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宏亮瞻局|“大黃蜂”續命2040,美海軍面臨空防危機②

衰落的軌跡

“超級大黃蜂”升級與換裝計劃的另一個讓人費解之處是:美國海軍難道真的相信該型機能夠“挫敗”蘇-57和殲20?

誠然,在大幅提升傳感器性能和信息化作戰能力後,Block3型“超級大黃蜂”對抗隱身目標的能力肯定會得到加強。但蘇-57和殲20作為標準重型五代機,其超越上代(其中就包括各型“大黃蜂”)的作戰能力絕不僅僅是隱身。“超級大黃蜂”完全不具備五代機所要求的超聲速巡航和超機動性,這讓其面對蘇-57或殲20時無論在視距外空戰或是近距格鬥中都“先天不足”。(關於超聲速巡航和超機動性的巨大戰術優勢,可參考筆者另一篇澎湃專欄文章《“猛禽”之外,4S是否為五代機唯一標準?》)

此外,將取勝的希望完全寄託在體系優勢上是有很大風險的。筆者曾在之前的多篇文章中談到過這個問題。體系是一把雙刃劍,強大的體系優勢固然能夠成為平臺效能的倍增器,但體系本身也有其脆弱性,在高度信息化、網絡化的現代軍事力量中,一旦網絡鏈條上的關鍵節點被摧毀或失效,就很可能導致整個鏈條癱瘓,並讓過於依賴體系力量的作戰平臺陷入困境。因此,即便在信息化戰爭中,平臺本身仍需具備足夠的獨立作戰能力。

F-22“猛禽”無疑就是這樣的“超級平臺”,F-14在它所處的時代也足以在海上碾壓所有對手,蘇-57和殲20同樣是按照這樣的全能標準研製的——但F/A-18E/F、甚至F-35很可能並非如此。考慮到俄方曾經多次宣稱用於取代蘇-33和米格-29K的俄羅斯未來艦載戰鬥機就是蘇-57海軍型,而中國海軍的下一代艦載戰鬥機也很可能在殲20基礎上研製,那麼美國海軍在空防問題上遭遇的考驗的增加是顯而易見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當美國海軍決定放棄F-14和F-22艦載型後,其艦載機部隊的實際作戰能力就陷入了一條相對衰落的軌跡。

一定會有人認為這是一派胡言。的確,如果僅做性能的橫向比較,依靠全新發動機技術、隱身技術、航電技術和信息化技術打造的F/A-18E/F與F-35C應該不會在空戰中輸給F-14D。然而,這樣的比較公平麼?

“過渡機型”應有更好選擇

F-14如果能夠像F/A-18E/F那樣持續生產並改進,其隱身能力達到F/A-18E/F的水平並非不可能,但這樣的水品又有多大意義?F/A-18E/F的雷達反射截面積僅與更小一些的F-16相當,也就是說,在花費大量預算改變“超級大黃蜂”的氣動外形後,得到的依然是一款標準非隱身戰鬥機。

F-14當然也可以不斷加裝或換裝最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機載計算機、高速數據鏈、頭盔瞄準具,或者其他時髦的電子產品,並實現信息化與多用途化。這裡要特別指出的是,儘管F-14原來的AN/AWG-9和AN/APG-71雷達性能其實不算落後,但憑藉更充裕的機頭空間,F-14甚至可以換裝天線尺寸堪比AN/APG-77(F-22裝備)的有源相控陣雷達,那麼其遠程探測能力甚至與“猛禽”相當。且超過33噸龐大的身軀也讓“雄貓”的改裝潛力比任何版本的“大黃蜂”都雄厚得多。

宏亮瞻局|“大黄蜂”续命2040,美海军面临空防危机②

“雄貓”作為重型艦載機,其巨大的機體優勢是“大黃蜂”難以比擬的。

動力方面,F-14D、F/A-18E/F和F-35C均不具備真正的超聲速巡航性能(不開加力1.5馬赫以上持續飛行),但也只有F-14能夠在加力狀態下飛到2馬赫以上(2.38馬赫)。F-14與“跨越了兩代”的F-35實用升限均超過18000米,“超級大黃蜂”只能飛到15000米左右。F-14的上述性能在強調高空高速的遠程截擊作戰中優勢明顯。F-35也許能夠憑藉推力矢量噴口在格鬥中稍占上風,F-14難道就不能改裝推力矢量噴口?如果為“雄貓”換裝F119或者F135級別的發動機,並對氣動外形稍作減阻處理,相信採用全自動可變後掠翼的F-14至少可以在1.5馬赫以下做持續跨聲速巡航,而非F-35式的“跨聲速滑翔”(先加力至1.5馬赫以上,再關閉加力緩慢降速);而其在中低速格鬥中甚至應該比F-35更靈活。

我們再來看看三款艦載戰鬥機的實際防空截擊效能。F-14的最大作戰半徑為930公里,作為航母艦載機的實用巡邏半徑則超過700公里,F/A-18E/F與其相當。F-14在740公里作戰半徑時的滯空時間為58分鐘,比F/A-18E/F少了13分鐘。F-14在掛載AIM-54“不死鳥”導彈時可同時攔截6個遠程目標,F/A-18E/F則可以同時對8個視距外目標發射導彈。AIM-54是美國第一款使用主動雷達導引頭的遠程空空導彈,其射程達184公里,不過該數據在21世紀的今天已經不算駭人。F/A-18E/F和F-35C使用的最新型AIM-120D射程達到200公里。當然,如果F-14仍在服役的話,肯定也已經換裝了AIM-120D,且配合新一代相控陣雷達的多目標攔截能力不會遜於F/A-18E/F。

F-35C是三款艦載戰鬥機中航程最遠的,其最大作戰半徑甚至超過1100公里。該型機的最大問題是裝不裝外掛導彈,如果外掛,F-35C的持續作戰能力不差於F-14和F/A-18E/F,但其隱身優勢將蕩然無存;而如果僅僅彈倉掛彈,其掛彈量又會削減至少一半。

總的來看,在技術終止於F-14D的2006年,“雄貓”的截擊範圍的確不如“超級大黃蜂”和“閃電”2,但在截擊效率上則憑藉出色的高空高速性能優於後兩者。更快的速度意味著在接到預警機或艦上截擊指令後,可以更快的抵達截擊陣位,這不僅壓縮了敵方空襲武器的突防窗口,同時也因為搶佔了高度和速度優勢,從而提高了截擊成功率。這對於主要攔截類似圖-22M“逆火”和其搭載的AS-6“王魚”反艦導彈這樣的大航程、超聲速的高空重型目標來說意義十分重大。而隨著美俄關係冷卻及中國反艦能力的增強,該類武器目前仍然是美國航母戰鬥群的最可怕對手之一。此外,需要再次強調的是,F-14如果換裝下一代發動機和遠程導彈,該機的截擊範圍應該也不會落於下風。

事實上當2004年美軍做出讓F-14於兩年後退役的決定時,海軍內部的反對聲浪一度引起高度關注,多位將校級軍官曾在專業媒體撰文指出“大黃蜂”改進型遠不如“雄貓”。而F-14在與F/A-18的“過渡機型”競爭中最終落敗,原因其實只有一個——美國海軍的錢包癟了,無論是對現有機型的翻新升級還是生產採購新機,F-14都比F/A-18的花費更大。

沒有存在感的接班人

上述分析並非想證明“雄貓”的永恆無敵。必須承認,再好的武器終究也會被淘汰。從1972年入役到2006年退役。F-14成功接過F-4“鬼怪”留下的美國重型艦載戰鬥機衣缽,在34年裡守護著美國四代超級航母(中途島級、福萊斯特級、小鷹級、尼米茲級)的外層空中防線。但在21世紀,即便平臺總體性能仍不算落伍,也的確需要新一代機型來接班了。

問題就恰恰出在接班人的選擇上。

F-14是一款標準的重型艦載戰鬥機,其最大起飛重量超過33噸,F/A-18E/F只有29噸,而哪怕號稱“輕型機”的F-35也重達31噸。在同代戰機中,重型機的性能一般要好於輕型機,專用機型的專用性能一般又好於多用途機型的單項性能,該原則其實很好理解。因此,F-14的接班人本應是一款重型制空戰鬥機——如F-22艦載型,後者毫無疑問要比F-35強大得多。

宏亮瞻局|“大黄蜂”续命2040,美海军面临空防危机②

去年,北京軍博海軍裝備技術館展出的航母模型上,一架形似殲20的艦載機引發熱議。雖然這未必表明殲20會成為後續艦載機的選擇,但表明了中國艦載機隱身化的方向。

但在今天,不僅“猛禽”艦載型沒指望,就連F-35C也遙遙無期。僅依靠對“超級大黃蜂”的修修補補,讓當前及未來10年的美國超級航母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空防危機。即便蘇-57或殲20艦載型也還只停留在紙面,但哪怕只是面對今天的蘇-33、米格-29K和殲15,“超級大黃蜂”也幾無優勢可言。

(“宏亮瞻局”繫上海交通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特約副研究員王宏亮為澎湃防務開設的個人專欄,力求在兼顧分析的深度和厚度的同時,在前瞻性、敏銳度上更上一層樓,每週一期,不見不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