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殼蟲和大眾的故事

提到希特勒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戰爭狂人”這個詞,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屠殺猶太人等罪行跟其密不可分。如果功和過分開來看的話,很難想象希特勒在汽車的發展史上也有過不小的貢獻。


甲殼蟲和大眾的故事


波恩-科隆高速公路

首先說一下高速公路,希特勒把自己標榜成“高速公路的發明者”確實如此嗎?讓我們來看下,1909年幾位德國企業家就開始籌資,建造一條專供汽車使用的道路,這條道路開始動工,只修了10公里,就遇到一戰爆發工程停止,後來成了一條專門測試賽車的道路(AVUS),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現“專供汽車使用的道路"這個概念。1929年,時任科隆市長康拉德·阿登納打算建設一條”沒有交叉路口,僅供汽車使用“的公路,波恩-科隆高速公路於1932年8月6日宣佈開通。然而希特勒以標準不達標為由將這條公路“降級”。


甲殼蟲和大眾的故事


希特勒為高速建設奠基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僅11天,便主持了柏林汽車展的開幕儀式,宣揚要成立“帝國道路公司”來實現他的高速公路夢。除此之外,希特勒還親自為德國高速公路的建設制定標準:一般路段設計為四車道34米寬;中間有5米的綠化隔離帶;不設置路燈,但每隔200米設立一塊可反光的水泥柱;為了防滑,不僅要求路面的坡度要小,而且轉彎半徑要儘量大,同時還要求將路面進行了特殊處理得較為粗糙的。甚至將緊急停車帶、高架橋、封閉立交橋以及帶有加油站和餐廳的服務區等現代高速公路所需的大部分設施,都列在了他的設計之內。


甲殼蟲和大眾的故事


二戰前期建設的德國高速

希特勒對於高速公路的考慮還不僅僅是民用,他在對高速公路的追求中,更多想到的是戰爭,他不僅要求高速公路應該讓軍隊可以一天之內橫貫東西,而且還要求一些路段可以起降飛機。34米的寬度,就是為了適應需要30米寬度的戰鬥機的起降,反光水泥柱的設計也是出於導航的需求。


甲殼蟲和大眾的故事


德國現在的高速公路網絡

雖然希特勒不是“高速公路”真正的“發明者”,但是卻為德國的高速公路建設奠定了基礎,在此期間總共修建了40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時至今日,德國境內正在使用的1.24萬公里的高速公路中,仍有約四分之一的道路是那個時期修建的。


甲殼蟲和大眾的故事


接下來我們要講到是大眾汽車,對於“大眾汽車之父”的是誰,對於大眾汽車來說一直”“諱莫如深”,因為這就要牽扯到希特勒。


甲殼蟲和大眾的故事


亨利·福特

講到大眾汽車,要先從一個看起來好像完全不相干的人說起——亨利·福特,影響希特勒最深的人。亨利·福特在《我的生命和工作》裡,講述到他的理想,是製造經濟的轎車,讓家家擁有汽車;並且興建只供汽車使用的公路,把各大城市連為一體,方便大眾出行……。看到這裡大家會恍然大悟“高速公路”就是受到這本書影響建設的。


甲殼蟲和大眾的故事


國民汽車草圖

希特勒上臺後的“柏林車展”,就提出了他對“人民汽車”的基本要求:可容納2名成人和3名兒童、最高時速可達100km/h、最好採用風冷發動機,售價不超過1000馬克,轎車可以停放在露天地,發動機冬季要防凍,容易起動。


甲殼蟲和大眾的故事


希特勒的畫作


甲殼蟲和大眾的故事


1933年秋,希特勒將費爾南德斯·保時捷招至柏林。兩人在柏林皇家飯店會面,盡情討論“大眾汽車”問題,雙方一拍即合。據說希特勒親筆畫了11張“國民轎車”的草圖,其中一張與日後的“甲殼蟲”已非常相近。順便聊聊希特勒的畫畫水平,如果不是因為戰爭的影響希特勒的人生軌跡,或許希特勒會成為畫家或者是設計師。


甲殼蟲和大眾的故事


希特勒和保時捷研究“國民車”模型

“國民轎車”的設計希特勒全權委託波爾舍,並與1934年6月,下達正式設計指標,要求波爾舍在28個月內拿出樣車。1935年柏林汽車展上,希特勒宣佈了“國民轎車”即將到來的消息。他第一次使用了“大眾汽車”(Volkswagen)一詞(這個詞後來演變成一個不朽的商標)。


甲殼蟲和大眾的故事


甲殼蟲原型車

1937年,在希特勒的授意下,保時捷和希特勒的親信維林組建了“德國國民轎車促銷公司”,組建該公司就是為了實現生產和銷售國民轎車的計劃。保時捷以奔馳汽車底盤生產了30輛測試車,希特勒讓30名黨衛軍的士兵對這30輛車進行了200萬公里的測試,測試結果同第一次一樣非常喜人,這臺排量不足1L的發動機最大功率僅有23.5馬力,在公路上該車有98公里的最高時速,在鄉間小道上有82公里的時速。測試期間由於樣子醜陋形似甲蟲——大眾的經典車型“甲殼蟲”誕生了。然而由於戰爭的關係,正式投入民用的僅有630輛。大量的甲殼蟲被希特勒改裝成為軍用車應用於北非,蘇聯和波蘭戰場。


甲殼蟲和大眾的故事


二戰時被改裝成戰車的甲殼蟲


甲殼蟲和大眾的故事


二戰時被改裝成戰車的甲殼蟲拋開希特勒犯下的“戰爭罪行”來看,希特勒在汽車的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