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藍艦娘原型百科》反擊先鋒——大黃蜂

大黃蜂號是美國海軍約克城級航空母艦3號艦。她是美軍第七艘以大黃蜂為名的軍艦,源自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大陸海軍的一艘單桅縱帆船。大黃蜂與她兩個姐姐相比,艦體和航速稍有增大,同時加大了水面和水下防護。

《碧藍艦娘原型百科》反擊先鋒——大黃蜂

  • 中文艦名:大黃蜂號
  • 英文艦名:USS Hornet
  • 艦級:約克城級
  • 舷號:CV-8
  • 標準排水量:19900噸
  • 滿載排水量:25600噸
  • 服役時間:1941年
  • 艦載機:97架
  • 航速:32.5節
《碧藍艦娘原型百科》反擊先鋒——大黃蜂

研製背景

1933年,富蘭克林·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後,海軍造艦計劃終於獲得政治上的支持。首先,小羅斯福動用全國工業復興法的資金,以援助失業造船工人為名,撥款建造兩艘航空母艦及若干驅逐艦,這批資金無須經正常國會程序撥款。最終爭論的中型航母設計變成了最初的兩艘約克城級航空母艦。

1934年5月21日,按照1932年的航母設計藍本,約克城級航母首艦CV-5“約克城”號在紐波特紐斯造船廠開工建造,2號艦CV-6“企業”號於1934年7月6日在紐波特紐斯造船廠開工。

1936年倫敦海軍條約失效後,日本拒絕進行新一輪談判,並在次年七七事變後全面侵華。在這個國際環境背景下,國會在1938年通過第二次文森法案(Second Vinson Act),准許海軍建造六艘戰艦(四艘南達科他級戰艦及兩艘衣阿華級戰艦)及兩艘航空母艦(舷號CV-8及CV-9)。不過,海軍在決定兩艦的建造方案上一度有所猶豫。新近服役的約克城級航空母艦雖然性能良好,但始終是條約限制所建,在艦體性能上難免有所侷限。既然海軍條約已經失效,設計新航母方案似乎是最理想的做法。然而海軍當時只有六艘航空母艦在役,急需新造軍艦應對日本及納粹德國的崛起,已經等不及重新設計方案。在折衷之下,海軍決定CV-8將以約克城級方案為藍本建造,但採取一定改良,至於CV-9則用作新設計航母。

1939年3月30日,海軍開始為大黃蜂號招標。同年9月1日,二戰歐洲戰事爆發。大黃蜂號的建造進度隨即加快。9月25日在諾斯洛普·格魯門造船廠鋪設龍骨,由於改動過多,大黃蜂號最終只能建造新式艦島以及延長艦艏,動力系統的問題並沒有解決。1940年12月14日,大黃蜂號下水,1941年10月20日正式服役。


珍珠港的復仇,反擊先鋒

1941年12月7日,日本不宣而戰偷襲了美國位於夏威夷的珍珠港海軍基地,美國太平洋艦隊遭受重創。而此時大黃蜂號正在諾福克港外進行訓練。

1941年12月21日在白宮召開的參謀總長聯席會議上,美國總統富蘭克林·D·羅斯福向與會成員指示軍隊應儘快組織針對日本的報復性打擊。然而由於當時種種原因限制,該計劃被暫時擱置起來。

1942年1月10日,弗蘭西斯·羅爾向時任美國海軍艦隊總司令兼海軍作戰部長厄內斯特·金(Adm.Ernest J. King)曾經幾番視察位於弗吉尼亞州諾福克的海軍機場,發現那裡的跑道塗上了航空母艦甲板上的圖案,用作飛機著艦訓練,腦海裡突然出現一個想法,如果用航母搭載路基航空兵的轟炸機運送到日本本土附近,那樣就可以轟炸日本了。彙報了這一發現。他認為只要加以訓練,雙引擎的陸基轟炸機完全能夠從航母甲板上起飛,金對羅爾的觀點表示同意,遂任命本已退役的美國陸軍航空兵中校詹姆斯·哈羅德·杜立特(Lt. Col.James Harold Doolittle)負責策劃方案並帶領行動。杜立特退役之後,從事民用飛行事業,是當時著名的飛行員和航空工程師。

執行空襲的轟炸機方面,要求至少能攜帶一枚重達2000磅(910公斤)的炸彈續航2400海里(4400公里),在當時所有的飛機中,最終選中了北美航空公司出產的B-25B米切爾轟炸機。軍方也曾考慮過B-26“劫掠者”、B-18“波洛”和B-23“龍”三款轟炸機,但因各種理由未予使用:B-26起飛時的最短滑行距離超過了航母甲板;B-23的機翼寬度比B-25大了近一半,佔地太大,若帶上航母,不僅作戰飛機數量要削減,更有可能撞上艦島。幾番斟酌後,杜立特選擇了B-18和B-25。但不久B-18也因機翼太寬被淘汰。

B-25在當時屬新款飛機,未曾參與過實戰,這也是杜立特所擔心的一點。但之後B-25的測試顯示了它足以滿足此次空襲的要求。在杜立特首次彙報方案時,他的計劃是空襲結束後,飛機可以飛往前蘇聯海參崴,這樣航程就可縮短600海里(1000公里),依據租賃法案,著陸之後這些B-25可暫時移交給蘇聯,機組人員就可返回美國。

為此白宮派專員前往蘇聯密談,卻無果而終。原因在於蘇聯為避免陷入兩線作戰的窘境,便在1941年4月同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斯大林不想拿同美軍合作來得罪日本。白宮認為,即便蘇聯同意降落,機組人員也有被移交給日方的危險。因此降落蘇聯的方案遭到否決。

經過反覆斟酌,最終方案確定為由大黃蜂號將B25轟炸機運送至日本以東大約880公里的位置,轟炸機起飛轟炸日本,轟炸後繼續向西飛往中國大陸的機場著陸。

《碧藍艦娘原型百科》反擊先鋒——大黃蜂

方案確定使用B-25轟炸機之後,兩架B-25搬上了停泊在弗吉尼亞州諾福克的大黃蜂號航母甲板,於1942年2月3日從航母上成功起飛。空襲計劃因此迅速得到了批准,第17中型轟炸機大隊前往諾福克,開始從中徵募志願者。之所以選擇第17中型轟炸機大隊是因為首批B-25就是分配到該大隊服役的,截至1941年9月該大隊的全部4箇中隊均已配備了B-25。第17大隊不僅是美國陸軍航空兵中的第一支中型轟炸機大隊,而且機組人員駕馭B-25的經驗也最為豐富。美國參戰後,第17大隊最先是隸屬於陸軍航空兵第8轟炸機軍團。

第17大隊一度在俄勒岡州尤馬蒂拉縣彭德爾頓(Pendleton, Umatilla County, Oregon)執行反潛巡邏任務。接到命令後,大隊跨越整個美國迅速機動至位於南卡羅來納州哥倫比亞的列剋星敦縣陸軍航空兵基地。對外宣稱將負責美國東海岸的反潛巡邏,實際則是為空襲日本作準備。大隊於2月9日正式遷移至哥倫比亞,作戰人員被告知他們有機會參加一項極為危險的任務,願意參加者自願報名。出於保密方面的考慮,對大隊任何官兵都沒有透露任務內容。2月17日,第17大隊脫離陸軍航空兵第8轟炸機軍團。

初期方案中,空襲需要20架轟炸機。因此從第17大隊挑選了24架B-25B米切爾轟炸機,將其運抵中部大陸航空公司(Mid-Continent Airline)位於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的改造中心進行改裝。

與此同時,這24架飛機的機組人員全部徵集完畢,前往改造中心所在地明尼阿波利斯,從1942年3月1日開始陸續駕駛改裝好的24架B-25B飛往佛羅里達州的埃格林機場(Eglin Field,現埃格林空軍基地)。在那裡,機組人員接受為期三週的高強度訓練,將第8空軍基地1號輔助機場的滑行跑道塗裝成航母甲板,駕駛B-25B模擬起飛,並進行低空飛行,夜航,低空投彈和水上導航。美國海軍彭沙科拉航空站的亨利·L·米勒海軍中尉(Lt. Henry L. Miller)監督起飛訓練,後者的努力博得了杜立特賞識,被認為功不可沒。杜立特中校在他的任務總結報告中提到,儘管訓練的三週裡出現的雨霧天氣一度使訓練變得不可能,但小組還是克服困難,達成了訓練的預期目標。訓練期間,一架B-25B在起飛時發生事故,嚴重受損。另有一架則在滑行時前輪發生振動。兩機均因無法及時修復,被杜立特放棄。

1942年3月25日,剩下的22架B-25B從埃格林機場起飛,抵達加利福尼亞州麥克萊倫機場(McClellan Field,現麥克萊倫空軍基地)。兩天後飛往薩克拉門託飛機補給站進行最終的調整。接著在3月31日,總共16架確定參加任務的B-25陸續飛往加州海軍阿拉米達航空站。隨後,航母大黃蜂號抵達阿拉米達,其中的15架執行投彈任務,率先搬上航母。但在第16架B-25的登船問題上,海軍方面擔心甲板上容納不下,故一直阻撓。杜立特團隊與海軍方面持續商談,直到航母將要出發前的最後一刻,海軍才同意放行,得以讓第16架B-25擠上大黃蜂號甲板,參與空襲行動。整個行動始終採取高度保密措施,參與行動的所有成員直到大黃蜂從舊金山出發之後才被告知此次任務的內容。

1942年4月1日,16架經過改造的B-25轟炸機和每架5名機組成員,再加上地勤維護人員,總計71名文職和130名作戰人員,從舊金山的阿拉米達登上了大黃蜂號。每架B-25配備了4枚特別定製的500磅(225公斤)炸彈。4枚炸彈中,3枚填裝高爆炸藥,1枚為子母燃燒彈。這種燃燒彈呈長條棒狀,上百根捆綁在一起掛入投彈艙。在投出機艙後,會分散開來,大面積燃燒目標。在行動出發後由全體作戰人員合影留念時,杜立特中校頗具深意地在5枚炸彈的尾翼繫上了日本的“友好”獎章——都是在戰前由日本政府授予美軍官兵的獎章。杜立特非常明白地告訴大家,用炸彈順路幫個忙,讓這些個虛偽的獎章統統滾回老家。攝影師真實地記錄下了這一場景,成了太平洋戰爭史上最為著名的珍貴照片之一。

《碧藍艦娘原型百科》反擊先鋒——大黃蜂

轟炸機的防護方面,由於戰鬥機航程短無法提供護航,防護就只能仰賴機艙上方的兩挺12.7毫米口徑機槍和頭部的一挺7.62毫米口徑機槍,機腹和尾部的機槍均已拆除。所有的16架飛機按照實際起飛的順序簇擁著排列在大黃蜂甲板之上,大黃蜂本身的艦載機只能存入甲板下的機庫。

4月2日上午10時,大黃蜂帶領的第18機動艦隊駛離阿拉米達。數天後,由大名鼎鼎的“蠻牛”威廉·哈爾西中將指揮、以企業號航母為核心的第16機動艦隊在夏威夷以北海域與第18機動艦隊會合。企業號上的戰鬥機和巡邏機為大黃蜂號和整個艦隊提供空中保護,這支特混艦隊包括:兩艘航空母艦企業、大黃蜂,3艘重巡洋艦北安普頓、文森斯、鹽湖城,一艘輕巡洋艦納什維爾以及8艘驅逐艦。

第16與第18機動艦隊會合後一併向西航行,全程無線電靜默。4月17日下午補給艦為艦隊補充完燃油之後,與8艘驅逐艦向東後撤,航母和巡洋艦繼續向西,以20節的速度朝日軍控制的海域快步前進。在那裡,16架B-25準備起飛。

《碧藍艦娘原型百科》反擊先鋒——大黃蜂

4月18日清晨7:38,機動艦隊距離日本本土尚有650海里(1200公里)。就在此時,正在該海域遊弋的日軍巡邏船日東丸23號發現了他們,隨即向日本發送無線電預警。納什維爾號將其擊沉,日東丸上除了船長自殺之外,11名船員中5人生還,被救上了納什維爾號。

令杜立特沒有想到的是,艦隊尚未抵達起飛地點,竟如此早地被日軍發現了。因擔心接到警報的日本很可能已出動兵力前來阻擊,艦隊若再往前行就會非常危險。杜立特和大黃蜂號艦長馬克·米切爾決定,所有B-25立即起飛——比原計劃提前10小時,意味著B-25將多飛310公里。待16架B-25依次排開發動引擎之後,留給杜立特起飛的滑行距離只有467英尺(142米)。16架B-25在8:20至9:19之間的一個小時之內全部成功起飛。第16架B-25原本只隨同機隊進行觀測和拍攝,因計劃有變,杜立特決定16架B-25全部用於轟炸。對美軍來說,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陸基轟炸機從航母上起飛執行任務。

《碧藍艦娘原型百科》反擊先鋒——大黃蜂

起飛後的B-25陸續飛往日本,航程初期採取2到4架為一組,之後則各自散開,貼近海面低空飛行以躲避日軍雷達。6小時後,16架B-25於東京時間正午時分陸續飛抵日本上空,轟炸了東京的10座軍事和工業目標,橫濱2座,橫須賀、名古屋、神戶和大阪各1座。雖然一部分B-25遇上了防空炮火以及日機的追擊攔截,卻沒有任何B-25被擊落,僅Joyce中尉的10號機輕微受傷,機身被打出了洞。16架轟炸機中,只有Holstrom中尉的4號機因機槍失靈,日機死纏不放,將炸彈扔入東京灣,未能實施轟炸。

轟炸結束之後,16架轟炸機中的15架沿著日本南部海岸向西南飛往中國東部,按照杜立特的計劃,浙江境內的幾座(尚未被日軍佔領的)機場會亮起燈塔指引他們降落,然後經加油後再飛往重慶——國民黨的戰時首都。幾座機場中最主要的,也是最容易找到的就是衢州。另外1架則因為燃油消耗過快,在明顯撐不到中國海岸的情況下,前往海岸更近的蘇聯海參崴迫降。

事實證明,計劃沒有變化來得快。15架B-25飛往中國時面對意想不到的挑戰: 夜幕降臨、燃油所剩無幾、再加上急劇惡化的天氣。唯一慶幸的是飛往中國的航程中他們始終是順風,使他們的航速提高了25節,否則他們根本無法在7小時內抵達中國上空。但處境還是非常嚴峻,一片漆黑的夜幕再加上糟糕的天氣(有些遇上濃霧,有些則遇到大雨),使得機組成員根本弄不清機場方位。在燃油即將耗盡的節骨眼上,機組成員們意識到計劃降落的機場已無望找到,選擇在陸地上空棄機跳傘或是沿著海岸實施海面迫降。這15架飛機也成就了B-25米切爾中型轟炸機的最長航程,平均達到約2250海里(4170公里)。

而飛往蘇聯的8號機則在海參崴以北40英里(65公里)的機場降落,B-25被蘇方沒收,機組人員遭到扣押。蘇聯並沒有為難約克上尉等5人,對他們與其說是扣押,倒不如說是作為“克里姆林宮的客人”而得到優待。儘管如此,美國尋求將5人帶回國的外交努力屢遭失敗。最終,約克一行5人被轉移至距伊朗邊境僅32公里的阿什哈巴德,他們賄賂了一名搞走私的阿富汗人,由他帶著5人越境進入伊朗,於1943年5月11日抵達附近的英國領事館。

在英國外交官的幫助下,約克等人經印度搭機返回美國。事後解密的蘇聯檔案表明,那名走私者的背後其實是蘇聯人民委員會情報部(NKVD,情報機構克格勃的前身)特工。當時蘇聯因為已經和日本簽訂了中立條約,不願拿釋放美國人去激怒日本。因此先將美國飛行員轉移至日本情報網無法滲透的中亞,再派特工協助越獄逃脫。這樣,美國人是自己“逃脫”,日本方面也無話可說。

空襲結束後,著陸在中國境內的絕大多數機組都得到了當地中國百姓和軍隊的幫助,最終抵達安全地區。然而,幫助和保護過他們的中國人卻因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甚至是無數的生命。為了感謝中國百姓們的無私幫助,臨別之時美國兵往往會把手頭上有的物品全都贈予他們,不管是吃的、穿的、還是用的。而不幸的是,恰恰是這些物品使鄉親們蒙受血光之災。

日軍隨後立即發動了浙贛戰役,恫嚇和警告中國平民不許幫助墜機的美國飛行員。空襲機組成員降落地周圍20,000平方英里(50,000平方公里)範圍內的所有機場和滑行跑道均被摧毀。戰役中日軍針對中國百姓,特別是查出攜有美國物品的平民施加暴行,甚至動用了細菌武器。為了搜出空襲的美國飛行員,被日軍殺害的中國百姓據估計達到25萬人。

杜立特和他的機組成員在棄機跳傘安全著陸後,得到了中國民兵和平民的幫助,其中包括美國神父約翰·伯奇(John Birch)。和其他機組成員一樣,杜立特棄機跳傘後,著陸在了稻田中的一處糞堆上,幸運地保住了之前受過傷的腳踝。想到其他15架飛機很可能也和自己一樣棄機跳傘,再想到同伴或許已被日軍俘獲,杜立特深感失望,他認為空襲行動徹底失敗,隊員又下落不明,自己若回國必將接受軍事法庭的審訊。與他的想法截然相反,在地球另一邊的美國,民眾通過政府和媒體得知了空襲得手的消息,社會上下歡呼雀躍,總統羅斯福更是授予杜立特榮譽獎章(Medal of Honor),並跳過上校軍銜而直接提升他為準將。

出於空襲成員人身安全的考慮,政府並未向外公佈杜立特等成員的姓名。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當1942年7月杜立特准將(最後提升至四星上將)與指揮官Grandison Gardner上校再次光臨當年訓練空襲機隊的Eglin機場之時,當地(佛羅里達州Crestview)報紙Okaloosa新聞隨報道了軍方視察機場一事,卻對杜立特的名字一筆帶過,媒體根本不知道這位略顯矮小的將軍就是空襲東京的英雄,更不知道半年前他曾在Eglin訓練的那段經歷。杜立特在之後的三年中,相繼指揮北非的第20航空隊,地中海的第15航空隊和位於英國的第8航空隊。

除了杜立特獲榮譽獎章之外,David J. Thatcher下士(7號機機師/機槍手)和Thomas R. White中尉(15號機軍醫/機槍手)因為在著陸後全力救助負重傷的Lawson機組成員並幫助全隊躲避日軍搜索,二人均獲得銀星獎章以為表彰。所有80名空襲隊員,包括犧牲的7名隊員,榮獲特殊飛行十字勳章(Distinguished FlyingCross),而行動中犧牲和負傷的隊員還被授予紫心勳章(Purple Heart)。另外,每一位空襲成員還得到了中國政府的嘉獎,包括陸海空軍甲級一等獎章。

在行動後的一年多時間裡,生還的73名隊員中有28人留在中緬印戰場執行飛行任務,5人在行動中犧牲。另外有19人在返回美國後不久即轉戰北非執行作戰飛行任務,其中4人在行動中喪身,4人成為了戰俘。另有9人參與歐洲戰場,1人在行動中身亡。73名生還者中總共12人在此次空襲後的15個月之內墜機犧牲。二戰結束前,有2人因傷勢過重難以參戰,於1944年退役。

而提供給杜立特空襲成員的第17轟炸機大隊,行動後得到了人員增補,並於1942年6月轉移至Barksdale陸軍航空機場,在那裡全隊改換裝備,開始使用B-26 Marauder中型轟炸機。1942年11月大隊部署於北非,與當地的第20航空隊一同在地中海戰區作戰,直到二戰結束。


太平洋的中流砥柱,約克城三姐妹

在轟炸機起飛後,大黃蜂號和企業號隨即調頭,在一星期後返回珍珠港。杜立特中校率領B-25轟炸機成功地空襲了東京和附近的城市。這一行動對美國和日本都產生了巨大的震動,羅斯福總統開玩笑說,飛機是從“香格里拉”起飛的,這個“香格里拉”也就是大黃蜂號。

1942年4月30日,大黃蜂號被派往支援珊瑚海海戰,但在到達前海戰已經結束,在瑙魯一帶巡邏後,她於5月26日返回夏威夷,並在兩日後前往中途島。

1942年6月初,約克城號、企業號和大黃蜂號(月下三姐妹)在中途島東北350海里處會合,準備伏擊日本攻擊中途島的艦隊。

1942年6月4日晨,大黃蜂號出動35架無畏式俯衝轟炸機、10架野貓式戰鬥機和15架蹂躪者魚雷機攻擊日本航空母艦艦隊。大黃蜂號的機隊並未直接摧毀日軍航母。在起初的魚雷轟炸機攻勢中,其第八魚雷中隊更被全數擊落,只有一人生還。大黃蜂號的俯衝轟炸機隊亦採取錯誤航向,結果一無所獲。大黃蜂號和約克城號、企業號各魚雷轟炸機隊為企業號、約克城號的俯衝轟炸機創造了一個最好的時機,一舉摧毀了3艘日本航空母艦。

1942年6月5日,美軍開始追擊撤退的日軍艦隊,大黃蜂號擊沉了三隈號,並重傷最上號及朝潮號。中途島海戰後,大黃蜂號安裝了新式雷達並繼續其訓練。此役約克城號沉沒。

1942年8月17日,大黃蜂號離開夏威夷,前往所羅門群島。早期她主要用作巡航,並未有參與登陸瓜島戰事。後來企業號與薩拉託加號先後受創而要修理,大黃蜂號與胡峰號便成為美軍太平洋上最後的航空母艦。

1942年8月下旬,瓜達卡納爾島的爭奪戰中,美國艦隊與日本第五航空戰隊在東所羅門群島海域交鋒,胡峰號戰沉。


1942年10月26日晨,在瓜達卡納爾島附近的聖克魯斯海域,大黃蜂號和剛剛維修完畢的企業號與日本艦隊的航空母艦再次對戰,日方是第五航空戰隊航母翔鶴、瑞鶴號和瑞鳳號,大黃蜂號的轟炸機重創了翔鶴號。企業號躲避在雲雨下,結果全部日機集中攻擊大黃蜂號,而大黃蜂號的護衛戰機配置得太近,沒能起到有效的保護。

1942年10月26日10時14分至25分之間,大黃蜂號被三顆炸彈及兩枚魚雷擊中,兩架受損飛機撞入甲板。艦上的航空油庫被點燃,引發大火,而艦橋及甲板嚴重損毀,引擎亦無法運作。受傷後的大黃蜂號只能由重巡洋艦北安普敦號拖帶以8節的速度前進。

1942年10月26日下午,由於火勢一度受控,美軍在中午下令北安普敦號將大黃蜂號拖離戰場。由於纜索斷裂等技術性問題,拖行要到下午2時30分才開始。這段時間,企業號被數波轟炸機攻擊,嚴重受損,托馬斯·金凱德下令美軍撤退。雖然大黃蜂號的搶修兵成功令引擎恢復運作,然而4 時20分,隼鷹號的機隊發現了毫無防衛的大黃蜂號,北安普敦號立即切斷纜索迴避攻擊。23分,一枚魚雷摧毀引擎室,並令艦身向右傾側14-18度。由於再無電力抽走入水,4時50分,艦長下令棄船。撤離期間,瑞鶴號的機隊又將一顆炸彈投入艦身。5時27分,全體船員離艦。6時02分,另一顆炸彈再度命中大黃蜂號,然而大黃蜂號仍未沉沒。美軍下令兩艘驅逐艦馬斯廷號與安德森號擊沉大黃蜂號,其他艦隻則全速撤退。大黃蜂號再被九枚魚雷及超過400發5英吋炮彈擊中,卻仍未加速下沉。

1942年10月26日晚上9時40分,日本先鋒驅逐艦離大黃蜂號只有二十分鐘航程,兩艘驅逐艦被逼撤退。10時20分,全體日軍艦隊抵達。宇垣纏表示“若事態允許“,捲雲和秋雲去把她拉回來。由於大黃蜂的排水量是捲雲的十倍,僅僅兩隻驅逐艦幾乎拖不動。於是兩艦就向大黃蜂號再發射四枚魚雷。10月27日1時35分,大黃蜂號終於沉沒。

大黃蜂號從服役到戰沉只有1年的時間,共獲得4枚戰鬥之星勳章,其在美國海軍最艱難的時刻表現出了非凡的戰鬥精神,梅森艦長最後一個離艦時說了一句話“新的“大黃蜂”號上見!“。

1943年1月,大黃蜂號除籍。海軍則把正在建造的舷號CV-12的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更名為大黃蜂,以作紀念。

1995年5月15日,美國國防部向大黃蜂號等追贈第16特遣艦隊嘉獎,以表揚艦隊空襲東京。


《碧藍艦娘原型百科》反擊先鋒——大黃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