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占时期慰安所揭秘:上海四川北路美楣里

位于横浜桥北堍、北四川路东侧的美楣里,是一个拥有45幢假3层砖木结构住屋的新式里弄,现在的门牌是四川北路1746弄。日军侵沪期间,这里一度是日军慰安所相当集中的地方。

沿四川北路的弄口原有"美楣里"三字,20世纪90年代中期,因扩建四川北路而将过街楼拆除,"美楣里"弄名遂不为人知了。美楣里前排房屋沿着俞泾浦(即横浜河)堤岸,一般居民只走后门。2000年春,上海市政府决定整治河道,将沿河的6排楼房拆除,3月30日美楣里前排房屋拆迁,只有23~40号的18幢房屋保留下来。

日占时期慰安所揭秘:上海四川北路美楣里

根据战时日本人的记载,在美楣里的东侧有两个料理店,一个叫"松屋",一个叫"大阪屋"。这两个饮食店应是日本侨民开设的,就是为来美楣里的日本官兵服务的。

1933年的《支那在留邦人人名录》在其索引中已经专列"海军慰安所"一项,其中绝大部分慰安所集中在美楣里。

日占时期慰安所揭秘:上海四川北路美楣里

日占时期慰安所揭秘:上海四川北路美楣里

坂下元司是侵华战争时期海军在沪最大的慰安所"海乃家"的少老板。据他回忆,他曾亲自去过海军在横浜桥旁的慰安所,其中有一家是由朝鲜人所开。坂下所说的应该就是美楣里慰安所,而那家朝鲜人经营的慰安所,很可能就是1933年存在过的"海乐"。

根据《上海市虹口区地名志》记载,美楣里的建成年代为1933年,即上表调查的年代。如果《地名志》的记载无误,美楣里很有可能就是专为海军慰安所而建。

在整个日军侵华时期,美楣里的慰安所此消彼长,却是日军"慰安妇"制度的"关键力量"。 可以说,美楣里的15个海军慰安所,是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日军慰安所。美楣里也是上海乃至亚洲日军慰安所最集中的街弄之一。

上海俱乐部

上海俱乐部在北四川路横浜桥美楣里(今1746弄)10号,为日侨间狩源治经营,1933年至1943年存在。间狩源治出生于日本滋贺县,是当时上海日侨中经营慰安所的"积极分子",与日本地方政府和日本军方均有良好的关系。

最初,间狩源治经营的"慰安妇"包括来自日本的日本妇女或朝鲜妇女。目前发现的一份1937年"慰安妇"来华证明书,能够使我们了解"慰安妇"是如何从日本来到上海的。

1937年11月30日,日本福冈县的八幡警察署,曾给两名朝鲜女子发放"慰安妇"的来华证明书,同意其到间狩源治开设在北四川路的海军慰安所充当"慰安妇"。

就实地考证,美楣里在未拆动前共有12排相对独立的建筑,南北各6排,呈对称分布,1—22号位于南侧,23—45号位于北侧,门牌由东向西递增,在四川北路口有一牌楼上书"美楣里",后连同西侧和南侧的7排房屋一同拆除。

到2005年,能作为证据保留的只有这余下的五排淡绿色的房子。26号在最东侧的一排,这幢与25号共用后门的房屋,曾经是来自日本长崎的日侨村上富雄经营的"曙"。27号位于26号那排的西侧,同是来自长崎的古贺浅吉在那经营着"浮舟"。仅隔着28号,间狩源治又在美 楣里29号经营了一家"都亭",气焰之嚣张可见一斑。再往西一排的31号曾经是长崎人中熊富藏开办的"梅月",这是一处短命的慰安所。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侧的36号,主人田代辰次郎和田代巽想必颇有手腕,他们经营的"筑紫"是美楣里存在时间最长的慰安所。

日占时期慰安所揭秘:上海四川北路美楣里

家住美楣里38号三楼的一位老太太是日本人走后第一批搬到美楣里的住户之一。她告诉笔者,刚搬进来时,地板上铺有榻榻米,房间内的门大都是移门,现在,除了房间小,有半层楼之外,基本看不出当时房屋的格局了。就38号而言,唯一保留至今的就只有底楼的那扇彩色玻璃大门和门外的铁门(原在门内)。老太太亲自领着笔者到底楼参观,遇到了38号的另两位热心住户。

日占时期慰安所揭秘:上海四川北路美楣里

热心住户指出了玻璃大门,彩绘的玻璃色彩依然清晰,透过玻璃门可以看到35号—37号所在的房屋。来到门外,这里是两幢房屋之间的庭院,虽然堆满杂物,仍可以看出比其他几幢房屋之间的间距要大许多。当时这片空地是一个花园,园中有一个水池,池里有西湖石垒起的假山。

日占时期慰安所揭秘:上海四川北路美楣里

而园门口有大铁门,中间一扇向两边开,两旁各一扇小门。

38号所在的这幢房屋最初共用一个正门(就是那个彩色玻璃大门),相传这里是美楣里所有东洋堂子的总的账房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