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佳话!胸怀壮志的刘备临死前为什么要托孤给谨慎的诸葛亮?



欢迎感兴趣者边听以上这首歌,边看本文,欢迎大家在歌曲的旋律中切实感受历史人物的壮志理想、梦想抱负。


公元219年,趁关羽率领荆州军北伐襄樊、后方空虚之际,东吴孙权命令吕蒙、陆逊率军偷袭荆州,荆州守军势单力孤,无奈投降,不久,关羽在回撤途中战死。

北伐基地荆州失守,好兄弟关羽败死,成了刘备心中的剧痛!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正式建立蜀汉政权,改元章武,刘备就是蜀汉昭烈帝,同时,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

千古佳话!胸怀壮志的刘备临死前为什么要托孤给谨慎的诸葛亮?

称帝后的刘备


公元222年,为了给生死兄弟关羽报仇雪恨,为了夺回荆州,重新振作起荆州人心和北伐壮志,刘备率军东征荆州。

不料在夷陵,刘备军被东吴名将陆逊通过火攻击败,几乎全军覆没。

随后,刘备败撤至鱼复,改地名为永安,并收拢败兵、振奋士气、抵御东吴的可能进攻。

不久,在曹魏的大举攻吴下,孙权遣使郑泉向刘备握手言和,至此,新生的蜀汉貌似外患已解。

然而,在边患暂无后,夷陵大败导致的心情郁结、羞愤悲痛,却彻底击垮了年老体衰的刘备。

公元223年二月,刘备病危,临终召诸葛亮携幼子来永安,正式向诸葛亮托付军国大事,并把儿子托孤给诸葛亮。

刘备为什么要将国家大权和儿子托付给诸葛亮呢?

本人认为,原因如下:

其一,刘备临死时,儿子刘禅年龄较小,极难独自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更难以抵御曹魏和东吴的外患,所以需要年富力强的亲信重臣辅佐,确保国家重新振作,解决好内忧外患。可惜,刘备的亲信重臣孙乾、麋竺、法正等人,皆已死亡,唯有诸葛亮、李严、赵云等亲信还在世,能够统筹兼顾地安定国家、成就大业,所以刘备想倾心托孤给诸葛亮等人。

托孤,一般是继承人因年幼或内忧外患严重、独自不能胜任最高权位时,前代统治者寻找可靠大臣协助后继者的无奈行动。

商汤临死前,继位者太甲年幼,汤就将国政托付给贤臣伊尹,让他来代管太甲和国家大政;

周武王临死前,继位者成王年幼,武王便将国政及儿子成王,托付给弟弟周公;

汉武帝临死前,继位者刘弗陵年幼,武帝便将国政和爱子,托付给亲信大臣霍光、金日磾和上官桀;

刘备临死前,其亲生长子,也即继承者刘禅仅有17岁,虽然将近成年,但在国家军事大败、政治动荡和外患强大的内外形势下,仅靠17岁的儿子单独秉政处理曹魏在北虎视眈眈、东吴在东是敌非友、国内南方叛乱不断的内忧外患,明显力不从心难挑重担。

千古佳话!胸怀壮志的刘备临死前为什么要托孤给谨慎的诸葛亮?

刘备死时还很稚嫩、难当军国大任的刘禅


于是,在临死前,挑选一些可信可靠的忠臣良将,来辅佐儿子治国理政、保家卫国,就显得非常必要。

可惜,刘备早年的至交好友,麋竺、孙乾、法正等人皆已死亡,刘琰等人管军还行,治国难当。

就这样,刘备心目中可靠可信的诸葛亮、李严、赵云等重臣,进入他的视角。

对自己行将就木的自知之明,对内外局势的深重担忧、对儿子能力的不自信、对可靠重臣的信任,这些,是刘备托孤给诸葛亮的现实基础。

其二,诸葛亮擅长治国理政,能保证百姓足食军队精锐,同时,诸葛亮能够随机应变地调整内外法令政策,能如臂使指地管理蜀民汉军,能固若金汤地防守蜀汉四方,从而确保其有生之年蜀汉国祚绵长。

在刘备占据新野、荆州以南及江陵,攻灭巴蜀刘璋势力、北攻汉中、东征孙权时,都是诸葛亮坐镇后方、安抚百姓、征调运输部队和军资、确保前线人财物的及时供应。

这说明诸葛亮非常擅长统筹兼顾地协调各方,组织生产、动员百姓支持耕战。

千古佳话!胸怀壮志的刘备临死前为什么要托孤给谨慎的诸葛亮?

在刘备开疆拓土时代,担任萧何一样重任的诸葛亮


同时,在确定国家的大政方针时,诸葛亮既能结合历史,总结出发人深省的经验教训,又能将其灵活运用于实际的用人施政中。

公元214年,刘备攻占蜀地(今四川),为吸取之前刘璋占据蜀地时,政令宽松、不修德政、不树立威信、管理混乱的失败统治经验,以及导致刘备趁虚而入的失败卫国教训,诸葛亮便建议刘备制定严苛的法令、以严刑峻法稳固统治秩序,强化对蜀地人民的管控和对外防御能力。

当时,刘备宠臣、蜀郡太守法正劝解诸葛亮道:“孔明应该也知道,汉高祖刘邦攻入关中后,与百姓约法三章,秦朝百姓感念刘邦废除苛政、宽厚待民的德望,所以后来刘邦再次进军关中时,百姓尽皆欢迎之至,如此刘邦方才能创下汉朝基业。如今我们也是刚刚攻入蜀中,还没有给蜀地人民施加恩惠,如果突然就用严刑峻法来管理他们,这与暴秦逼民造反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宽和有礼地管理蜀民,从客人与主人的关系上来讲,我们也应该要宽厚谦恭地礼贤下士,好安抚百姓、消除积怨。”

千古佳话!胸怀壮志的刘备临死前为什么要托孤给谨慎的诸葛亮?

军事谋略高明,但治国理政却死搬硬套历史经验的法正


诸葛亮听到法正的劝解后,有针对性地给法正写了封回书,回书中这样说道:“孝直(法正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秦朝役民无度,刑罚苛严,导致百姓不堪重负、心怀怨恨,所以陈胜、吴广顺应百姓心声,揭竿起义。随后,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严刑峻法、百姓苦秦久已的教训,采取了约法三章的宽大措施,取得了收买人心、夺得天下的成功。孝直因此认为益州今日当缓刑弛禁,这是不对的。

因为当今益州已经历刘焉、刘璋两代人的统治,他们只靠一些表面的文书、法令来管理蜀地,并没有认真去执行政令,所以养成了蜀民不受法律管制、任性妄为、相互吹捧的恶习,更导致政府德政不施,威刑不肃。因此益州豪强敢对上胡作非为、对下残酷盘剥百姓,以致统治者渐渐地难以管理被统治者。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我们还用刘璋那种宽容的办法来笼络他们,那结果可能是:官位给高了,他们反而不觉得可贵;恩惠给多了,他们反而不知好歹。如今,我严明赏罚,法令一执行,他们就会在被惩罚后,知道好歹;不滥封官加爵,等到升官发财时,他们就会感到来之不易而珍惜它。这样赏罚并用,相辅相成,上下就有了良性循环的发展秩序,国家就会治理得越来越好。”

千古佳话!胸怀壮志的刘备临死前为什么要托孤给谨慎的诸葛亮?

治国理政活学活用历史经验、灵活机变的诸葛亮


秦朝时,关中人民被严刑峻法长久统治后,实行约法三章的宽法,确实能够收买人心创造夺取天下的成功;但当时蜀地百姓在刘璋的宽厚统治中骄奢自恣,若还是宽厚管理,只能令蜀民自甘堕落,令统治者自取灭亡,所以推行严刑峻法纠之以猛,才能狠刹蜀民随心所欲之风,树立上下一体的完善管理体系,诸葛亮此举,可谓灵活机变。

法正听后,对自己盲目照搬历史经验深表惭愧,也对诸葛亮能灵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深表叹服。

事实证明,在总结历史经验科学为政、务实富民、处理问题灵活机变上,刘备没有看错诸葛亮:

从公元223年开始,为了富民,诸葛亮暂时安抚南方的诸多叛乱,忍耐着努力发展经济,在农业方面,他提出“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的国策,并设置大司农,令秦宓、孟光等贤才担任此职,劝农开垦,管理农民的粮食生产;同时诸葛亮还为重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设置堰官,并派兵一千二百人轮流守护、维修都江堰,确保农业灌溉之事无忧。

在商业、手工业方面,他颁布《言锦教》,鼓励蜀民织锦、为国创造财富。为了以身作则地激励百姓,诸葛亮在自家种了八百多棵桑树,并动员家仆养蚕缫丝织锦。如此,在诸葛亮的率先垂范下,蜀地各家人民竞相种桑树、养蚕缫丝,织锦贩卖谋利,成都因此成为了锦官城,而蜀锦因此畅销三国,蜀国由此得利甚多。

如此富国下,诸葛亮也在强兵,为了强兵,诸葛亮整军经武,训练士兵,并通过井火打造钢刀、利剑,通过自己的手工技巧,打造连弩,随后将以上装备大规模配置给蜀军,以对抗曹魏骑兵。不久,诸葛亮于公元225年南征南方蛮族,在将其击败平定后,诸葛亮通过实战,既训练了军队,增强了军队战斗力,又征取蛮族能征惯战者,编为一支无当飞军,胜敌而益强。

至此,通过富国强兵的诸多措施,诸葛亮为将来北伐打下了坚实强悍的军力基础。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一时间,蜀汉群臣反对声四起,而诸葛亮为了北伐大业的顺利推行,为了联吴北伐曹魏的实力最大化,便平服众议,派卫尉陈震去吴国进行国事访问,恭贺孙权称帝。

千古佳话!胸怀壮志的刘备临死前为什么要托孤给谨慎的诸葛亮?

击败曹休后,趁势称帝的孙权


诸葛亮此举,确实聪明睿智灵活机变,确保了孙刘联盟的继续和北伐事业的有利发展,所以,在解决内忧外患、保家卫国、富国强兵这点,诸葛亮没有辜负刘备的托孤。

其三,诸葛亮曾出使东吴,在东吴主公孙权处曾受到赏识,孙权对诸葛亮有很好的印象,还有哥哥诸葛瑾也在东吴担任重臣职位,有这些人脉,诸葛亮能够确保孙刘联盟的再次缔结,确保蜀国不会被曹魏、东吴两国联合夹击而灭亡,同时,蜀汉北伐更得一强力助手,从中获利并成功的希望更大。

公元208年,曹操之所以会在赤壁之战中战败,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曹操面对的是孙权和刘备的联合抵抗。

公元219年,关羽之所以会在北伐襄樊中损军失地、身败名裂,就在于关羽面对的是曹操军的牵制打击于前、孙权军的偷袭招降于后。

千古佳话!胸怀壮志的刘备临死前为什么要托孤给谨慎的诸葛亮?

被魏吴秘密联盟前后夹击、终至惨败的关羽


公元222年,刘备之所以会在东征荆州时全军覆没、兵败郁结至死,就在于刘备面对的是曹魏的北方威胁(蜀汉黄权军镇守江北、牵制了一部分刘备的兵力)和孙权军的久拖不决及火攻诡计。

千古佳话!胸怀壮志的刘备临死前为什么要托孤给谨慎的诸葛亮?

被曹魏威慑和东吴火攻联合击败的刘备


可以说,进入实际上的三国时代后,一国要单独挑战其他两国,往往会凶多吉少,即使是精通兵法诡谲狡诈、身经百战统一北方的英雄曹操,即使是忠勇无双、威震华夏的名将关羽,即使是戎马倥偬三十多年、作战经验丰富的昭烈帝刘备,也不免都会在这种一国单挑两国的战略较量中铩羽而归、甚至兵败身死。

并且,总结刘备发展壮大的历史,与孙权联合抗曹时,能够开拓荆南四郡、占据江陵、巴蜀、汉中和上庸等地,实现版图和利益的最大化,可一旦与孙权互斗,与曹魏互搏,刘备势力就丢失荆州、战死关羽,最后刘备也跟着在夷陵全军覆没、憋屈至死。

联合东吴、对抗曹魏,就获益匪浅;与东吴、曹魏对抗,就受害无穷。

所以,坚持拉拢一国、对抗一国,是蜀汉将来能够长存的必守国策,而对蜀汉来说,能联合的只有吴国,与强大的曹魏联合无异于与虎谋皮,极不可取。

至于能够坚守联合东吴这一战略、并将之科学执行到底的,有且仅有诸葛亮一人。

因为17年前,刘备请诸葛亮辅佐自己时,诸葛亮就曾提出,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在此期间,诸葛亮也一直支持刘备和好东吴,共同抗曹,可惜,荆州的失守、关羽的败死,彻底将孙刘联盟破坏,想维系联盟,亲人诸葛瑾在东吴的诸葛亮有心无力、有口难辩。

刘备临死前,回首自己创业壮大的经验和中道衰败的教训,总结出联吴合则两利、抗吴分则两害的战略构想。

于是,为了蜀汉的发展强大,联吴抗曹魏,势在必行,如此在东吴有孙权、诸葛瑾两个人脉的诸葛亮,一直主张东和孙权、北抗曹魏的诸葛亮,便深受刘备的倚重和信任,并被托孤。

公元224年,诸葛亮派邓芝为使,去与孙权缔结了稳固对抗曹魏的孙刘联盟。

五年后,即使是孙权称帝,诸葛亮仍派陈震为使,庆祝孙权,可以说,为了专心致志、集中全力北伐,诸葛亮非常重视对孙刘联盟的维系。

就这样,第二次孙刘联盟,在诸葛亮、邓芝、陈震、费祎、宗预的持续友好出使、不断和善维持下,一直维系至蜀汉灭亡。

总之,在联合东吴、共抗曹魏、确保蜀汉趋利避害这方面,诸葛亮没有辜负刘备的托孤。

其四,诸葛亮是向刘备提出隆中对发展战略的第一人,也是鼓励刘备坚持这一人生理想的最久支持者,是能在刘备死后,将这个发展战略贯彻到底、执行到死的最合适人员。

人一生,最深感痛惜的是什么?

是没追到喜欢的人,没能与其相伴终生长相厮守?

是没能继续学习深造,进而一展己长地发展自己吗?

是没生在和平之国,以致屡遭战乱,屡次承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之苦吗?

都不是!

人一生,最深感痛惜的是,毕生理想和抱负的被改弦更张、被改弦易辙。

千古佳话!胸怀壮志的刘备临死前为什么要托孤给谨慎的诸葛亮?

深怀突破阶级等各种限制、用才不用德选拔人才理想的曹操


曹操的人生理想,是创造一个人人不是靠出身、品德,而是依靠才能去获得合适职位的太平盛世,在他的理想世界中,人人都能不被阶层出身、品德修养、各种角色所限制,都能根据自身才华分官授职各展所长地发展自己、造福国家。

为此,曹操先后三次向天下人颁布求贤令,期待能够通过考核天下人的才能去合理地因才授职、各人才各展所长各司其职,进而为他征战四方、创造太平盛世做贡献。

可惜曹操死后,其继承者曹丕,为了获取陈群、司马懿等世家大族对他称帝建国的鼎力支持,便接受陈群建议,推行有利于世家大族选拔人才的九品中正制。

千古佳话!胸怀壮志的刘备临死前为什么要托孤给谨慎的诸葛亮?

对父亲理想改弦更张、改弦易辙的魏文帝曹丕


九品中正制表面上规定依靠家世、品德、才能等多方面来选拔人才,可实际执行时,选拔之权在各州各县的大小中正官里,谁都知道这些大多数出身于世家大族的中正官,会将大批寒门子弟拒之门外,而只会选拔跟自己亲近的世家大族子弟们为官,好官官相护欺瞒皇帝。

如此一来,依靠才能选拔人才的原则,轻易便被依靠家世选拔人才的原则取代,曹操的人生理想彻底被改弦更张。

一生奋斗转头空,一生理想转瞬无,不亦悲乎!

而刘备的人生理想,是想按照隆中战略那样跨有荆州、益州保其险阻,勤修内政发展生产、选拔人才结好四方,待曹魏有变,就从汉中北伐关中,从荆州北伐宛城、洛阳,消灭曹魏势力,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伸张大义于天下。

为此,刘备携十余万百姓南逃,被曹军追杀,差点命丧于长坂坡;

为此,刘备与周瑜率5万军队与20余万曹军相抗于赤壁,结果竟然取胜;

为此,刘备亲冒矢石攻伐江陵及荆南四郡、巴蜀汉中等地;

为此,刘备娶自己反感或无感的孙权妹妹、吴懿妹妹,来安排自己的婚姻,来拉拢孙权和益州世族;

为此,刘备不顾股肱之臣赵云的反对,亲统大军进攻东吴,意欲夺回荆州重启北伐宏愿。

可惜,东征失败,刘备病危,其人生理想也如曹操一样面临着人亡政息的可能。

为了延续自己的人生理想,诸葛亮,这位帮自己制定人生理想的战略家,自然而然成为他的首选托孤对象。

公元223年2月,看到对手曹操的理想,因为儿子无法驾驭而改弦更张,吸取教训的刘备向诸葛亮正式托孤道:“丞相,你的才能,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够处理好国家当前的内忧外患,做到安邦定国,也能继承朕北伐中原、讨灭曹贼的理想,兴师北伐,成就还于旧都、兴复汉室的大事。”

千古佳话!胸怀壮志的刘备临死前为什么要托孤给谨慎的诸葛亮?

继承刘备公私理想的托孤大臣、荆州势力代表诸葛亮


可见,刘备托孤给诸葛亮,最重要的一点,是想吸取曹操曹丕父子理想中断的教训,把自己未竟的人生理想和国家理想托付给诸葛亮,让诸葛亮好好继承、延续着争取实现下去。

后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印证了刘备最重要的托孤目的: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随后,考虑到诸葛亮行事谨慎,权威不足,容易被下属劝阻,而无法强势北伐攻略天下,为了加重诸葛亮的权威,鼓励诸葛亮放手去实现自己未竟的公私理想,刘备又当着众臣的面,郑重其事地对诸葛亮叮嘱道:“若朕的继位之子可以辅佐,就拜托丞相好好辅佐,助他完成北伐讨贼、兴复汉室的大业;若他不成器、难成才,丞相可以取而代之,继续完成北伐事业。”

诸葛亮见刘备竟如此信任自己,便流泪发誓道:“陛下如此信任微臣,臣定当竭尽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效之以死!”

同时,考虑到自己的统治根基,是益州世家大族子弟和荆州子弟,而只有两方人马精诚合作着共同工作,才能团结奋进地共成大业。

于是,刘备提拔荆州的诸葛亮(徐州琅琊人)为首席托孤大臣,典事成都,开府治事,提拔益州的李严为尚书令、二等托孤大臣,加中都护,镇守永安,统永安中外军事,如此,刘备以荆益二人联袂接受托付,来向下属们展示荆州人与益州人共担大任、携手共进的榜样,鼓励国内各势力精诚团结起来,为北伐和衷共济、同心协力。

千古佳话!胸怀壮志的刘备临死前为什么要托孤给谨慎的诸葛亮?

与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的益州势力代表李严


事实证明,刘备没有看错人:

刘备死后,诸葛亮秉承其遗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进行了五次北伐,同时,诸葛亮也通过自己身体力行、刻苦自律的开疆拓土行为,将先帝联合东吴、北伐曹魏、兴复汉室的理想传承给了蒋琬、费祎、姜维等亲信。

所以,刘备的人生理想,便顺利传承给了二代的诸葛亮和三代的蒋琬、姜维。

而曹操的人生理想,则轻易地便被儿子曹丕扔进了九品中正制的海洋中,直至消失不见。

这种人生理想和国家理想的长期稳固传承,以至于蜀汉灭亡前一年,姜维还在率军北伐曹魏。


千古佳话!胸怀壮志的刘备临死前为什么要托孤给谨慎的诸葛亮?

继承刘备、诸葛亮北伐理想的名将姜维


一个小国,在灭亡前一年,还能组织兵力主动进攻大国强国,由此可见蜀汉的理想传承,是多么稳固绵长。

刘备托孤给诸葛亮,确保了个人理想和国家理想的长期完美传承,可谓虽死犹生,刘备可以含笑九泉矣。

其五,要想传承好事业,保证家国不衰,必须给子女优质的教育。刘备是个好领导,可他却不是个好丈夫,不是个好父亲。所以刘备托孤也是在给家庭找个好管家、给儿子们寻找好义父的行为,而遍观群臣,黄权精通兵法通晓军事却北降曹魏,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李严精明干练但心术难测,赵云勇猛无匹、私德亦佳但已年老,唯有诸葛亮聪明谨慎、博览群书、品德高尚、教子有方、年富力强,能成为好父亲,于是刘备便将儿子刘禅、刘永、刘理托孤给诸葛亮,令儿子们视诸葛亮如父,想请诸葛亮教育好儿子们,以弥补他作为父亲的教育失职。

从确立打天下的人生目标后,大部分时间里,刘备都在戎马倥偬地转战四方、颠沛流离地屡战屡败。

也因如此,刘备难以当个好丈夫,他的妻子甘氏、麋氏曾数次被敌人吕布、曹操所擒,后又陪他继续颠沛流离,吃尽千辛万苦;刘备的继任妻子孙权妹妹,也常年形单影只地独守空房,只能和一百多女刀斧手一起舞刀弄枪来度日,最后她更是忍无可忍地回到江东再也不返;刘备攻下蜀地后,娶了吴懿之妹为妻,可随后,刘备在处理繁忙政务的同时,又东进荆州、北征汉中、东征荆州,失败后又留守永安奄奄一息,根本就没时间陪吴氏。

同时,刘备也不是个好父亲,他的两个女儿在南逃途中被曹军生擒于长坂坡,他的义子刘封因没救关羽、逼反孟达、丢失上庸而被逼死,他的亲儿子刘禅、刘永、刘理,也因为刘备需处理繁重国家事务、常年征战在外,而难以抽出时间好好教育他们。

所以刘备临死前,需要找位能妥善安置家庭人员的管家,需要找位能代他教育好儿子们的良师、严父,好确保儿子们能够早日成才,继承自己未竟的事业。

根据刘备十七年如一日的仔细考察和冷静判断,诸葛亮就是位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的管家,就是位能根据刘备特点、为刘备的人生发展之路进行科学指导的良师益友。

所以,刘备相信,诸葛亮也能为刘禅等儿子们做好人生发展规划,并敦促他们好好读书,教育他们好好成才。

于是,刘备在遗诏中这样对刘禅说道:“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此外,对自己教育子女之失职心知肚明的刘备,还叮嘱刘禅、刘永、刘理,要对诸葛亮待之如父。

这相当于让诸葛亮代他教育儿子们好好读书,在诸葛亮这位义父的指导下,好好做人、利国利民。

总之,刘备托孤给诸葛亮,托的是妥善施政、消除国家内忧外患的热切盼望,托的是荆州人和益州人和衷共济、精诚团结建设国家的美好愿望,托的是联合孙权、兴师北伐、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公私理想,托的是于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地教育好子女的殷切期望。

事实证明,在以上各方面,慧眼识人的刘备没有看错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也没有令刘备失望。

千古佳话!胸怀壮志的刘备临死前为什么要托孤给谨慎的诸葛亮?

在诸葛亮教育下逐渐成熟的刘禅


刘禅确实经诸葛亮教育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蜀地,忠实履行父亲的遗志,支持诸葛亮不断北伐。

诸葛亮死后,刘禅也忠实履行其遗言,重用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等社稷之臣,如此内外协调、安稳换届下,蜀国成为三国中政局最稳定的国家;

蜀国灭亡后,面对曹魏权臣司马昭是否思蜀(是否想死)的试探,刘禅大智若愚地回道:“此间乐,不思蜀。”

如此,刘禅得以免除猜忌,享尽荣华富贵地生活至寿终正寝。

可能,对于刘备这一国之君而言,刘禅确实是扶不起的阿斗;但对于刘备这一父亲而言,刘禅确实是明智执政、明哲保身、平安一生的好儿子。

综上所述,刘备之所以托孤给诸葛亮,主要因为:

其一,刘备临死时,儿子刘禅年龄较小,极难独自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更难以抵御曹魏和东吴的外患,所以需要年富力强的亲信重臣辅佐,确保国家重新振作,解决好内忧外患。可惜,刘备的亲信重臣孙乾、麋竺、法正等人,皆已死亡,唯有诸葛亮、李严、赵云等亲信还在世,能够统筹兼顾地安定国家、成就大业,所以刘备想倾心托孤给诸葛亮等人。

其二,诸葛亮擅长治国理政,能保证百姓足食军队精锐,同时,诸葛亮能够随机应变地调整内外法令政策,能如臂使指地管理蜀民汉军,能固若金汤地防守蜀汉四方,从而确保其有生之年蜀汉国祚绵长。

其三,诸葛亮曾出使东吴,在东吴主公孙权处曾受到赏识,孙权对诸葛亮有很好的印象,还有哥哥诸葛瑾也在东吴担任重臣职位,有这些人脉,诸葛亮能够确保孙刘联盟的再次缔结,确保蜀国不会被曹魏、东吴两国联合夹击而灭亡,同时,蜀汉北伐更得一强力助手,从中获利并成功的希望更大。

其四,诸葛亮是向刘备提出隆中对发展战略的第一人,也是鼓励刘备坚持这一人生理想的最久支持者,是能在刘备死后,将这个发展战略贯彻到底、执行到死的最合适人员。

其五,要想传承好事业,保证家国不衰,必须给子女优质的教育。刘备是个好领导,可他却不是个好丈夫,不是个好父亲。所以刘备托孤也是在给家庭找个好管家、给儿子们寻找好义父的行为,而遍观群臣,黄权精通兵法通晓军事却北降曹魏,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李严精明干练但心术难测,赵云勇猛无匹、私德亦佳但已年老,唯有诸葛亮聪明谨慎、博览群书、品德高尚、教子有方、年富力强,能成为好父亲,于是刘备便将儿子刘禅、刘永、刘理托孤给诸葛亮,令儿子们视诸葛亮如父,想请诸葛亮教育好儿子们,以弥补他作为父亲的教育失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