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水≠高糖!擺脫高糖“恐懼”,甜蜜生活“慧”選擇

糖分“恐戒族”

當代人的飲食困境


甜食長期以來都是當代人的“快樂源泉”,它既是幸福感組成的重要部分,也是人們本能的追求——通過甜味刺激口腔味覺,激活大腦的獎賞系統,釋放多巴胺,產生巨大的愉悅感。


因此,一口甜飲總是能讓人全身舒暢,節假日裡巧克力糖果也成為送禮的標配。


然而隨著大家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識的提高,也越來越多地瞭解到和糖相關的負面說法,從而陷入恐懼高糖食物的困境,化身為有著甜蜜憂愁的糖分“恐戒族”。


既然快樂和健康都是我們想要追求的,那我們又該如何抉擇?


甜味從何而來?

一般認為產生甜味必須具有兩個因素:甜味的物質和舌頭上的甜味感受器。人的舌頭上密密麻麻地分佈著2000~8000個花蕊狀味蕾,每個味蕾中藏著50~100個味覺受體細胞。


當甜味物質溶在唾液中刺激這些味覺細胞時就產生脈衝,由神經傳導到大腦,產生甜味的感覺,並和一些正面的情緒感受相關聯。


因此甜味是人類的禮物,甜的感受對於健康生活有著正面積極的作用,從而被人們長期需要。

汽水≠高糖!擺脫高糖“恐懼”,甜蜜生活“慧”選擇


甜味與高糖食物之間有何關聯?

很多人喜歡把甜味與糖混為一談,其中一個典型的誤解,就是認為高糖食物都是甜的。


其實並不是所有高糖食物都有甜味,甜並不是高糖的唯一標誌。例如白麵包、玉米片、烤土豆……這些食物雖然不甜,但它們的多糖會很快在體內分解成可吸收的單糖,導致血糖水平迅速上升。


所以我們要學會科學判斷生活中的高糖食物,才能擺脫單一的判斷標準,避免一葉障目。


雖然高糖食物現在還沒有清楚的法規定義,但升糖指數(GI)和升糖負荷(GL)兩個指數,其實已經可以有效判斷糖對我們身體的影響。


GI是一種碳水化合物的等級,從0到100,據其在進食後血糖(葡萄糖)的升高程度而定。高GI食物是那些被迅速消化、吸收和代謝並導致血糖(葡萄糖)水平顯著波動的食物,而低GI食物則相反。


另一個指數則更加直觀:GL值——一份食物裡含可消化碳水化合物的量。GL值可以衡量食物中可吸收碳水化合物的總量,一般來說,GL值低於10的屬於低糖食物,高於20的則屬於高糖食物。


其實生活中含糖量較高的食物主要是食用糖和各種穀物,而低糖食物主要包括常見蔬菜,以及櫻桃、柚子、檸檬這類低糖水果和肉類。還有一類是徹徹底底零蔗糖的無糖食物,主要包括各種食用植物油。稍加註意,其實不難區分。

汽水≠高糖!擺脫高糖“恐懼”,甜蜜生活“慧”選擇


有甜味不一定就“高糖”

還有很多人因為恐懼高糖,開始對所有帶甜味的食物說不,這其實是關於甜味的另一個誤解。因為“甜味”不一定等於“高糖”。


市面上不少食物使用甜味劑來替代部分或全部蔗糖,給人們帶來“甜蜜”的同時並沒有帶來“高糖”的負擔。這是因為商家選用的包括阿斯巴甜、安賽蜜和蔗糖素等在內的成分,既有著接近蔗糖成百上千倍的甜度,又有著低到可以忽略不計的熱量。所以當我們品嚐甜食的同時,並不意味著身體攝入了大量糖分。因此,我們不能因為對甜食本身的不瞭解而將它一刀切地禁絕。

汽水≠高糖!擺脫高糖“恐懼”,甜蜜生活“慧”選擇


為了應對人們的“恐糖症”,市面上的無糖產品已經越來越多。以汽水、蘇打水等碳酸飲料為例,我們可以輕易的在超市裡找到無糖、低糖飲品,它們既可以滿足想喝汽水的需求,又不用擔心過度攝入糖分,甚至還有部分產品含有有益健康的膳食纖維成分,在減去“甜蜜負擔”的同時,也增加了更多健康的考量。


當然也有人會對“甜味劑”這個陌生事物的安全性產生擔憂。其實只要產品含有的添加劑成分在國家規定的攝入量範圍內,是可以放心食用的。事實證明,在我們每天接觸到的食物中,添加劑用量一般不會達到國家規定的攝入量上限。


因此,當我們想去擁抱“甜蜜”的時候,可以試著選擇低糖、無糖產品,而不需要委屈自己殘忍放棄。


健康與甜蜜 兩手都要抓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生活習慣的變遷,低糖產品被大眾接受是大勢所趨,有了新的選擇,大家在生活中也就不需要過分恐糖。要相信,只要對高糖食品樹立正確的認知,在購買時認真留意配比表,學會科學控糖,智慧選擇,就可以實現甜食給人們心理與口感帶來雙重愉悅。小朋友才做單選題,成年人兩者都要。願大家能夠根據自身情況在日常生活中習得“慧選擇”的藝術,實現美味與健康的兼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