,離不開琅琊王氏在政事上的權利滔天和經濟上的支持。否則,亂世之中,吃不起飯,性命朝不保夕,誰還有時間想藝術創作的事呢?

千古第一書聖王羲之,是怎樣寫出《蘭亭集序》的?

琅琊王氏府邸佔地遼闊

教育資源優勢

琅琊王氏在壯大政治權力與發展經濟的同時,非常注重對後代文化藝術的培養。

在魏晉時期,書籍的普及度不高,不像現代人除了閱讀紙質書籍,更是能通過手機電腦,能夠隨時隨地的閱覽電子書。在當時,儘管紙張已經逐漸大範圍的應用,但是雕版與活字印刷術還未發明。當時的書籍主要為手抄本,一本書的造價非常昂貴,普通人家是看不起書的。

有錢有權的琅琊王氏,收藏了大量書畫與藝術品,尤其藏書頗豐。在《晉書.王舒傳》中有寫道:

“以天下多故,不營當時名,恆處私門,潛心學植”

王舒因厭煩當時紛紛擾擾的天下,放棄功名利祿,待在家中,潛心做學問。想像一下待在家中便能學習,可見王舒家中藏書的豐盛了。東晉時期的知名書法家王珣死後,幾個兒子分家產,王曇首先想要的就是書籍,可見書籍的珍貴和王珣所擁有的數量之多了。

書籍的豐盛為琅琊王氏的後代存儲了大量的精神食糧。但是無論是囫圇吞下這些知識還是細細品味,都離不開老師的教導。琅琊王氏的師資,一方面來自於族學,另一方面來自家中的長輩。

千古第一書聖王羲之,是怎樣寫出《蘭亭集序》的?

琅琊王氏的族學

族學的成立是由於官學與儒道的沒落。魏晉以前,官學是占主導地位的。並且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官學主要教授的是儒家思想。從東漢末年開始,儒道受到了衝擊,人們逐漸開始學習道家思想,融入佛教理念。魏晉時期,皇權的衰弱與門閥世家的壯大,致使官學走向低谷。

族學的興起,為家族後代的培養,提供了便利條件。

江山代有人才出,子弟的良好文化藝術修養,離不開這些長輩。王羲之的父親王曠,從王羲之小時候便開始手把手教授書法。王廙是知名的書法家,畫家,也是王羲之的從叔和師傅。王廙十分喜愛王羲之,於是傾盡全力教導他。當然一代“書聖”的培養不止限於家人,他還有另一個師傅——衛夫人。衛夫人是東晉時期知名的女書法家,作品有《筆陣圖》等。

姻親關係促進了世家各族的文化交流。一個嫁入琅琊王氏的士族女子,陪嫁一定會帶來一定量的藏書,尤其是為顯孃家地位,很多孤本都在嫁妝之中。還有就是書法的傳承也是各家成為世家大族的底蘊,一般不外傳。但是兩家一旦結為姻親,不外傳的書法也就交流融合起來。

王羲之的岳父郗鑑是東晉時的書法大家,官至太尉(是當時中央最高的軍事長官)。王羲之的夫人名叫郗璿。郗璿的兩個弟弟都在書法上有大造詣,就連郗璿也不例外。但是郗璿並沒有留下傳世的作品,我們只能從郗璿的兩個弟弟誇讚她為“女中仙筆”,看出她的書法造詣之高。

王羲之與郗璿感情非常好,七子一女皆為郗璿所出。王羲之寫《蘭亭集序》時,已經成親。不得不說,王羲之的書法也受到了他妻子的影響。王羲之之所以能寫出“天下第一行書”,離不開家族頗豐的藏書,離不開族中長輩的教導和師友的影響,也離不開姻親關係的文化交流。

千古第一書聖王羲之,是怎樣寫出《蘭亭集序》的?

王羲之

結語:為什麼王羲之在《蘭亭集序》後再無名作?

一個藝術家的作品,往往是其當下創作心境的真實寫照。

王羲之在創作出《蘭亭集序》之前,他的好友殷浩想要北伐,奪回中原的土地。可是王羲之認為現在東晉的形式不太好,百姓還沒有豐衣足食,國庫也經受不起戰爭的消耗,於是寫信給殷浩勸他不如等國內經濟穩定後,再去北伐。可是殷浩沒有聽進王羲之的勸告,公元353年,一意孤行北伐的殷浩,失敗了。

同年,王羲之與好友們去蘭亭聚會,或許是知道既定的結果導致了心中苦悶,王羲之想要完全拋開世俗的一切,只與好友們盡情玩樂,享受當下難得的快樂。友人們作詩完畢,請王羲之作序,王羲之大筆一揮,寫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中: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這一部分,恰好說明了王羲之的心態,今日的歡樂是短暫的,轉日就可化為歷史。人的生命短暫,只有痛痛快快享受當下,才對得起自己。王羲之此刻放棄了他從少年時立下的志向——做個好官,為國為民奉獻自己,生出遁世隱居之意

。公元355年,把手上政務徹底交代清楚後,王羲之稱病棄官。

後來王羲之帶著家人遷居金庭,在那開始了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不再關心東晉的黎民百姓,也不用被迫參加清談會。他開始關心如何養好自己的寵物白鵝,怎樣種出的桑果好吃,哪裡的風光秀麗。

《蘭亭集序》是王羲之心態發生重大改變時所創作出來的佳作。在遁世的時光裡,王羲之依舊在精進自己的書法,但是心境已不復存在,《蘭亭集序》終成“絕唱”。

還記得遙遙歲月中,那個剛失去父親的少年,咬著牙關,忍著眼眶中的淚水,暗暗起誓:“從今以後,我一定要好好讀書,做個天下頂好頂好的官。”

參考文獻:

《魏晉南朝的琅琊王氏家族文學研究》

《魏晉南北朝時期琅琊王氏家族教育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