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不重视此人,曹操却对其当面认错,连曹丕临终也“托孤”给他

“刘备”作为三国时期的一方雄主,既不是袁绍的“四世三公”的显赫身份,也没有曹操“宦官之后”的创业基础,那就更别说东吴孙权“弟承兄业”的优势了;但刘备能靠着“恢复汉室”的理想和诸葛亮、凤雏等人的帮助鼎立三国,其本身就是一件很励志的事情。对于刘备这种从无到有的艰辛过程,使人也多给予高度评价。

刘备不重视此人,曹操却对其当面认错,连曹丕临终也“托孤”给他

“刘备”从一个“织席贩履”的小商人做起,一路先得关张,再得诸葛亮,如果说仅凭运气和好人缘恐怕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刘备识人”更被世人所津津乐了。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诸葛亮,虽为三国旷世奇才,但“识人”的本事就不如主公刘备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刘备临终指名道姓说“马谡”空有其名;但诸葛亮却认为“马谡”有守街亭之能,结果自然是不言而喻。

刘备不重视此人,曹操却对其当面认错,连曹丕临终也“托孤”给他

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刘备虽然一生尽得三国奇才,但也有“失误”的时候,比如“陈群”。“陈群”是刘备担任“豫州牧”之时收在麾下的,其人本是官宦之家,其祖父、父亲和陈群三代皆为当代名士,甚至历史上著名的孔子后人“孔融”先与陈群之父称兄道弟,后认识陈群后大感其才,竟不敢称为“叔侄”辈,也以兄弟相称。

刘备不重视此人,曹操却对其当面认错,连曹丕临终也“托孤”给他

刘备身为“豫州牧”自然也知陈群才名,因此用为身边“别驾”,看似对陈群极为重视。就在刘备当了“豫州牧”之时,徐州“陶谦”病重,刘备便急急忙忙要赶往徐州;其目的很明显了,就是为了尽快接手偌大的“徐州郡”。当然,刘备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自己南征北战多年,却始终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但此时“陈群”却站出来极力反对。

刘备不重视此人,曹操却对其当面认错,连曹丕临终也“托孤”给他

“陈群”反对刘备的理由是“如今东去,术必与将军相争;若吕布此时暗袭将军,恐将军虽得徐州,大事未可定。”这话说得很明白了,危险也说的清清楚楚;但此时刘备得徐州心切,生怕袁术把徐州夺了去,于是仍旧决定前往徐州。结果“陈群”说的全中,吕布果然兵袭“下邳”,又遣兵助袁术,刘备大败。

刘备不重视此人,曹操却对其当面认错,连曹丕临终也“托孤”给他

这次失败刘备表面上对“陈群”的预言佩服的五体投地,但并没有当面认错;相反的,刘备却开始疏远“陈群”,并将其支走,封为一个“县令”。陈群看得明明白白,于是对刘备的任命弃而不受;但曹操的态度可就不一样了,在曹操灭了吕布之后,忙找到陈群,并封其为“司空西曹掾属”。

刘备不重视此人,曹操却对其当面认错,连曹丕临终也“托孤”给他

陈群在曹操手下做的官比刘备的大不说,此时曹操灭了吕布后开始招贤纳士,就有人将当地名人“王模”和“周逵”介绍给曹操,曹操也礼贤下士,招入麾下;“陈群”对这二人颇为了解,于是就当面劝说曹操“这二人不可用,王模、周逵德秽行劣,终必坏事!”但此时的曹操也犯了跟刘备一样的错误,没听陈群的。

正在陈群感叹之际,果然王、周二人本性毕露,后来被曹操诛杀;曹操不像刘备,犯了错误也不承认,而是主动向“陈群”承认错误,而且再升其官。当然陈群也感得其明主,死心塌地追随曹操;陈群生性耿直,在朝中坦然自若,就是曹操身边的大红人“郭嘉”他也敢朝堂之上当面投诉,说“郭嘉”为人不治行检。

刘备不重视此人,曹操却对其当面认错,连曹丕临终也“托孤”给他

但是,陈群投诉归投诉,私下里在郭嘉面前却表现的毫不在意;曹操对陈群的正直很赞赏,言陈群在朝中“无适无莫”意思是说陈群一心为公,但对人却毫无厚薄之心。陈群的正直不仅曹操大加赞赏,就连“东宫”曹丕也十分倾佩,于是“常表器重,待以交友之礼。”不仅如此,曹丕还经常叹曰“自吾有回,门人日以亲。”

刘备不重视此人,曹操却对其当面认错,连曹丕临终也“托孤”给他

陈群一生虽未在战场上未曹氏建功立业,但在后方却未曹操以及曹丕奠定了坚实的“法度”的基础,直到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陈群”更被曹丕封为“尚书令”,进爵“颖乡侯”。但曹丕强迫汉献帝将皇位禅让给他,曹魏上下皆被封赏,人人都表现的很高兴,唯有陈群一脸凝重。

曹丕对陈群极为重视,见他不高兴一位封的官小了,就赶忙问“我应天受禅,无不人人喜悦,惟尔有不豫,为何?”陈群的回答绝了,跪着说“臣曾为汉臣,虽为陛下喜,但依义理,臣色应畏、应憎。”陈群的回答即表明了效忠曹丕,同时又博得天下的美名,真可谓心机颇重啊。后来曹丕临终,将“陈群”与“曹真”、“司马懿”三人同封为“托孤大臣”,足证“陈群”在曹丕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刘备不重视此人,曹操却对其当面认错,连曹丕临终也“托孤”给他

不过曹丕听了很是受用,认为陈群说的极为道理,这才是“忠臣”应有的表现;后来曹丕临终还将“陈群”与“曹真”、“司马懿”同列,同封为辅政大臣,足证“陈群”在曹丕心目中的地位之高。不过陈群在治国立法方面确实为曹魏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还设立了“九品官职”;“九品官职”影响千年,历朝历代都有沿用,一直到大清王朝彻底倒台后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这一制度都是“陈群”的功劳。

刘备不重视此人,曹操却对其当面认错,连曹丕临终也“托孤”给他

尽管“陈群”一生未在三国战场上建功立业,但也不失为一位“治国之才”;当初如果刘备能真正的重视“陈群”,恐怕诸葛亮也不至于太过“诸事亲力亲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