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清明,你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吗?

导读:【我是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小伊】清明节眼看着就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大节日之一,回乡祭祖已经成为传统习俗。但是你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吗?如果说最初的清明节和扫墓没有一点关系,你会信吗?

说起清明节我们都会想起一首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是唐朝的官宦子弟杜牧,在清明节这一天出门游玩写下的一首诗。自此以后人们都知道清明是“食家家送纸钱,乌鸢作窠衔上树”的悲恸时刻,但清明节也是“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的盛大节日。这就需要我们从头看一下清明节是怎么来的。

被“误读”的清明,你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吗?

杜牧

一、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据古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所以称这一天为清明。从周代开始,清明作为节气出现,至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真正形成节气是在汉代,公元前的105 年,汉武帝刘彻下诏书给当时的太史令司马迁、星官射姓等二十多个人,让他们编订一本能够精确反映一年时间气候变化的书,也就是《太初历》,自此以后社会由原始的“山中无历目,寒暑不知年”变成了知年知日的完整的太初历,并将二十四节气收入其中。

我们都知道清明节源于“寒食节”,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相传在晋国公子重耳为了躲避战乱,在国外流浪19年之久,但是介子推一直伴随左右,甚至有

“割股啖君”的故事。后来晋文公励精图治,介子推却不爱功名利禄,背着自己的母亲在山上不肯下来。晋文公就让人放火烧山,只是想让介子推下山,没想到介子推被火烧死。晋文公也是非常后悔,为介子推设立了祠堂,并规定介子推去世的这一天不准生活,人们都要吃冷食,也就被称为“寒食节”。

唐代的时候,朝廷通过礼法将清明和寒食节进行了融合,使之成为一个盛大的节日。主要原因是:寒食节和清明节在时间上接近,唐代时候的寒食节规定禁火3天,从冬至开始算的第104天、第105天以及第106天,也称为“大寒食、宫寒食以及小寒食”。而小寒食这一天恰巧是清明节,所以后来就融合在了一起,把清明节作为踏青和扫墓的一个节日。

被“误读”的清明,你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吗?

介子推公祭大典

二、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也叫作踏青节,古人在这一天也会脱下厚重的衣服一起游玩。根据《论语·先进》中的记载,有一天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一段对话。当孔子问到曾皙的想法时,曾皙说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几乎情不自禁地喟叹说:“吾于点也。

所以,清明节有很多传统习俗,除了上坟祭祖扫墓,还有荡秋千、掷骰子、抛球、打马球、斗鸡等等娱乐项目。在这么一个悲伤的日子,还有人们集体游玩,在唐高宗看来是对先人以及鬼神的不敬,是不可饶恕的行为。所以唐高宗在公元622年下诏书禁止清明节踏青游玩,但并没有什么效果,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

如今的清明节已经是我国的法定节日,一般都会放假三天,人们都会在清明的那一天前去扫墓。清明节也是人们表达对先人的哀思悲恸之情的节日,这一天每个地方有不同的习俗,有些地方在扫墓之后也会聚在一起踏青游玩。

被“误读”的清明,你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吗?

清明节

三、诗画里的清明

清明节作为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古代的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很多经典的诗句。缅怀先人,表达对逝者的哀思的一首诗,似乎要属高翥《清明》最有名。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人们的田地里有先人的墓,清明人们都在各自扫墓。烧的纸钱灰像白蝴蝶一样,伤心的血泪染成了红色的杜鹃。太阳落山后狐狸睡在坟墓上,晚上先人回来和儿女在灯前嬉笑。人生喝酒的时候也要喝醉,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到了九泉。

而欧阳修的《踏青》描绘的则是另外一番景象。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说道清明节的画作,要属北宋著名画家的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汴京清明时节的繁盛景象。

被“误读”的清明,你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吗?

清明上河图的园子

结语:清明节作为我国祭奠先人、追根溯源的传统节日。从古至今,时代的变迁,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清明的习俗也已经发生了一些改变。但不管如何变化,人们追思祖先,敬畏生命的宗旨是永远不变的。你知道清明节的来历了吗?还有哪些不同的看法呢?赶快留言让大家知道吧!

【我是农村土生土长的伊人间,喜欢的话就关注一下吧!本文为作者原创,在今日头条首发,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