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無"朝代明朝的那點事兒

高曉松曾經說過明朝是一個“無明君、無名將、無名士

”的三無朝代。高曉松的這句話一說出來,就立馬遭到了許多明粉的反駁。

很多明粉立馬反駁說朱元璋、朱棣不是明君嗎?徐達、戚繼光不是名將嗎?唐伯虎、王陽明不是名士嗎?

朱元璋


而且有的甚至上升到對高曉松人身攻擊的地步。這只是一個人對歷史的看法和觀點?且不論此語錯對與否,每個人都能對歷史做出自己的看法的點評。

如此做法實在是不至於,明朝雖然是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很多人對其抱有歷史感情,要溫情脈脈。但是歷史是無情的,歷史是殘酷的,我們要明白漢人執政未必就好,百姓生活就高人一等。因為三個漢人王朝漢唐明都出現了宦官干政,而且農民起義也一波比一波高。

這也說明了一個問題,漢人執政時期,皇帝並不信任大臣,而是喜歡信任宦官,而且老百姓活不下去。當然這在明朝表現的更為突出。

明朝確實不怎麼樣,這並不表現在明朝是不是有沒有明君,有沒有名將,有沒有名士,明朝是不是“三無朝代”這個問題之上。

明朝有很多問題,本來挺好科舉考試搞成了八股文走入死衚衕;宦官干政問題比漢唐更要突出;官員腐敗問題越來越嚴重;明朝率先開啟了海禁也就是閉關鎖國。

不少人說明朝有航海家鄭和,千古清官海瑞,反腐君王朱元璋,明朝為何就不怎麼樣了呢?問題偏偏出在這裡。

明朝的問題就在於鄭和之後再無鄭和,海瑞之後再無海瑞,朱元璋之後再無朱元璋,這個才是明朝的新“三無”。


鄭和

明朝雖然有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壯舉,但是航海事業並沒有得到長足之發展和進步,反而得到了毀滅和打擊。明朝從朱元璋就是開始實行了海禁政策,而且非常嚴厲,所謂“不許片帆入海”

《大明律》:“若奸豪勢要及軍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違式大船,將帶違禁貨物下海,前往番國買賣,潛通海賊,同謀結聚,及為嚮導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處斬,仍梟首示眾,全家發邊衛充軍。其打造前項海船,賣與夷人圖利者,比照將應禁軍器下海者,因而走洩軍情律,為首者處斬,為從者發邊充軍。”

鄭和下西洋是官方行為,是明朝為了宣揚明朝國威而搞的政績工程。當時明朝國力強盛尚且能維持下西洋的成本,可是後來土木堡之變,明朝國力衰弱,再也不能維持官方航海事業的發展。

而且鄭和下西洋走的航海路線都是宋朝元朝航海事業發展開闢的路線。鄭和下西洋的背後卻是閉關鎖國政策,明朝海禁不允許民間航海事業發展,明朝的海外貿易得到打擊,閉關鎖國的問題就此形成。

自鄭和以後,明朝再也沒有這樣的航海壯舉。而沿海百姓本來就依靠出海打漁,航海貿易為生。海禁政策讓沿海百姓失去了因海外貿易的謀生出路。

鄭和下西洋路線


反而因為海禁問題形成了影響明朝長達50年之久的倭寇問題。好多倭寇都是沿海百姓為了和明朝政府的海禁抗爭而形成。他們的目的就是解除海禁,進行民間的海外貿易。

《虔臺倭纂》:“寇與商同是人,市通則寇轉為商,市禁則商轉為寇,始之禁禁商,後之禁禁寇。禁之愈嚴而寇愈盛。片板不許下海,艨艟鉅艦反蔽江而來;寸貨不許入番,子女玉帛恆滿載而去……於是海濱人人皆賊,有誅之不可勝誅者。”

而鄭和下西洋五十年後,西方開啟了大航海時代,航海事業一浪高過一浪,大航海家層出不窮,恩裡克、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等航海家踏著前人的腳步不斷遠航。

戚繼光抗倭


可以說明朝放棄了和西方同時競爭的機會,也失去了和世界交流,認識世界的通道。東方開始落後於西方,雖然後來明朝也解除了海禁,但是明朝已經錯過了時機,西洋人來華貿易居多,而明朝人出海貿易漸少。

明朝有大清官海瑞,海瑞的名頭很響,他的官聲值得人敬佩,確實配得上千古第一清官的榮譽頭銜。這並不是說明朝除了海瑞就沒有清官,也不是說其他朝代沒有清官,也不是說其他朝代的清官不如海瑞。

近代若海忠介之清,似出天性;然亦有近詐者。…然忠介身後誠無餘財。近來效顰者,家藏餘鏹,而外為纖嗇之態,欲併名與利,而皆襲取之,視海公又不啻天壤矣。

海瑞能有如此大名,他的清廉是事實。但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恐怕要靠他的同行大明官員的襯托。因為明朝官員腐敗比其他朝代更為嚴重,這就好比漫漫黑夜中只有一顆明亮的星星,那便顯得光芒萬丈,格外耀眼。所以混濁不堪的大明官場上出了一個清官,自然風骨傲然,與眾不同了。

明朝官員

可是問題在於那片漆黑一片的黑夜,是混濁不堪的官場,貪腐成性的大明官員。那片黑夜,那官場,那官員籠罩在所有大明百姓的頭上。一顆星星,一個海瑞打破不了這黑暗,也不能給百姓送來黎明和曙光。

海瑞解決不了明朝官員腐敗的問題,沒有人願意解決明朝官員腐敗的問題,因為大家都是一條船上的螞蚱,都是貪汙腐敗分子。自身不乾淨,哪敢去察別人的腐敗。

當然了面對明朝的官員腐敗還有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對腐敗是持零容忍態度的。

可以說朱元璋是古代帝王反腐第一人。而且朱元璋的反腐手段很震撼人心,貪汙數目不是很大都會被處死。


朱元璋


建昌縣知縣,接受四百貫鈔,凌遲處死;開州知州貪贓害民,地方耆老百姓赴京告發他,他讓手下在途中將告狀的百姓抓回去關押致死,事發,被處以梟令示眾;德安縣縣丞,收受下面里長送的羅、絹、布共十匹,鈔八十貫,知府前往抓他,他居然還拿一把鐵叉拒捕,被凌遲處死;萊陽縣丞收贓一百貫,凌遲處死。

而且朱元璋整治貪汙腐敗的面非常廣,從朝廷大臣到地方官員沒有一個貪官能逃脫刑責。為此朱元璋殺了超過十五萬的腐敗官員。

朱元璋搞的反腐敗運動,時間之久、措施之嚴、手段之狠、刑罰之酷、殺人之多,為幾千年歷史所罕見。

但是效果如何呢?儘管朱元璋反貪決心大、力度猛、出奇招,但是並沒有徹底根除腐敗,官員是前腐後繼,用朱元璋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早上剛做官,晚上有成了腐敗分子。

朱元璋:“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屍未移而人為繼踵,治癒重而犯愈多。”

為何明朝的腐敗無法根除呢?原因在於制度。明朝的官員俸祿制度和監察制度。

明朝的官員俸祿是歷朝歷代官員俸祿中最低的。明朝的官員俸祿是按品級來發放的。就這麼來說吧,一個知縣,是正七品,一年的俸祿也不過是90石米,在今天也就是6372公斤米。

更要命的是,有40%的米官員是拿不到的。因為皇帝開始耍無賴,剋扣官員俸祿。那一部分就被皇帝光明正大地折換成別的東西,例如絹布、棉布,甚至一些零碎的小東西來發放給明朝的官員。而且明朝官員俸祿有的還是不值錢已經在民間市面上無法流通的大明寶鈔。

朱棣


在明朝官員要是靠俸祿是活不下去的,根本養不活自己的家人。就連清官海瑞當知縣的時候,生活也很艱苦,只有在自己母親壽辰才買了幾斤肉。這件事成為官場奇事傳到上司胡宗憲耳中,胡宗憲都驚奇的說:“昨聞海令為母壽,市肉二斤矣。”

《明史》:“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官員俸祿微薄,沒有幾個人會去做清官,當海瑞。官員自然不會讓自己活不下去,他們靠手中的權力向下級百姓去獲取。一條條官員灰色收入產業鏈就形成了。

明朝的監察制度也不太好,明太祖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廢除了丞相制度,也廢除了古代王朝監察機關御史臺制度,設立了都察院。監察的職能大大受限,滿朝官員腐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明朝官員俸祿微薄皇帝是知道的,明朝官員腐敗皇帝也是知道的。但是沒有一個皇帝願意給官員漲工資,他們寧願官員腐敗,也不願官員拿高薪。但是百姓就此遭殃了,不僅要納皇糧,還要滿足官員的私慾。

而且自從朱元璋之後,沒有那個皇帝反腐敗了,也沒有一個皇帝正視過腐敗問題。明朝就此一腐到底,也就是因為腐敗,在明朝末期,陝北大旱顆粒無收,百姓民不聊生,易子而食。但是官員就是不賑災,朝廷也不賑災。

明朝疆域


他們反而變本加厲,壓榨百姓搜刮民脂民膏。最後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高迎祥反了,李自成反了,張獻忠反了。這些朝廷所謂的反賊將大明王朝推翻了,連同昏庸那皇帝,腐敗的官員都掃進了歷史的塵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