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為啥“仰觀宇宙之大”

若問《蘭亭集序》是啥東西,多數人會回答是“天下第一行書”。嚴格說來,這個回答是錯的,錯就錯在答非所問,明明是文(文章)嘛,你卻說是書(書法)。從思維慣性說,這個錯誤情有可原,因為王羲之寫的這個書法實在是太好了,好到讓人們情不自禁地想讚歎,哪怕犯點邏輯錯誤也在所不辭。然而,問題不能靠犯邏輯錯誤來解決,解決問題還得靠正面回答。

《蘭亭集序》為啥“仰觀宇宙之大”


簡單說來,《蘭亭集序》是王羲之為“蘭亭雅集”所形成的詩集寫的一篇序言,屬於文學作品的範疇。這篇文學作品的質量和水平究竟如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在這裡不想對《蘭亭集序》文學水平的高低作出評價,只想告訴讀者,王羲之為什麼會這麼寫序,是什麼因素影響了《蘭亭集序》的內容。

《蘭亭集序》的原文是這樣寫的: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蘭亭集序》為啥“仰觀宇宙之大”


縱觀全文,第一段敘述的是“蘭亭雅集”的盛況,讓人們知道詩集的由來,這沒啥稀奇的。讓我們稀奇的是後面的內容,“宇宙之大”“品類之盛”“俯仰一世”“放浪形骸”等表述讓現在的人看起來有點不可思議。現在的詩集也有序,但有誰會像王羲之這樣寫呢?

要弄清楚王羲之為啥這麼寫,必須考慮他所處的時代。這可以從漢代說起。漢代也有人寫文章,漢代文章都寫些啥呢?從當時主要作家的論著標題就能看出個八九不離十。賈誼寫過《論積貯疏》《過秦論》《陳政事疏》等作品,晁錯寫過《言兵事疏》《守邊勸農疏》《論貴粟疏》等作品,桓寬著有《鹽鐵論》,從這些標題可以看出,漢代文章反映的多為社會安全穩定、百姓安居樂業等現實問題。

東漢末年開始,現實問題變得很成問題,大家都有點茫然不知所措。老師怎麼說的?遇到不會做的題就放一放,先做別的,古人也不傻,既然粟啊、鹽啊、安寧啊、活命啊這些眼前的苟且不好對付,詩和遠方很自然地就走到嘴邊,於是,“玄遠”逐漸成為時尚。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這應該能讓你讀出些玄遠的味道吧?別忘了,這可是曹操的詩句,曹操就是毛主席詞句中“魏武揮鞭”的那個魏武。魏武揮鞭了,自然會有人響應,大家都玄遠,玄遠就逐漸成為一種“魏晉風度”。還記得“竹林七賢”吧?今人在談到這七個人的活動時經常用的主題詞是“談玄論道”,談玄論道不來點玄遠的,何以顯示名士風流?王羲之生長在這些人的後面,又篤信道教,骨子裡還是個文人,不玄遠才怪呢!

《蘭亭集序》為啥“仰觀宇宙之大”


《蘭亭集》中的詩就體現了魏晉風度,一幫名士,來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的佳處,詩酒唱和間,自然少不了瀟灑玄遠的氣質, “萬殊混一象”“萬化齊軌”“千載同歸”“萬物齊一歡”等等詩句,都透著這樣的氣質。王羲之的序文“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表露的也是這樣的氣質,有這樣的氣質,才能與集子裡的詩相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