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再讀張愛玲


評論家夏志清說過:“凡是中國人,都應該讀讀張愛玲”。

我羨慕她的清醒,

我羨慕她的孤傲,

我羨慕她的決絕,

卻最不羨慕她所出生的年代,

我也慶幸自己出生在這樣一個富國強民的時代。

提起張愛玲,大家想到的都是什麼呢?

很多人也許會想到她說的那句話:“成名要趁早”。

25歲,再讀張愛玲


第一次看張愛玲的小說,是高中的時候,《傾城之戀》,裡面的範柳原和白流蘇,《紅玫瑰與白玫瑰》裡的白月光與硃砂痣,讓我對張愛玲這個人有了更大的興趣,張愛玲,民國時期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作家,與呂碧城、蕭紅、石評梅並稱民國四大才女。她的小說大多寫的是上海沒落淑女的傳奇故事,主要作品有:《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紅玫瑰與白玫瑰》、《紅樓夢魘》、《不幸的她》等等,她把自己的小說集也命名為《傳奇》,她說:我是在傳奇裡尋找普通人,在普通人裡尋找傳奇。張愛玲在文學上的天賦和造詣常人難以匹敵,但在生活上她基本沒有什麼獨立生活能力。雖然她很孤傲,但內心敏感、脆弱,她一生都在尋求一個溫暖的寄託。

25歲,再讀張愛玲


後來,我才去瞭解這個人。真實的張愛玲的一生,沒有她的文章才華橫溢,更多的是顛沛流離與支離破碎,尤其是晚年,只有淒涼二字可以形容。

從原生家庭來說,她的童年並不快樂,沒有愛,也沒有安全感,她的父母觀念不合,不斷爭吵,後來她的父母離婚,母親出國,父親再娶,她的學業來說,本來考上了倫敦大學,卻因為趕上了太平洋戰爭,只得去讀香港大學,要畢業了,香港又淪陷,只得回到上海來。

從她的感情生活來說,也不順,她是個一意孤行的女子,胡蘭成風流成性,一直不是她的良人,在這段感情裡,張愛玲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第一次。就有了“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終於在掙扎和萬般痛苦之後,也只能毅然分手,最後卻也揹負了“文化漢奸”的罪名;後來,張愛玲遇到了桑弧,其實這段感情相對於來說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們兩人還一起合作了電影《不了情》和《太太萬歲》。桑弧欣賞的是張愛玲的才華,固然重要,可是他更注重的是自己的理想,並不是屬於兩個人的世界。最後卻也遺憾錯過,而張愛玲,也不願意胡蘭成帶來的“政治汙點”,再影響到桑弧。這段情,終究是無疾而終;最後在1956年張愛玲嫁給了大她30歲、境況很差的美國三流作家賴雅。

1967年賴雅去世,在他們婚姻的這11年裡,張愛玲有一半時間是在伺候他的病,另外一半時間,是在四處奔波掙錢,支付賴雅的醫療費用。張愛玲始終生活在沒有安全感的動盪中。這就造就了張愛玲的特質,透徹而決絕,清醒與蒼涼,孤僻與堅韌。

如果張愛玲放在現在,也是炙手可熱的人物。她家世異常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張愛玲生母黃逸梵是首任長江水師提督黃翼升的孫女,後母孫用蕃是曾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的孫寶琦之女。家世太過炫耀,不是好事。張愛玲的悲劇,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家庭造成的。

父愛與母愛,張愛玲都沒有得到。所以,她的內心是冰冷的,看人看事非常蒼涼,卻又異常清醒。

在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中說,父母在我們心裡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我們一同成長。在有些家庭裡,父母種下的是愛、尊重和獨立,而在另一些家庭裡,則是恐懼或負罪感。而張愛玲就是來自後者的家庭,她沒有安全感,所以在以後的人生中,她分外看重錢,只有錢才能帶給她安全感。所以她才會說出那句話:成名要趁早啊!

25歲,再讀張愛玲


張愛玲縱然孤僻高傲,可是後來卻也看的透徹,她說不愛是一生的遺憾,愛是一生的磨難。她的三段感情並不順利,後來到了晚年更是淒涼,晚年拒絕見任何人,連她最好的朋友也沒有她的電話號碼,據媒體報道說,她每個星期都要搬家,原因是躲跳蚤。作為四大才女最有名的一位,卻也沒有自己的房產。

張愛玲她自己曾經說過:“生命是一襲華美的旗袍,爬滿了蚤子。”沒想到一語戳中自己的晚年,蚤子跟著她不放。

可能並沒有蝨子,只是她的心裡作用,張愛玲是一個何其精緻的人啊,怎麼允許自己萬種風情上的旗袍上有蝨子,可是啊,有時候往往人的心裡會戰勝一切。

最後在洛杉磯的公寓裡,張愛玲結束了這漫長而坎坷寂寥的一生,命喪家中卻無人知曉直到一週後才被發現。一代才女就這樣隕落,多少人而感慨多少人而淚目。

25歲,再讀張愛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