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水≠高糖!摆脱高糖“恐惧”,甜蜜生活“慧”选择

糖分“恐戒族”

当代人的饮食困境


甜食长期以来都是当代人的“快乐源泉”,它既是幸福感组成的重要部分,也是人们本能的追求——通过甜味刺激口腔味觉,激活大脑的奖赏系统,释放多巴胺,产生巨大的愉悦感。


因此,一口甜饮总是能让人全身舒畅,节假日里巧克力糖果也成为送礼的标配。


然而随着大家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也越来越多地了解到和糖相关的负面说法,从而陷入恐惧高糖食物的困境,化身为有着甜蜜忧愁的糖分“恐戒族”。


既然快乐和健康都是我们想要追求的,那我们又该如何抉择?


甜味从何而来?

一般认为产生甜味必须具有两个因素:甜味的物质和舌头上的甜味感受器。人的舌头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2000~8000个花蕊状味蕾,每个味蕾中藏着50~100个味觉受体细胞。


当甜味物质溶在唾液中刺激这些味觉细胞时就产生脉冲,由神经传导到大脑,产生甜味的感觉,并和一些正面的情绪感受相关联。


因此甜味是人类的礼物,甜的感受对于健康生活有着正面积极的作用,从而被人们长期需要。

汽水≠高糖!摆脱高糖“恐惧”,甜蜜生活“慧”选择


甜味与高糖食物之间有何关联?

很多人喜欢把甜味与糖混为一谈,其中一个典型的误解,就是认为高糖食物都是甜的。


其实并不是所有高糖食物都有甜味,甜并不是高糖的唯一标志。例如白面包、玉米片、烤土豆……这些食物虽然不甜,但它们的多糖会很快在体内分解成可吸收的单糖,导致血糖水平迅速上升。


所以我们要学会科学判断生活中的高糖食物,才能摆脱单一的判断标准,避免一叶障目。


虽然高糖食物现在还没有清楚的法规定义,但升糖指数(GI)和升糖负荷(GL)两个指数,其实已经可以有效判断糖对我们身体的影响。


GI是一种碳水化合物的等级,从0到100,据其在进食后血糖(葡萄糖)的升高程度而定。高GI食物是那些被迅速消化、吸收和代谢并导致血糖(葡萄糖)水平显著波动的食物,而低GI食物则相反。


另一个指数则更加直观:GL值——一份食物里含可消化碳水化合物的量。GL值可以衡量食物中可吸收碳水化合物的总量,一般来说,GL值低于10的属于低糖食物,高于20的则属于高糖食物。


其实生活中含糖量较高的食物主要是食用糖和各种谷物,而低糖食物主要包括常见蔬菜,以及樱桃、柚子、柠檬这类低糖水果和肉类。还有一类是彻彻底底零蔗糖的无糖食物,主要包括各种食用植物油。稍加注意,其实不难区分。

汽水≠高糖!摆脱高糖“恐惧”,甜蜜生活“慧”选择


有甜味不一定就“高糖”

还有很多人因为恐惧高糖,开始对所有带甜味的食物说不,这其实是关于甜味的另一个误解。因为“甜味”不一定等于“高糖”。


市面上不少食物使用甜味剂来替代部分或全部蔗糖,给人们带来“甜蜜”的同时并没有带来“高糖”的负担。这是因为商家选用的包括阿斯巴甜、安赛蜜和蔗糖素等在内的成分,既有着接近蔗糖成百上千倍的甜度,又有着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热量。所以当我们品尝甜食的同时,并不意味着身体摄入了大量糖分。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对甜食本身的不了解而将它一刀切地禁绝。

汽水≠高糖!摆脱高糖“恐惧”,甜蜜生活“慧”选择


为了应对人们的“恐糖症”,市面上的无糖产品已经越来越多。以汽水、苏打水等碳酸饮料为例,我们可以轻易的在超市里找到无糖、低糖饮品,它们既可以满足想喝汽水的需求,又不用担心过度摄入糖分,甚至还有部分产品含有有益健康的膳食纤维成分,在减去“甜蜜负担”的同时,也增加了更多健康的考量。


当然也有人会对“甜味剂”这个陌生事物的安全性产生担忧。其实只要产品含有的添加剂成分在国家规定的摄入量范围内,是可以放心食用的。事实证明,在我们每天接触到的食物中,添加剂用量一般不会达到国家规定的摄入量上限。


因此,当我们想去拥抱“甜蜜”的时候,可以试着选择低糖、无糖产品,而不需要委屈自己残忍放弃。


健康与甜蜜 两手都要抓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习惯的变迁,低糖产品被大众接受是大势所趋,有了新的选择,大家在生活中也就不需要过分恐糖。要相信,只要对高糖食品树立正确的认知,在购买时认真留意配比表,学会科学控糖,智慧选择,就可以实现甜食给人们心理与口感带来双重愉悦。小朋友才做单选题,成年人两者都要。愿大家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在日常生活中习得“慧选择”的艺术,实现美味与健康的兼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