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魏立晋 第一节 托孤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


代魏立晋 第一节 托孤

公元266年,曹魏的最后一任皇帝曹奂将延续了53年的皇位禅让给了司马炎,至此,从司马懿开始,历经三代的争权斗争在司马炎这里划上了一个暂时的句号,回顾这段权力斗争的明细,可以清楚看出司马家族利用联姻、权术、名望,在这个士族为主角的舞台上,一步一步将皇位握到手里的过程。其中的明争暗斗,无异于一场中国版的《权力的游戏》。

第一节 托孤

公元238年冬天,在位十二年的魏明帝曹叡,迎来了生命中的最后时光,虽然,这一年,他也仅仅三十五岁,但病榻上沉疴的身体,让人很难相信,这就是创造曹魏王朝全盛时期的一代帝王。

其实,曹叡早已在布局自己的身后事,而他的身后事,始终摆脱不开一个人的影子:司马懿。作为当时唯一在世的辅佐曹叡的顾命大臣,司马懿南征北战,功业赫赫,更是在近期帮曹叡平定了不想贻害后世的心腹之患——辽东的公孙渊。曹叡沉毅好断,是一位精明强干的帝王,也因此,他自信能驾驭才干卓著的司马懿,给予了他足够的信任统兵作战。但他也明白,他的继承人——养子齐王曹芳,在当时年仅八岁,并不具备同样驾驭司马懿的能力。在曹叡死后,如果将托孤的重任交给司马懿,子孙后世的江山,还坐得稳吗?

辅政大臣的挑选一直以来是各朝各代的难题,南边蜀汉的诸葛亮,能力卓著,兢兢业业,不作非分之想,是多少帝王梦寐以求的辅政大臣。然而,这样的人毕竟可遇不可求。而曹魏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即使出现诸葛亮,曹叡也无法给予刘备这般的信任,无他,只因为曹魏是一个无法把希望寄托在士族身上的王朝。

从曹操时代起,曹魏的立国充满着这样一个矛盾:曹操的立业离不开士族和豪强的支持,士族和豪强支持曹操,是因为曹操顶着汉王朝这样一面大旗,可以利用这面旗帜来拉拢人心和聚拢话语权;而伴随着曹魏的兴起,士族作为一个新的势力冉冉升起,以至于最高权力时刻能感受到威胁,也让曹魏的历代统治者如同芒刺在背。曹操杀崔琰、孔融,逼杀荀彧,无不将他内心的矛盾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到了曹丕时代,面对着汉魏新旧两个王朝的交替,同样是由士族扶植起来当了曹魏继承人的曹丕,和士族达成了利益交换,一个新王朝就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建立了,而士族也借着新王朝成立的契机,不断向中央伸展着他们无形的影响力。

也鉴于此,不敢给予士族完全信任的曹叡把希望放在了宗室的身上,换言之,也就是以他的叔叔燕王曹宇为首的宗室集团。毕竟,由曹家人掌控大权来辅佐曹家人,一方面是出于对血缘的信任,尤其是燕王曹宇从小就和曹叡一起玩,关系尤其亲切;另一方面,也出于对大族和功勋集团的制衡,需要有一支足够的力量在朝堂上平衡这股强大的势力。但,宗室真的值得曹叡信任吗?他的父亲曹丕的即位之路,充满了和兄弟之间尔虞我诈的斗争,亲缘关系在皇权的诱惑面前,真的足够牢固吗?

曹叡一开始安排的名单是:燕王曹宇拜大将军,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共同辅政。仔细观察曹叡说出的名单,都是当时公认的宗室中有名望的人,曹宇是他的皇叔,先皇曹丕的弟弟,堂堂正正的魏武血裔,曹叡从小就和这位叔叔关系很好;夏侯献出自夏侯宗族,担任的是中领军和领军将军这一重要职务,统率的是禁军部队;曹爽和曹肇分别是是曹魏宗族名将曹真和曹休的儿子,至于秦朗,是曹操的养子,深得信任,最重要的是,他性格软弱,不贪恋权势。以上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曹魏王朝的宗室与姻亲元勋。似乎这份没有士族参与的名单,能满足曹叡巩固皇权的希望。

但是一股曹叡没想到的势力的异动,让整个布局变了样。这就是从魏武帝时代开始,担任了三代亲信秘书的孙资和刘放。这二人原本是曹叡作为皇帝从世族与豪强手中夺权,任命的寒族亲信,担任中书监以制衡世家大族的力量,这一安排,无疑是宣告了孙刘二人政治生涯的死刑。无他,一旦全面掌权的辅政大臣全是皇亲国戚,无论是从血缘上还是关系上,孙资刘放都远远比不过以曹宇为首的皇亲国戚们,更何况,皇亲国戚们早已对身为腹心的孙资刘放的飞扬跋扈极度不满,等信任自己的皇帝逝去,他们在政治上的边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面对已经步入政治生涯晚年的二人,这不单单关系到他们的政治待遇问题,更是关系到他们的子孙能否在这个颁布了九品官人法的时代,获取怎样的地位。之前孙刘二人尚且还可以寄希望于自己的儿孙们通过和士族的交游以获取更高一步的政治地位,而随着浮华案的发生,这一条路,也彻底断绝(这一案件稍后详叙)。他们二人,之前由于成为制衡力量的原因已经得罪过世家大族,如果这时候再被宗室打压,就再无后路可言。眼前的机会,是他们可以进行的最大的政治投机。成功,可以继续在国家中枢担任重要角色,失败,就再无政治生涯可言。

一场没有血腥的政变正在悄无声息的进行。得知托孤安排的燕王曹宇再平庸,对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也是心知肚明。好在,他的主要对手司马懿,目前仍在从辽东返京的路上。朝中目前仍然是他说了算。曹宇一面命令司马懿从轵关前往长安,不必回京(司马懿从辽东出发,走太行山的轵关陉的话,就是从河东的蒲坂过黄河直接前往长安,而非一般的虎牢-洛阳-潼关-长安线),朝中大事跟你没关系了,另一方面秘密封锁了魏明帝曹叡的寝宫,除开曹爽,任何人不得轻易接近曹叡,以至于孙资和刘放一直没有寻觅到良好的机会。

然而曹宇忽略了重要的一点:曹叡是一个帝王,而且是一个对权力欲望十分强烈的帝王。执政初期,他就以迅速摆脱了父亲留给他的四位辅政大臣的控制,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年少的他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在皇位上浸淫多年的他?作为跟随曹叡多年的亲信官员,刘放敏锐观察到了这一点。

“该行动了。”说话的是沉思已久的刘放。

孙资还有些疑虑:“这事儿不好做吧?”

刘放回答:“你我现在都在锅里被煮着了,还有什么不能做的?”

孙资回想起当初手下人私下偷偷给他的报告,夏侯献和曹肇曾经对着鸡栖树狠狠痛骂孙资刘放:“看你能神气到什么时候!”默默看了一眼刘放,点了点头。

这一天,曹肇和夏侯献都不在曹叡的寝宫,守护寝宫的是曹爽。

孙资和刘放立即偷偷来到曹爽身边,告诉曹爽:带我们进去见皇帝,一定有你的好处。曹爽思忖再三,点点头,随即三人隐秘来到曹叡身边,刘放问:“陛下身体已经这么虚弱了,一旦有什么事,准备把天下托付给谁?”

曹叡很奇怪,问:“不是告诉你们托付给燕王了吗?”

刘放回答:“陛下难道忘记了先帝的诏书吗?藩王是不允许辅政的。而且现在陛下刚刚生病,曹肇和秦朗就调戏侍奉您的宫女才人们,而燕王拥兵封锁,不让臣等进入,这就是当初竖刁和赵高干的事儿啊。现在太子幼弱,还不能执掌朝政,外部有强大的敌寇,内部有亟待安抚的臣民,这种时候,陛下不考虑以后的生死存亡,把国家大事交给这些没有才能的人,以至于您生病了几天就导致内外消息隔断,社稷危急,臣实在是痛心吶。”

刘放的一席话无异于一声惊雷震醒了曹叡。没有诏书,燕王曹宇胆敢封锁寝宫,在曹叡眼里,这就是威胁到皇权的严重行为,竖刁和赵高对应的齐桓公和秦始皇的下场让曹叡也打了个寒颤。更重要的是,刘放说的确实对,魏文帝确实重点嘱托近支宗室不得辅政。作为近支的曹宇,在名义上其实也拥有对曹魏皇权的继承权。而曹宇、夏侯献、曹肇、秦朗这些人虽然都属于曹叡的亲信,有近支有远支,可以达到互相牵制的效果,但是本质上他们都属于宗室二代,这一派的人互相关系好,当然也就容易结党,一结党,加上掌握了巨大的权力,由权力衍生的巨大野心,难保不发生什么问题。退一万步讲,就算他们全都是大魏忠臣,忠心耿耿辅佐曹芳,然而一旦有人野心勃勃挑唆祸乱,这些宗室都没有过执掌方面军权的经历,真的可以能够安定天下吗?孙资之前就建议过曹叡,辅政大臣要安排几个类似陈平和周勃的人物,而当时能担任“陈平”“周勃”角色的,只有司马懿。此时的曹叡发现,也许在辅政名单中加入有关士族的影响力,可以作为一支对宗室进行制衡的重要力量。

刘放趁热打铁:“应该换人了。”

曹叡继续问:“那谁能担当大任呢?”

刘放明白,这是在咨询宗室里面的人选,赶紧回答:“武卫将军曹爽可以。”

曹叡:“昭伯,卿堪当大任否?”

此时的曹爽大惊:怎么我突然就成为了独当大任的辅政大臣了?我能干得了吗?一时之间斗大的汗珠瞬间就滚了出来,匆忙之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刘放狠狠踩了曹爽一脚,附耳对他说:“快说臣以死报答社稷。”

曹爽表完态,刘放进一步进言:“应该宣召太尉司马懿进京和曹爽一起共同辅政。”这样一来,宗室和世家大族在辅政大臣上都有代表人物,可以达到政治上的平衡,也让各方势力都能满意,是目前看起来最合适的安排了,对此,曹叡也点了点头,并派人前去司马懿的军营传递诏书,随后孙资和刘放也出了曹叡的寝宫。这边,得知孙资刘放进宫了的曹肇,赶紧立即进宫,在曹叡面前痛哭流涕:“陛下,太尉不能参与辅政啊,他能力那么强,太子没有足够的能力可以驾驭太尉,到时候悔之无及啊!”一番声泪俱下,曹叡也有所触动,对自己刚下的安排开始有所犹豫,让曹肇派人去见司马懿,去取消之前下达的诏令。

“什么?陛下又取消了之前的诏令?”得知消息的孙资和刘放大吃一惊,,等曹肇出寝宫,赶紧再次入宫,立陈不可让宗室独大辅政。反复劝说,曹叡终于又接受了二人的建议,此时刘放突然说出了一句话:“陛下,您应该下达一份手诏,把所有安排都书写明白,让天下安定。”

曹叡:“朕又困又累,下不了。”

此时刘放做出了一个让人大吃一惊的动作,他爬上龙床,握着曹叡的手,手把手让曹叡写出了诏书。

“有诏罢免燕王曹宇等官,不得再在宫中停留!”听到诏书的曹宇、夏侯献、曹肇、秦朗面面相觑。但是,面对已经成文的诏书,他们再也做不了什么了,只能回家相拥而泣。

可是,对于孙资刘放来说,事情还没有办完,这场孙刘二人发动的没有血腥的政变,牵涉到诸多禁卫军将领,虽然曹肇等人的官职已经被废,但不代表孙刘二人的必然安全,而这一切的结尾,需要以一个人的回京划上句号:司马懿。

此时司马懿正在河内驻军,先前曹宇的诏书让他直接从轵关前往长安,不必回京,此后诏书又让他进京,没多久新诏书下达,又让他不必进京,此时最新的诏书又来临:“燕王曹宇等具罢,召太尉司马懿即刻入京,与大将军曹爽共同辅政。”就在大家还在思考到底哪份是真的诏书的时候,司马懿那双如同鹰一般的眼睛仿佛看穿了一切:“用最快的速度回京!”

一切,尘埃落定。

1.《三国志》,(晋)陈寿,(南朝宋)裴松之注

2.《晋书》,(唐)房玄龄等

3.《汉晋春秋》,(晋)习凿齿

4.《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5.《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

6.《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仇鹿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