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明之战————万历三大征

有人说 ,老马题目拟错了。万历三大征最后一战播州之役结束于公元1600年,以崇祯帝计算明亡于1644年,以永历帝计算明亡于1662年,怎么能说万历三大征是亡明之战呢?再来看三大征结果,均是以明胜结束战役的,亡明之战又从何说起呢?

亡明之战————万历三大征

明神宗(万历皇帝)

何为三大征

  • 宁夏之役

明朝九边,宁夏其一。在明朝,宁夏是明代边陲九个军事重镇之一,主要是防御蒙古族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二月十八日,已经致仕(退休)的原副总兵哱拜杀地方官,攻取河西四十七堡,并联络鞑靼,全陕震动。总督军务兵部尚书魏学曾派兵镇压,相继收复所失城堡。然进围宁夏镇城(今银川市)时,久攻不下。于是命李如松提督陕西军务率各路援军至,决黄河水灌城。九月,官军乘叛军内乱,攻破镇城,哱拜自杀。

  • 朝鲜之役

朝鲜之役发生在公元1592年—1598年期间,分为两次,在我国历史中称万历朝鲜之役,朝鲜称:壬辰倭乱,日本称:文禄・庆长の役。战争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公元1592年,掌握日本大权的丰臣秀吉命下令侵略朝鲜,

妄图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日军很快占领王京(今首尔),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掠府库,朝鲜八道沦陷七道。明朝应朝鲜之请,出兵援朝先败后胜,最终在碧蹄馆之战后双方开始议和。1595年,战争第一阶段基本结束。

第二阶段:1597年正月,日军14万大军再侵朝鲜。朝鲜二次求援,明朝初次调集4万兵力赴朝救援,后续不断增兵,最高至7万。日军在丰臣秀吉死后难以为继,遂全部从朝鲜半岛撤退,明朝联军乘势进击,日军战败。主要战役有碧蹄馆战役,南平血战,釜山攻防战,露梁海战等等,看过电影《鸣梁海战》的读者,应该知道当时的朝鲜著名海军将领李舜臣,这位历史名将就是在露梁海战中战死的。

读完这段,大家是不是有种熟悉的感觉,早在明朝时期,日本就已经漏出了它们战争的獠牙,以后的历史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很了解,那段由日本带给中国最黑暗最惨绝人寰的近现代史,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永久之痛。

  • 播州之役

播州位于四川、贵州、湖北间,山川险要,广袤千里。当时明朝中央政府在西南边陲主要采用的是延续了自唐以来的土司羁縻制度,而自唐杨端之后,杨氏世代统治此地,接受中央皇朝任命。万历十八年(1590)始,当代土司杨应龙与明政府的关系逐渐恶化,万历二十四年(1596),杨应龙公开反叛,挑起战端,播州之役爆发。战争初期,由于明王朝毫无准备,杨应龙占据优势,但随着明王朝平播力量的增强,战争态势发生了逆转。万历二十八年(1600)杨应龙最后的据点-海龙屯被明军攻占,杨应龙自杀,播州之役结束。

亡明之战————万历三大征

万历三大征示意图

三大征之果

三场战争虽然都取得了胜利,达到了巩固了明朝边疆稳定,使大明王朝免受倭寇的侵略,维护了大明在东亚的主导地位的最终目的。可是这三场战争也严重消耗了明朝的人力财力物力,成为压垮大明最重的一根稻草。

《明史》载:“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其冬,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余万。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据此可以粗略统计出这八年间国家的军事开支高达一千一百六十余万两白银。

从时间上来看,自1592年起至1600年止,大明王朝整整八年几乎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全部用在了对外战争和对内平叛上,尤其以最后的播州战役变起肘腋,跨度时间最长,极大的消耗了明朝的军力和财力,三大征结束后,明朝的国库已经被掏空了,以至于后面继位的天启崇祯兄弟俩做什么事儿都捉襟见肘。

亡明之战————万历三大征

明史

明缅之战与萨尔浒之战

通常我们说万历年间三大战役,实际上还应该加上明缅之战和萨尔浒之战,之所以历史中没有将这两大战役和万历三大征相提并论,主要是因为这两场战役都是以大明完败告终。

明缅之战实质上是从嘉靖朝就埋下了祸根,在万历年间彻底爆发,从万历四年开始到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直至明朝已无力自顾,这场持续将近半个世纪的战役以明朝战略目的彻底失败,失去对西南边陲控制告终。

萨尔浒之战是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间,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以及萨尔浒附近地区大败明军四路进攻的反击战,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后金在这场战役中既树立了对明作战的信心,也消耗了明朝最后的有生力量,充实了自身的实力,可以说明朝在这场决定帝国命运的国战中彻底失败了,究其根本,自万历三大征以后,强大的明朝已经外强中干了。自此以后,明朝在对后金的战斗中一直处于守势,再也无力发动对外的战争,任由后金在关外发展壮大。

亡明之战————万历三大征

萨尔浒之战(电影《绣春刀》插图)

因此,虽然万历三大征并没有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却实质上掏空了明朝的根本,为明朝几十年后的灭亡埋下了深深的祸根,清朝主修的《明史》虽说一直被历史学家诟病不能客观反映明朝的真实情况,但对于万历三大征的评价“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却是较为中肯的论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