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三国时代”的六次“托孤”

孙策托孤


“三国时代”的六次“托孤”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重伤,临终前将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

孙策甚至对张昭说,如果孙权不胜任,您可以自立为主(“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张昭辅佐孙权稳定江东局势,奠定了东吴割据江东的基础。嘉禾五年(236年)张昭去世,享年81岁。张昭其实没有能力自立为主,毕竟董袭是吴老太的心腹,周瑜更是孙策“升堂拜母”的结义兄弟,吴老太才是定海神针。

刘备托孤


“三国时代”的六次“托孤”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永安病重,临终把儿子刘禅托孤给诸葛亮。

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华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安定国家,稳定大局。如果刘禅可以辅佐你就辅佐。如果刘禅不能辅佐,您可以自立为主(”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还对刘禅说你对待丞相就象对待父亲(”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诸葛亮鞠躬尽瘁辅佐刘禅,直到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诸葛亮有自立为主的能力却忠心耿耿,古往今来还有谁如此?

曹丕托孤


“三国时代”的六次“托孤”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临终把儿子曹叡托孤给曹休、曹真、陈群、司马懿“四大臣”。

“四大臣”中曹休是曹丕族弟,曹真是曹丕幼年伙伴,陈群、司马懿都是曹丕“四友”之一,保证了曹叡稳定政局。两年后曹叡完整掌控权力,青龙四年(237年)陈群病逝后“四大臣”只剩下司马懿。曹丕选择的辅政大臣,不得不说水平最高,相互制衡避免“一家独大”。

曹睿托孤


“三国时代”的六次“托孤”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于洛阳,临终把养子曹芳托孤给曹爽与司马懿。

曹爽最初与司马懿相互尊重,后来曹爽独揽大权并逼着司马懿“称病”在家,最后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独揽大权,成为从托孤大臣到篡权大臣的“飞鱼转身”。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73岁,此时曹魏政权已经完全被司马家族控制。

孙权托孤


“三国时代”的六次“托孤”

太元元年(252年)孙权病逝于建业,临终把幼子孙亮托孤给诸葛恪、孙弘、滕胤、吕据、孙峻。

诸葛恪在孙权死后诛杀辅政大臣孙弘,建兴二年(253年)诸葛恪又被另一位辅政大臣孙峻诛杀。孙峻死后把权力托付给堂弟孙綝,孙綝又诛杀了另两位辅政大臣滕胤、吕据并太平三年(257年)废黜孙亮,改立孙休为皇帝。永安元年(258年)孙休在丁奉等人主持下诛杀孙綝。孙权留下的“五大臣”全部被杀,看来孙权选人也真差劲。

孙休托孤


“三国时代”的六次“托孤”

永安七年(264年)孙休病重,临终把幼子托孤给丞相濮阳兴。

濮阳兴被左典军万彧说服,认为蜀汉败亡后国家多事需要年长的君主,于是迎立孙休的侄子乌程侯孙皓为皇帝。孙皓继位后很快“翻脸”,濮阳兴在流放岭南的途中被追杀。濮阳兴背弃遗诏改立新君,让我想起秦始皇死后的“沙丘之变”,老丞相上当了,忘了谁才是新君的心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