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基本都是晋楚争霸,为何到了晚期突然变成吴越争霸


如果要评选春秋时期国力最强的两个国家,可能大家都会想到在同一经度上的晋国和楚国。最早的霸主齐桓公可以称霸中原,却对南方风马牛不相及的楚国无可奈何。南方的楚国咄咄逼人,势头直逼黄河流域,却在城濮之战被崛起的晋国挡住了去路。

这两个国家也分别代表着我国两大文明——黄河流域文明与长江流域文明。事实上,在秦之后的历史进程中,只要中国陷入分裂——统一的循环,到最后往往是南北对峙(三国,南北朝,宋灭南唐等等),从这一角度来说,晋楚争霸可以说是开了中国南北战争的先河,以楚文化为代表的长江流域文明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融入了华夏的文明圈。

春秋时基本都是晋楚争霸,为何到了晚期突然变成吴越争霸

晋楚争霸


那么,这两个超级大国在龙争虎斗了一百多年后,为什么突然沉寂了下来,却让两个东南边陲的,之前默默无闻的吴越国突然兴起,抓住春秋的尾巴,驰骋在历史的舞台上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晋楚城濮之战之后的格局开始,研究这一演变的过程。

我们如果深入的对两个国家的争霸过程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两个国家的发展有着高度的耦合性。在一个国家身上发生的事情,往往可以在另一个国家身上找到相似的案例,可以称为晋楚耦合定律。事实上,晋楚争霸是分阶段的,我们稍微理一下,就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脉络。

晋楚耦合定律之一——存量市场,内部整合

城濮之战双方第一次交手,全血晋国战胜了半血楚国。楚国退回南方,晋国又在西边崤之战挡住了秦国东进的道路。南北双雄的格局初步形成,增量市场变成了存量市场,这一阶段重点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分蛋糕的问题,新上任的年轻国君和功勋家族应当如何共处,各自的职责范围在哪里,等等。放在晋国,就是“晋灵公不君”,放在楚国,则是“楚庄王一鸣惊人“。

晋国:前620年,年仅4岁的晋灵公即位,朝中掌握实权的大臣是赵衰的儿子赵盾,到了前607年,17岁的晋灵公和赵盾爆发了一系列的权力斗争,他采取了种种措施想除掉赵盾,包括(派人刺杀,宴会上伏兵暗杀)都宣告失败,被赵盾的弟弟赵穿反杀,这就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赵氏孤儿”的前奏,史称“赵盾弑君”。

春秋时基本都是晋楚争霸,为何到了晚期突然变成吴越争霸

赵盾弑君

左传·宣公二年》:灵公虐,赵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晨往…触庭之槐而死…赵穿攻公于桃园…

楚国:前613年,年轻的楚庄王即位,大权旁落于若敖氏,楚庄王韬光养晦,隐忍数年。终于在前605年在战场上击败了斗越椒,铲除了若敖族的势力,从民间启用了孙叔敖等人,最终称霸中原。

春秋时基本都是晋楚争霸,为何到了晚期突然变成吴越争霸

楚庄王一鸣惊人


左传·宣公四年》:子越又恶之…将攻王…楚子与若敖氏战于皋浒…遂灭若敖氏。

我们不妨大胆假设,如果是晋灵公除赵盾成功,重新掌权,而楚庄王除若敖氏失败的话,两人的谥号很有可能会掉个个儿。史书上记载的话恐怕就是:楚灵王荒淫无道(后世真有个楚灵王),斗越椒冒死进谏结果背上了弑君的恶名,斗氏孤儿。。。晋国这边则是晋庄公虚心纳谏,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了。

晋楚耦合定律之二——文化交流,战俘为先

内部资源整合基本完成之后,晋楚开始了第二回合的较量。这一回合打打停停,有来有往,经常发生抓了对方的俘虏,过了几年想和对方修好,又放回去的事情。放在晋国,就是智罃归晋,放在楚国,则是钟仪归楚。

晋国:前597年,晋楚爆发邲之战,楚胜晋败,晋国次卿荀首的儿子智罃被楚国俘虏。9年之后,前588年晋楚交换俘虏,智罃回国前的一番问对,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成功的撇开了楚王的无理要求,让楚王感叹晋国有人才,不能和他相争。

 晋人…以求知罃。…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然则德我乎?”对曰“…臣不与及,其谁敢德…“子归何以报我?”…“…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楚国:在前584年的郑楚之战中,由于晋国在背后的支持,导致楚国在战败,郑国俘虏了楚国的地方官钟仪,并献给了晋国。前582年,晋国由于外交政策的变化,准备对楚国修好,释放了钟仪。临行前的一番问对,钟仪的回答审慎而得体,又为国君抚了一曲家乡的琴音,表现了自己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坚守,让晋国国君感叹他是个君子,将其放回修好两国关系。

春秋时基本都是晋楚争霸,为何到了晚期突然变成吴越争霸

钟仪为晋侯抚琴

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见钟仪,问之曰…文子曰:“楚囚,君子也…君盍归之,使合晋、楚之成。”公従之…楚子使公子辰如晋,报钟仪之使…

这一阶段晋楚两国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原先对峙的基础上,来往有所加强,相互之间大大小小的战争说明了两国接触的日趋频繁,而战争所带来的战俘也促成了相互间的最早的文化交流。

晋楚耦合定律之三——惟楚有才,晋实用之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员的流动性也不断增强,与之前来的都是战俘不同,当前的晋楚的阵营高层都有着来自对方阵营的人才,左传里也有着“虽楚有材,晋实用之“的说法,前575年的鄢陵之战,这一点表现的尤为明显。

楚军中有一个叫伯州犁的,是从晋国逃亡过去的贵族,非常熟悉晋国的情况,因此在鄢陵之战的时候,他可以告诉楚王晋军的作战准备步骤,是召集军吏,还是开会商量,是卜问吉凶,还是准备发布命令,还是在布阵准备开站了。

春秋时基本都是晋楚争霸,为何到了晚期突然变成吴越争霸

鄢陵之战

左传·成公十六年》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军,子重使大宰伯州犁侍于王后。王曰:「骋而左右,何也?」曰:「召军吏也。」「皆聚于军中矣!」曰:「合谋也。」「张幕矣。」曰:「虔卜于先君也。」「彻幕矣!」曰:「将发命也。」「甚嚣,且尘上矣!」曰:「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皆乘矣,左右执兵而下矣!」曰:「听誓也。」「战乎?」曰:「未可知也。」「乘而左右皆下矣!」曰:「战祷也。」伯州犁以公卒告王。

同样的,晋军中也有一个叫苗贲皇的,是若敖族人士,斗越椒的儿子,他在斗越椒兵败楚庄王后逃到了晋国,受到晋国国君的重用。他也非常熟悉楚军的布阵情况,他告诉晋国的国君,楚国的精锐仅仅是在中军的楚王亲兵,只要分开左右两边的军队,集中攻打中间的亲兵就可以获胜。

左传·成公十六年》苗贲皇在晋侯之侧,亦以王卒告。皆曰:「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苗贲皇言于晋侯曰:「楚之良,在其中军王族而已。请分良以击其左右,而三军萃于王卒,必大败之。」

由此可见,此时双方已经熟门熟路,相互之间是一种透明的存在。这种透明的仗可以说还没有打就已经知道结果了,也就没什么打的必要了。事实也是如此,自从鄢陵之战以后,晋楚再也未爆发过大规模的战争,双方的对峙转而进入一种更高级的阶段。。

晋楚耦合定律之四——代理人战争

终于轮到我们的另一对主角吴越登场了。

孙子曰“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战争是个烧钱的活儿,晋国早早的察觉到了这一点,如果总是自己动手下场,死的都是晋国人,不划算,因此他们想到了,是在楚国的背后扶持一只力量,教他们打造战车,教他们行军布阵打仗,以图削弱楚国的实力,实现三十六计之借刀杀人。这样看来,目前美国的四处售卖军火,扶持傀儡政权这一套,两千多年人中国就有人玩过。

他们的目光瞄准了楚国的一个属国——吴国。

早在前597年,就是楚国俘虏智罃的那一年,楚国有一个叫巫臣的逃到了晋国,到了前582年,就是晋国俘虏钟仪的那一年,巫臣接受了晋国的任务,潜入楚国后方的吴国教他们战车和射箭,教他们对付楚国,还把周围楚国的小弟全给收了。

左传·成公九年》巫臣请使于吴,晋侯许之…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陈,教之叛楚…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

随着吴国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吴楚之间陆续爆发了多场战争。和晋楚争霸的战争都是大规模会战的性质不同,吴国对楚国的战略以消耗为主,特别是在鄢陵之战后的一段时间内,楚国更是“无岁不有吴师“,每一年都在和吴国打仗。吴国的消耗收到了成果,到了鄢陵之战后的六十九年,前506年,吴国终于在柏举之战一举歼灭了楚军主力,更是攻入了楚国的国度郢,这一战也是”兵圣“孙武的巅峰之作。从此楚国一蹶不振,再也无力对北方的晋国构成威胁,可以说,晋国的这一战略收到了效果。


春秋时基本都是晋楚争霸,为何到了晚期突然变成吴越争霸

柏举之战


根据晋楚耦合定律,我们做一道填空题:

题干:晋国为了对付楚国,在楚国的背后扶持吴国。

题目:楚国为了对付吴国,在吴国的背后扶持()

答案很多人都能答得出来,就是越国。

和晋国支持吴国不同,楚国暗地里支持越国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我们却可以通过一些蛛丝马迹印证这个观点:

1、越国之前一直默默无闻,孙武在孙子兵法就说过“越人之兵虽多,奚以战为“的,可见当时吴国的军事统领——孙武并不认为越国对吴国存在军事威胁。而到了前496年,就是孙武领兵攻入楚国国都之后的第十年,越国竟然可以逼得吴国放弃攻打楚国,并且在战场上击败了吴国,导致吴王战死沙场。

2、吴王用的伍子胥,伯嚭都是楚国人,在楚国家人被杀害,逃到吴国,一心复仇。而越国重用的文种,范蠡也是楚国人,却和楚国没什么愁没什么怨。虽然不能明确认为这二人来到越国是楚国的官方行为,但他们二人在灭吴之后,一个急流勇退一个被迫自杀,说明他们到越国的任务,仅仅是消灭吴国。

3、越国灭吴之后,除了将中原的一些地还给了鲁国,宋国之外,更是将淮河流域整个送给了楚国。如果说中原地区纬度,地形都和越国的山地不同,管理起来有所困难之外,那么淮河流域和越国山水相连,是吴越地区的政权北上争霸中原的重要屏障(守江必守淮),这么重要的地方越国能拱手让给楚国,更加说明越国只是楚国建的一个小号。而勾践在灭吴之后逼走文种范蠡,可能也有不甘心为楚国附庸的因素在里面。

因此,我们可以说,吴越争霸是中原晋楚争霸的延续,也是两国争霸的高级形式——代理人战争。这样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到了春秋末年,吴越两国突然兴起的而原因了。而随着前473年的勾践灭吴,晋楚争霸也宣告结束,两国都陷入了长期的内耗和倾轧,晋国更是403年被三家瓜分,宣告着春秋时代的结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