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好酒能诗,可以出将入相吗?

珠峰玉鹤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出有诗集《李太白集》等。被后世之人誉为“诗仙”,与大诗人杜甫合称为“大李杜。”

李白不仅善于诗词,还是一名喝酒的好手。他的很多诗词歌赋都是在他醉酒的情况下写出来的。其才华之横溢,真可谓世间罕有。

想必这样的人才应该可以在朝廷里谋个一官半职,甚至封将拜相吧!但是,世事无绝对。虽然李白才思敏捷,饱读诗书,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和自身性格的影响下。想获得很高的职位是很难的。

李白是个怎样的人呢?

李白受黄老列庄思想的影响,他的性格是很放荡不羁的,为人非常的豪爽大方,喜欢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在他看来,与朋友吟诗作对就是人间的一大美事。他很享受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当然,如果有机会能在官场一展身手,他也还是愿意的。毕竟他有一身的才华吗,不用岂不可惜?

不过,他这种放荡不羁的性格实在是与官场那种氛围不相符和。官场的尔虞我诈在他看来实在是受不了。

在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极力推荐,唐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词,顿觉秀丽精美,文采飞扬。于是把他召进宫,供奉翰林(为皇帝提供诗歌娱乐的职务)。

因为玄宗对其的赏识,所以也引得一些人心生嫉妒。而对于李白来说,他也非常厌倦这种天天为皇帝写诗助兴的生活,是的,他很厌倦。孤芳立于世,岂可同于林。对李白来说,这样的生活不是他想要的。于是,在意志消沉下,他就借酒消愁,以图心灵的升华。玄宗有时召见他都不来。而那些奸诈小人就在皇帝跟前说他的坏话,至此,皇帝也渐渐疏远他了。

李白虽然才华横溢,但是他这种正直,豪放不羁的性格与当时的官场来说是很冲突的。试问这样的一个人怎么能够处理好与百官的关系呢?而且,作为一个才子来说,他是高傲的,他也有高傲的资本。无论如何,他是不会与官场的阿谀奉承之辈同流合污的,永远不会,既是如此,也代表着他永远不会成为宰相或者是大将军等更高的职位。因为――他不属于官场,他属于自由。


当时的社会条件不允许

如果李白出生在开国之初,百废待兴的年代,那他的一生才华或许能够得到最大的释放。不说封侯拜相,做个达官显贵应该是可以的。

但是很不幸,他出生在一个盛世时期。虽说盛极而衰,但是显然开元盛世还未到顶。在这个时期内,官僚阶级固化,皇帝又宠信宦官高力士,什么都听他的。没有一定的关系你是很难进入统治阶级上层的,更不要说拜相了。那些朝廷高官只会提拔他们的门生故吏,而其它人就算再有才华,再有本事都没有用。因为提拔别人无利可图,而提拔自己人就能加强自己的势力,既然这样,何必提拔别人呢?

所以,李白不要说入将拜相,就是进入朝廷的高级管理层都很难。基本没有这个可能。

自由的种子已深深种进了李白的骨子里,就算他能够出将入相,可能也干不了多久。对于他来说,初入官场只是不想自己一身的才华被埋没而已。但是,官场的黑暗着实让他难受不堪。所以,在他看来,进入官场就是个错误,还不如自己以酒会友,吟诗作对,没事就游历名山大川来得快活呢。所以,纵使他再有才华,又能喝酒作诗,还会音律歌曲,他也不能出将入相。


朝阳白露


李太白:一个不懂政治而热衷于出将入相的诗人。

学而优则仕。当官,步入仕途是中国绝大多数读书人尤其是在太平年代的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每一个有理想的深入世俗的读书人都曾经怀有一种“答者兼济天下”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生活在盛唐时期的李白,虽然是一个仙风道骨的诗仙却也希望在盛世中干出一番事业,好博得青史留名!正所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可是李白的性格注定了他在政治上毫无建树,甚至他这一生都没有正式的踏进政治舞台。这本身就说明了他不适合政治,至于出将入相,与李白而言更是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即。


李白第一出仕是因为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虽说皇帝对他十分赏识,但也只是赏识他的文学才华,而不是相信他的政治能力!唐玄宗作为一个执政多年的优秀政治家,他已经看出了李白几乎是毫无政治能力可言的!所以只让他侍从在自己身边写写诗,喝喝酒。心怀天下的李白来到皇帝身边,本意是帮助他自立天下成为一代名臣的,结果却沦落为皇帝的文学侍从,心中十分不顺,不久便被“赐金放还”了。从这一件事中,可以看出李白根本就不懂政治,否则他又怎么会白白的错过这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呢?要知道,那时他已经到了皇帝身边,如果他真的政治能力超群玄宗皇帝不会视而不见!


再说军事上,“他日若骑高头马,定效勾践破吴归。”可惜,如同在政治上的失意一样,在军事上李白亦自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他的军事才能究竟怎样呢?他入永王李璘幕府,结果永王兵败被杀,自己也被流放夜郎。可见李白的军事能力也是远不及他写诗的才能啊。或许,是李白年龄已大的缘故吧。总而言之,就以当时或者综合李白的一生来看,李白在军事上也不会有什么建树。

虽然中国古代从汉代开始,政治家大部分都是读书人,但是纯粹的读书人永远不可能成为政治家,更不要说成为一个卓有建树的政治家!虽然从三国时代开始,兵书战策成为了军事将领的必修课,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读了几本兵书战册就能带兵打仗!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读书人都有济世之心,却不一定有济世之才。



李白,只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伟大的政治理想主义者,但是政治和军事却是现实,残酷的现实!

喝最烈的酒,唱最狂的歌!会写诗的李白才是一个天才!何必要去出将入相呢?


旧事旧人历史说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可谓才华横溢,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斗酒成诗,挥毫间变成千古奇作,现存诗千余篇,故称诗仙,当之无愧!

李白如此有才华,为何没有出将入相去做官呢?也许我们可以从他的诗篇中找到答案!

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不愿意与权贵同流合污,更不会摧眉折腰,这种不畏权贵的直率性格注定是不能在唐代的官场混下去的,别说出将入相了!

从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踌躇满志和持才孤傲,所以李白才敢叫当今天子久等,敢叫当朝贵妃磨墨,敢叫宠臣高力士脱靴,真不是一般的狂!这在古代封建王朝是大忌,就算真有惊天动地的才能皇帝也不会用你,毕竟封建统治者要的是一群奴才,而不是一个狂人人才。

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的诗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一生抱负远大,但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处境!蜀道的高危难行也呈现了他在政治上最终无法实现自己的“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志向!





行千里史为鉴


绝对不能,从小到大,一说到李白就是说怀才不遇,刚开始也深以为然,进入社会之后,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李白从现在的角度看是很专业的文学家,但是出将入相的人需要很高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情商。李白一生都是放荡不羁。无论从专业角度和为人处事,都无法去出将入相。


曾经一路


李白仅仅是一个诗人而已。

礼拜虽然很有文学才华,并且很有抱负,依靠献赋得到贺知章和玉真公主的赏识,后来被唐玄宗委任为翰林待诏。前期的投机可谓是十分的成功几乎是一个传奇,但是李白不好好珍惜,因为不想当一个御用文人,态度日益傲慢,玄宗慢慢疏远他,李白和朝宗大臣相处的也不是太好,结果被排挤走了,如若真有才华,岂会走的如此狼狈。

当他被排挤出朝廷的时候写下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言壮语。果不其然,安史之乱爆发,被永王给请了出来。

实际上永王看重的只是李白的名气,希望以李白的归附来吸引天下的民心,李白在军中实际上也就是写写诗,抒发一下感情而已,并没有参与决策。

很显然,李白的眼观也不行,永王最后失败了,李白也被流放夜郎。

人才就是人才,即使被流放也写下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千古名句。

但是要说李白可以出将入相,就是高估他了,虽然李白自己可能也是这么认为的写下: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杜甫或许是最了解他的人了认为他: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为何总是憔悴,因为他只是一个诗人而已。


王建国HIST


李白好酒,更是一个天才的诗人,但李白的理想,他的人生目标只是做一个专职的诗人吗?回答是否则的。李白青少年时,大唐帝国正处在鼎盛时期。当时的社会潮流是建立功名,那也是文化人的主旋律。对从小就豪情万丈的李白来说,他的终极理想就是“出将入相”,而不是写诗。可以这样说,写诗对李白来说似乎只是他的副业和业余爱好,他满脑子都是建功立业,去安社稷,济苍生。

公元742年秋,在出家的唐玄亲之妹玉真公主和道士吴筠推荐下,唐玄宗接连下诏召请李白进京。已经四十二岁的李白,终于走进了他梦寐以求的大唐京城长安。

李白想像自己与唐玄宗的关系,是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然而,唐玄宗不是刘备,他也不是诸葛亮。唐玄宗似乎永远不会给共商国事的机会,而面对权臣的诬陷、排挤,他也毫无还手之力。就这样,上岗还不到两年,他便被唐玄宗辞退了。

在社会上流浪了十余年后,“安史之乱”爆发了,乱世出英雄,年近花甲的李白英雄梦又苏醒了。正好永王李璘以抗敌平叛为号召,但却暗怀与哥哥唐肃宗争夺帝位的野心,他邀请李白参加幕府。出于一片爱国平叛的热情,李白参加了他的军队,他以为这才是他的出头之日,一如战国时代的名将乐毅登上燕照王的黄金台。李白挥笔写下了十一首《永王东巡歌》。但眨眼之间,唐肃宗以叛乱罪剿灭了李璘,李白也因参与“谋反”被定为死罪,虽经众人求情,李白被改判流放夜郎,但最终病亡安徽当涂采石矶。

在当时,有一点政治意识的人,都能看出李璘的心思,但李白看不到。他就像一个学龄前儿童,不谙世事,大脑中有一片区域永远不成熟。他一心想搞政治,却终生在政治上弱智。

李白终其一生,在政治上“一事无成”,临终时,他一定认为自己的人生很失败,但这却是唐诗的胜利。中国向来不缺蹩脚的宰相,但缺少伟大的诗人。没有李白,唐诗将失去一半的光彩。


八弓塬


明显、肯定、绝对不行。

因为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家,出将入相多是儒家,李白更倾向于道家且富有狭义精神。

李白自幼广泛涉猎,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眸子炯然、哆如饿虎,少任侠、手刃数人。袖有匕首剑、双眸光照人。有杀出五陵恶少重围的往事。

李白生平浪迹天涯,而大起大落的身世遭遇使他广泛接触了生活的各个层面。他的鲜明个性就是在充分吮吸时代气息的基础上形成的。年轻时慷慨自负、不拘常调,有很强的游侠作风,尚武轻儒、脱略小节、轻财好施、豪荡使气。年轻时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接济之。

李白喜欢豪饮纵博,精于骑射,不屑于走一般士子由科举入仕的常规道路,而希望一举成就大业。他又很虔诚地求仙学道、采药炼丹。向往游仙问道生活,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仙药满囊、道书盈筐,游遍长江沿线及岭南。从山东尊师高如贵受道篆、履行了正式成为道教徒的仪式。当时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在江陵遇到他,夸许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他对排难解纷的策士颇为倾心,有纵横家的气派,“清论既抵掌,玄谈又绝倒。分明楚汉事,历历王霸道”。27岁娶故相许围师孙女为妻。三十岁入长安,隐居终南山。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别馆也设在终南山,常有文人雅士(王维等)作客。李白虽有结识但未受引荐、怏怏离去。

游遍黄河沿线,酣饮纵酒组成“竹溪六逸”。后至洛阳与杜甫相识,与杜甫、高适一起畅游梁、宋一带,过着饮酒论文、追鹰逐兔的放逸生活。可谓志尚道术,谓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

随着天宝年间政治形势每况愈下,李白对国事倾危深感忧虑。对李林甫、杨国忠的擅权和诛杀异己公开表示抗议,对政局发出悲怆呐喊。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隐居庐山,玄宗之子永王率师东下,辟书三至,以复兴大业的名义恭请李白参与其戎幕,李白于是满怀热忱毅然从戎。不料肃宗李亨和永王之间又祸起萧墙,永王军败被杀,李白获罪下狱、被长流夜郎(贵州)。

当时诗人正陷于“世人皆欲杀”(杜甫诗)的危险处境,以至杜甫误信了流言写诗寄托沉痛的哀思。李白行至巫山时遇赦放还,这时已年近六十,但仍壮心未已。又一次踏上征途,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军队,途中因病折回。次年病死,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李白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而各个方面又正是盛唐时代社会习尚和文化精神的显著特征。因此李白成为当世人们所心仪的人伦风范。例如为了一瞻李白的风采,任华、魏万不远千里追踪相从;“四明狂客”贺知章一见李白,惊呼为“谪仙人”,解下随身所佩金龟相赠;武七则甘愿赴汤蹈火、越过安禄山叛军的占领区至东鲁接回诗人的子女……

李白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都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记录一点思考


李白年轻时也是个热血青年,豪情满怀壮志凌云,渴望能凭借自己的才华报效国家,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他的很多诗句中都地透露出这一点。他梦想效仿汉朝开国功臣张良,“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他梦想能像战国名将剧辛、乐毅一般,获得皇帝重用,“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让他一展经邦济世之才。

事实上,能证明他的才能的,只有一篇篇文辞华美、流光溢彩的诗篇。他四处奔波,拿着自己的诗文周游于帝王将相之间,希望能获得他们的赏识。在这些人眼里,李白不过是个文学家。唐玄宗量才录用,给了他一个翰林职位,让他成为文学侍从之臣。然而这大非李白本意,不久之后他就挂冠而去。

机会终于来了。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奔蜀地,任命皇子永王李璘担任江南四道节度使、江陵郡大都督,带领数万大军坐镇江陵,大力招揽人才,扩充实力,为唐朝建立江淮防线,阻击安史叛军向江南蔓延。李白闻讯后立即前往投奔。永王李璘也久闻他的大名,当即“辟为府僚佐”,让他成为自己的幕僚。

李白兴奋不已,盼了多少年,这次终于要真刀实枪大干一场了,他渴望着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大显身手,就此建立一番不朽功勋。他的兴奋之情在诗中溢于言表:“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他俨然以当年东晋名将谢安自比,幻想自己能谈笑间指挥若定,让强敌灰飞烟灭。

然而无情的事实让他始料未及。《资治通鉴》记载,永王李璘坐镇江淮,手握重兵,江淮历来是唐朝财赋重地,财货山积,李璘居然起了不臣之心,“以为今天下大乱,惟南方完富,璘握四道兵,封疆数千里,宜据金陵,保有江表,如东晋故事”,野心勃勃想建立江南小朝廷,割据称帝。可笑的是李白身为永王李璘幕僚,对此却浑然不觉。

至德元年十二月,永王李璘在未经朝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出动水师大举东下,想攻占江南重镇广陵,正式拉开他的叛乱帷幕。李白依然蒙在鼓里,还认为永王李璘这是要出兵与安史叛军交战,“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他兴奋不已,行军途中泼墨挥毫,一口气写了《永王东巡歌》组诗十一首,对永王李璘极尽歌颂赞美之能事。其中有一首诗,给自己惹来大祸,毁了一生前途。

这首诗如下:“祖龙巡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这首诗一连用了三个典故,秦始皇营建海中桥、汉武帝枞阳射蛟龙、唐太宗李世民渡辽河征辽东。“祖龙”是指秦始皇,“文皇帝”是李世民的谥号。这首诗堪称李白一生写过的最为愚蠢的一首诗。仅仅为了讨好一个皇子,惹翻了两个皇帝,断送自己前程。

永王李璘是唐玄宗的第十六子,当时的唐朝,上有太上皇唐玄宗,下有唐肃宗李亨,永王李璘只是个普通皇子,既不是太子也没有皇位继承权。把一个没有皇位继承权的皇子,比作前代帝王,在古代任何朝代都是大忌。退一万步说假设李璘是太子,在唐玄宗、唐肃宗都在世的前提下,这样比喻也是极不得体的。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李白甚至还说“我王楼舰轻秦汉”,说永王李璘胜过秦始皇汉武帝,“却似文皇欲渡辽”,把李璘比作唐朝皇帝的列祖列宗李世民,更是让唐玄宗、唐肃宗情何以堪,在他们看来这简直就是一首反诗。

永王李璘志大才疏,加之在安史之乱强敌压境的情况下,挑起内战不得人心,结果众叛亲离,很快失败。李白明明自始至终都被蒙在鼓里,永王李璘根本没把他当心腹看待,但他的这首诗流传一时,成了追随李璘叛逆的如山铁证,让他百口莫辩。《新唐书》记载,李白被朝廷列为从逆重犯,“当诛”,定成死罪。大将郭子仪深知李白只是个不谙世情的书生,绝非有心叛逆之人,出手搭救,“子仪请解官以赎”,请求以自己官职为李白赎罪,唐肃宗看在郭子仪的面子上,把李白流放夜郎。当年诗人王昌龄被流放夜郎,李白写诗送他:“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传诵一时,结果如今他也落到这步田地。

李白从此一蹶不振,彻底被唐朝皇帝抛弃,一生前途就此断送。从夜郎遇赦回来后,又遭到陷害在寻阳入狱。出狱后辗转各地寄人篱下,在“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哀叹中了此残生。由此可见,李白的悲剧,并不能简单说是唐朝人才体系问题所致,他自身严重缺乏从政的头脑与水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李白的那首招灾惹祸的诗,一度引起后人浓厚兴趣,历代很多学者感到困惑,李白好歹也周游于帝王将相之间多年,从政头脑和水平为何如此低下?怎么也不该蠢到这种地步,写出这种触犯大忌的诗文。宋代学者杨齐贤就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伪赝之作”。元朝学者萧士赟也认为,这首诗“用事非伦”,引用典故和比喻都不伦不类,认为很可能不是李白写的。但怀疑归怀疑,他们也没有任何可靠证据。目前只能以《全唐诗》等权威记载为准,这首诗仍被确定在李白名下。

其实李白写出这样的诗也不奇怪,他是个纯粹的性情中人,兴之所至,不假思索一挥而就,不考虑那些波谲云诡、勾心斗角的朝局内幕,也在情理之中。从这首诗的风格来看,流畅奔放,也符合李白的一贯诗风。李白是永王李璘手下的小角色,事后却遭重惩,险些被杀头,这些都从侧面证实,这首诗是李白所做无疑。虽然李白一生饱经坎坷,屡屡慨叹“天下无人知我心”,但千百年后他的诗篇万口流传,深入人心,天下人都是他的知音,也足以慰藉他在天之灵了


探索0解密


不可能,李白有着诗人的浪漫,缺乏政治家的沉深老练,更没有一点政治城府,他得唐玄宗的一点眷顾便通过唐玄宗的威宠让高力士给脱靴搔痒,杨贵妃溶墨伺侯,杨国忠摇扇摇扇如奴,唐玄宗一句话给他肯了格:此人固穷相也!


北社野老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李白就是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

首先,李白缺乏基本的政治斗争能力。政治斗争是极其残酷的,他需要很高的技巧。从“高力士脱靴”事件看,李白明显不具备。高力士是玄宗身边的红人,是朝中官员巴结的对象。就算不巴结,也没必要羞辱。李白明显情商不够。

其次,缺乏基本的基层锻炼。除了写诗外,他没有展现出任何政治才能。自视清高,不乐于从小事做起。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典型的眼高手低。

还有,缺乏基本政治立场。怀着“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理想。却加入皇权争夺战,这是安的哪门子社稷?这是投机!只要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施展自己所谓的才华,完全无底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