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壳虫和大众的故事

提到希特勒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战争狂人”这个词,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屠杀犹太人等罪行跟其密不可分。如果功和过分开来看的话,很难想象希特勒在汽车的发展史上也有过不小的贡献。


甲壳虫和大众的故事


波恩-科隆高速公路

首先说一下高速公路,希特勒把自己标榜成“高速公路的发明者”确实如此吗?让我们来看下,1909年几位德国企业家就开始筹资,建造一条专供汽车使用的道路,这条道路开始动工,只修了10公里,就遇到一战爆发工程停止,后来成了一条专门测试赛车的道路(AVUS),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专供汽车使用的道路"这个概念。1929年,时任科隆市长康拉德·阿登纳打算建设一条”没有交叉路口,仅供汽车使用“的公路,波恩-科隆高速公路于1932年8月6日宣布开通。然而希特勒以标准不达标为由将这条公路“降级”。


甲壳虫和大众的故事


希特勒为高速建设奠基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仅11天,便主持了柏林汽车展的开幕仪式,宣扬要成立“帝国道路公司”来实现他的高速公路梦。除此之外,希特勒还亲自为德国高速公路的建设制定标准:一般路段设计为四车道34米宽;中间有5米的绿化隔离带;不设置路灯,但每隔200米设立一块可反光的水泥柱;为了防滑,不仅要求路面的坡度要小,而且转弯半径要尽量大,同时还要求将路面进行了特殊处理得较为粗糙的。甚至将紧急停车带、高架桥、封闭立交桥以及带有加油站和餐厅的服务区等现代高速公路所需的大部分设施,都列在了他的设计之内。


甲壳虫和大众的故事


二战前期建设的德国高速

希特勒对于高速公路的考虑还不仅仅是民用,他在对高速公路的追求中,更多想到的是战争,他不仅要求高速公路应该让军队可以一天之内横贯东西,而且还要求一些路段可以起降飞机。34米的宽度,就是为了适应需要30米宽度的战斗机的起降,反光水泥柱的设计也是出于导航的需求。


甲壳虫和大众的故事


德国现在的高速公路网络

虽然希特勒不是“高速公路”真正的“发明者”,但是却为德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总共修建了40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时至今日,德国境内正在使用的1.24万公里的高速公路中,仍有约四分之一的道路是那个时期修建的。


甲壳虫和大众的故事


接下来我们要讲到是大众汽车,对于“大众汽车之父”的是谁,对于大众汽车来说一直”“讳莫如深”,因为这就要牵扯到希特勒。


甲壳虫和大众的故事


亨利·福特

讲到大众汽车,要先从一个看起来好像完全不相干的人说起——亨利·福特,影响希特勒最深的人。亨利·福特在《我的生命和工作》里,讲述到他的理想,是制造经济的轿车,让家家拥有汽车;并且兴建只供汽车使用的公路,把各大城市连为一体,方便大众出行……。看到这里大家会恍然大悟“高速公路”就是受到这本书影响建设的。


甲壳虫和大众的故事


国民汽车草图

希特勒上台后的“柏林车展”,就提出了他对“人民汽车”的基本要求:可容纳2名成人和3名儿童、最高时速可达100km/h、最好采用风冷发动机,售价不超过1000马克,轿车可以停放在露天地,发动机冬季要防冻,容易起动。


甲壳虫和大众的故事


希特勒的画作


甲壳虫和大众的故事


1933年秋,希特勒将费尔南德斯·保时捷招至柏林。两人在柏林皇家饭店会面,尽情讨论“大众汽车”问题,双方一拍即合。据说希特勒亲笔画了11张“国民轿车”的草图,其中一张与日后的“甲壳虫”已非常相近。顺便聊聊希特勒的画画水平,如果不是因为战争的影响希特勒的人生轨迹,或许希特勒会成为画家或者是设计师。


甲壳虫和大众的故事


希特勒和保时捷研究“国民车”模型

“国民轿车”的设计希特勒全权委托波尔舍,并与1934年6月,下达正式设计指标,要求波尔舍在28个月内拿出样车。1935年柏林汽车展上,希特勒宣布了“国民轿车”即将到来的消息。他第一次使用了“大众汽车”(Volkswagen)一词(这个词后来演变成一个不朽的商标)。


甲壳虫和大众的故事


甲壳虫原型车

1937年,在希特勒的授意下,保时捷和希特勒的亲信维林组建了“德国国民轿车促销公司”,组建该公司就是为了实现生产和销售国民轿车的计划。保时捷以奔驰汽车底盘生产了30辆测试车,希特勒让30名党卫军的士兵对这30辆车进行了200万公里的测试,测试结果同第一次一样非常喜人,这台排量不足1L的发动机最大功率仅有23.5马力,在公路上该车有98公里的最高时速,在乡间小道上有82公里的时速。测试期间由于样子丑陋形似甲虫——大众的经典车型“甲壳虫”诞生了。然而由于战争的关系,正式投入民用的仅有630辆。大量的甲壳虫被希特勒改装成为军用车应用于北非,苏联和波兰战场。


甲壳虫和大众的故事


二战时被改装成战车的甲壳虫


甲壳虫和大众的故事


二战时被改装成战车的甲壳虫抛开希特勒犯下的“战争罪行”来看,希特勒在汽车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