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讀”的清明,你知道清明節是怎麼來的嗎?

導讀:【我是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小伊】清明節眼看著就到了,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三大節日之一,回鄉祭祖已經成為傳統習俗。但是你知道清明節是怎麼來的嗎?如果說最初的清明節和掃墓沒有一點關係,你會信嗎?

說起清明節我們都會想起一首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是唐朝的官宦子弟杜牧,在清明節這一天出門遊玩寫下的一首詩。自此以後人們都知道清明是“食家家送紙錢,烏鳶作窠銜上樹”的悲慟時刻,但清明節也是“著處繁花務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的盛大節日。這就需要我們從頭看一下清明節是怎麼來的。

被“誤讀”的清明,你知道清明節是怎麼來的嗎?

杜牧

一、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既是一個節氣也是一個節日,據古書《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所以稱這一天為清明。從周代開始,清明作為節氣出現,至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真正形成節氣是在漢代,公元前的105 年,漢武帝劉徹下詔書給當時的太史令司馬遷、星官射姓等二十多個人,讓他們編訂一本能夠精確反映一年時間氣候變化的書,也就是《太初曆》,自此以後社會由原始的“山中無歷目,寒暑不知年”變成了知年知日的完整的太初曆,並將二十四節氣收入其中。

我們都知道清明節源於“寒食節”,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的介子推。相傳在晉國公子重耳為了躲避戰亂,在國外流浪19年之久,但是介子推一直伴隨左右,甚至有

“割股啖君”的故事。後來晉文公勵精圖治,介子推卻不愛功名利祿,揹著自己的母親在山上不肯下來。晉文公就讓人放火燒山,只是想讓介子推下山,沒想到介子推被火燒死。晉文公也是非常後悔,為介子推設立了祠堂,並規定介子推去世的這一天不準生活,人們都要吃冷食,也就被稱為“寒食節”。

唐代的時候,朝廷通過禮法將清明和寒食節進行了融合,使之成為一個盛大的節日。主要原因是:寒食節和清明節在時間上接近,唐代時候的寒食節規定禁火3天,從冬至開始算的第104天、第105天以及第106天,也稱為“大寒食、宮寒食以及小寒食”。而小寒食這一天恰巧是清明節,所以後來就融合在了一起,把清明節作為踏青和掃墓的一個節日。

被“誤讀”的清明,你知道清明節是怎麼來的嗎?

介子推公祭大典

二、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也叫作踏青節,古人在這一天也會脫下厚重的衣服一起遊玩。根據《論語·先進》中的記載,有一天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的一段對話。當孔子問到曾皙的想法時,曾皙說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幾乎情不自禁地喟嘆說:“吾於點也。

所以,清明節有很多傳統習俗,除了上墳祭祖掃墓,還有盪鞦韆、擲骰子、拋球、打馬球、鬥雞等等娛樂項目。在這麼一個悲傷的日子,還有人們集體遊玩,在唐高宗看來是對先人以及鬼神的不敬,是不可饒恕的行為。所以唐高宗在公元622年下詔書禁止清明節踏青遊玩,但並沒有什麼效果,後來也就不了了之了。

如今的清明節已經是我國的法定節日,一般都會放假三天,人們都會在清明的那一天前去掃墓。清明節也是人們表達對先人的哀思悲慟之情的節日,這一天每個地方有不同的習俗,有些地方在掃墓之後也會聚在一起踏青遊玩。

被“誤讀”的清明,你知道清明節是怎麼來的嗎?

清明節

三、詩畫裡的清明

清明節作為我們民族的傳統節日,古代的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很多經典的詩句。緬懷先人,表達對逝者的哀思的一首詩,似乎要屬高翥《清明》最有名。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人們的田地裡有先人的墓,清明人們都在各自掃墓。燒的紙錢灰像白蝴蝶一樣,傷心的血淚染成了紅色的杜鵑。太陽落山後狐狸睡在墳墓上,晚上先人回來和兒女在燈前嬉笑。人生喝酒的時候也要喝醉,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到了九泉。

而歐陽修的《踏青》描繪的則是另外一番景象。

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花露重,草煙低,人家簾幕垂。鞦韆慵困解羅衣,畫堂雙燕歸。

說道清明節的畫作,要屬北宋著名畫家的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汴京清明時節的繁盛景象。

被“誤讀”的清明,你知道清明節是怎麼來的嗎?

清明上河圖的園子

結語:清明節作為我國祭奠先人、追根溯源的傳統節日。從古至今,時代的變遷,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清明的習俗也已經發生了一些改變。但不管如何變化,人們追思祖先,敬畏生命的宗旨是永遠不變的。你知道清明節的來歷了嗎?還有哪些不同的看法呢?趕快留言讓大家知道吧!

【我是農村土生土長的伊人間,喜歡的話就關注一下吧!本文為作者原創,在今日頭條首發,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