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再读张爱玲


评论家夏志清说过:“凡是中国人,都应该读读张爱玲”。

我羡慕她的清醒,

我羡慕她的孤傲,

我羡慕她的决绝,

却最不羡慕她所出生的年代,

我也庆幸自己出生在这样一个富国强民的时代。

提起张爱玲,大家想到的都是什么呢?

很多人也许会想到她说的那句话:“成名要趁早”。

25岁,再读张爱玲


第一次看张爱玲的小说,是高中的时候,《倾城之恋》,里面的范柳原和白流苏,《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白月光与朱砂痣,让我对张爱玲这个人有了更大的兴趣,张爱玲,民国时期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与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并称民国四大才女。她的小说大多写的是上海没落淑女的传奇故事,主要作品有:《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红玫瑰与白玫瑰》、《红楼梦魇》、《不幸的她》等等,她把自己的小说集也命名为《传奇》,她说:我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张爱玲在文学上的天赋和造诣常人难以匹敌,但在生活上她基本没有什么独立生活能力。虽然她很孤傲,但内心敏感、脆弱,她一生都在寻求一个温暖的寄托。

25岁,再读张爱玲


后来,我才去了解这个人。真实的张爱玲的一生,没有她的文章才华横溢,更多的是颠沛流离与支离破碎,尤其是晚年,只有凄凉二字可以形容。

从原生家庭来说,她的童年并不快乐,没有爱,也没有安全感,她的父母观念不合,不断争吵,后来她的父母离婚,母亲出国,父亲再娶,她的学业来说,本来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赶上了太平洋战争,只得去读香港大学,要毕业了,香港又沦陷,只得回到上海来。

从她的感情生活来说,也不顺,她是个一意孤行的女子,胡兰成风流成性,一直不是她的良人,在这段感情里,张爱玲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第一次。就有了“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终于在挣扎和万般痛苦之后,也只能毅然分手,最后却也背负了“文化汉奸”的罪名;后来,张爱玲遇到了桑弧,其实这段感情相对于来说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两人还一起合作了电影《不了情》和《太太万岁》。桑弧欣赏的是张爱玲的才华,固然重要,可是他更注重的是自己的理想,并不是属于两个人的世界。最后却也遗憾错过,而张爱玲,也不愿意胡兰成带来的“政治污点”,再影响到桑弧。这段情,终究是无疾而终;最后在1956年张爱玲嫁给了大她30岁、境况很差的美国三流作家赖雅。

1967年赖雅去世,在他们婚姻的这11年里,张爱玲有一半时间是在伺候他的病,另外一半时间,是在四处奔波挣钱,支付赖雅的医疗费用。张爱玲始终生活在没有安全感的动荡中。这就造就了张爱玲的特质,透彻而决绝,清醒与苍凉,孤僻与坚韧。

如果张爱玲放在现在,也是炙手可热的人物。她家世异常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生母黄逸梵是首任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后母孙用蕃是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孙宝琦之女。家世太过炫耀,不是好事。张爱玲的悲剧,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家庭造成的。

父爱与母爱,张爱玲都没有得到。所以,她的内心是冰冷的,看人看事非常苍凉,却又异常清醒。

在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中说,父母在我们心里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我们一同成长。在有些家庭里,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则是恐惧或负罪感。而张爱玲就是来自后者的家庭,她没有安全感,所以在以后的人生中,她分外看重钱,只有钱才能带给她安全感。所以她才会说出那句话:成名要趁早啊!

25岁,再读张爱玲


张爱玲纵然孤僻高傲,可是后来却也看的透彻,她说不爱是一生的遗憾,爱是一生的磨难。她的三段感情并不顺利,后来到了晚年更是凄凉,晚年拒绝见任何人,连她最好的朋友也没有她的电话号码,据媒体报道说,她每个星期都要搬家,原因是躲跳蚤。作为四大才女最有名的一位,却也没有自己的房产。

张爱玲她自己曾经说过:“生命是一袭华美的旗袍,爬满了蚤子。”没想到一语戳中自己的晚年,蚤子跟着她不放。

可能并没有虱子,只是她的心里作用,张爱玲是一个何其精致的人啊,怎么允许自己万种风情上的旗袍上有虱子,可是啊,有时候往往人的心里会战胜一切。

最后在洛杉矶的公寓里,张爱玲结束了这漫长而坎坷寂寥的一生,命丧家中却无人知晓直到一周后才被发现。一代才女就这样陨落,多少人而感慨多少人而泪目。

25岁,再读张爱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