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設立內書堂,為何為明朝滅亡埋下伏筆

壞人不可怕,壞人有文化才可怕,這樣的教訓在歷史上數不勝數,其中明朝的滅亡就是其中一個經典的案例。雖然將明朝的滅亡歸咎於一類人上面有些牽強,但他們確實曾為明朝的滅亡"添磚加瓦"。那麼為明朝滅亡做過"貢獻"的這類有文化的壞人是誰呢?是宦官,提起這類群體,歷史記載中沒出過幾個好人,而且現如今的電視劇中他們也多以反派身份出現。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古代,傳宗接代可是一件大事情,不是真的活不下去,誰也不願意去挨一刀進宮做宦官,因此大多數進宮做宦官之人家庭多貧困,進私塾讀過書更是不可能的事。進宮後的宦官,自然也不會有人教他們識字,對於朝廷的危害也不深,可是明宣宗朱瞻基設立內書堂的舉措,改變了"壞人沒文化"的現狀,為明朝培養不少極品壞人。很多人可能疑問,何為內書堂?與培養宦官文化水平有何關係?朱瞻基為何要這樣做呢?此舉真的為明朝滅亡埋下了伏筆嗎?

明宣宗朱瞻基設立內書堂,為何為明朝滅亡埋下伏筆

明宣宗朱瞻基

何為內書堂?內書堂就是明宣宗朱瞻基專為宦官普及文化知識而設立的機構,說白了就是教導宦官們讀書的地方朱瞻基為何要這樣做?是不是有吃飽了撐著的嫌疑?朱瞻基作為歷史上的明君,可不能做些吃飽了撐著的事情,他設立內書堂,教宦官們讀書是有其目的,如果想真正瞭解其目的,我們要從明朝的文官集團說起

朱瞻基的曾祖父朱元璋是一位好同志,精力旺盛,在處理政務方面有用不完的精力,撤銷丞相,將所有的權力和義務的都握在他手中,沒黑沒夜的工作,是古代典型的"工作狂"。到了朱瞻基的爺爺朱棣身上,他一方面要拿著刀去砍蒙古人,一方面還要修書、遷都等等,著實沒時間處理政務,因此他設立了內閣幫他處理。到了朱瞻基的父親朱高熾時,內閣權力與地位提高,文官的地位也隨之提高一大截。

文官如何而來,多數是經過科舉考試中舉之人,然而明朝的科舉制度只考四書五經,因此明朝的文官將儒家經典爛熟於心,什麼忠君愛國,什麼直言進諫都是其堅守的"道德情操",皇帝一旦有些小動作,立時會有文官上書直言皇位不作為。文臣敢於直言皇帝的過錯,這不應該是件挺好的事情嗎?比如唐朝的魏徵,因敢於直言才成為一代名臣的。要知道,唐朝李世民只有魏徵一人經常"找茬",但明朝卻是一大群人找皇帝的茬,什麼雞毛蒜皮的事情都會有人出來發表一通皇帝不作為的言論,長此以往下去,誰能受得了?

明宣宗朱瞻基設立內書堂,為何為明朝滅亡埋下伏筆

當然,明朝文臣也是欺負老實人,面對朱元璋與朱棣這樣的狠角色,他們不敢出頭,但面對朱高熾與朱瞻基就截然不同,這兩位皇帝心善,頂多也是將冒犯他們的文官打打屁股而已。由於皇帝的仁慈與文臣們熟讀聖賢之書,助長了他們青史留名的想法,一個個不怕死的往前衝,這讓朱瞻基很苦惱。對於這些"一根筋"的文臣,朱瞻基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打了他們反而讓他們更加堅定信心,留一個直言進諫的好名聲;不打他們的話,皇帝算是默許自己行為不合禮法,還真是一件左右為難的事情。

內閣權力增大,文官地位提高,使得朱瞻基對於這些敢於"罵天罵地罵皇帝"的文官都避讓三分。內閣為何權力之大?朱棣建立內閣目的是為了幫助皇帝處理政務,將全國各地官員上書的奏摺交於內閣進行初步處理,寫好處理意見,以方便皇帝審閱,這就是內閣所謂的票擬權。為了防止其權力過大,朱棣將內閣成員的官職降低。朱高熾當皇帝后,由於內閣成員"三楊"在其皇位之爭中突出的表現,但不能違背其父親初衷,所以搞出了一套兼職體系,變相提高了"三楊"的職位,本來平衡的天平倒向了文官一端。


明宣宗朱瞻基設立內書堂,為何為明朝滅亡埋下伏筆

文官一家獨大的局面其實是朱元璋撤銷丞相的負面效果,原本有丞相在文臣與皇帝之間制衡,有什麼事情,丞相還可以出面,但丞相被朱元璋撤銷後,文臣與皇帝直接面對面,中間沒有調和之人,一旦爆發衝突,局面就顯得異常尷尬。朱瞻基與其父朱高熾共同開創了仁宣之治,將明朝的輝煌推向了鼎盛,即便是這樣優秀的皇帝,文臣們還時不時上書皇帝不作為,朱高熾還好說,畢竟當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就去世了,但是朱瞻基可要面對這樣的折磨很久,而且朱瞻基還有一個愛好就是鬥蟋蟀,這一愛好可算是被文臣們抓住把柄了,經常上書斥責皇帝這一愛好,弄的朱瞻基感覺玩的也不痛快。

除了文臣與皇帝接觸比較多以外,宦官也是經常接觸皇帝之群體。比起文官,宦官聽話很多,最起碼在皇帝心裡,宦官不是壞人,而且他們也善於討皇帝歡喜。在經常批評皇帝與聽從皇帝之人選擇的話,皇帝會不假思索的選擇宦官集團,也因此朱瞻基想到利用宦官去制衡文臣集團

明宣宗朱瞻基設立內書堂,為何為明朝滅亡埋下伏筆

朱瞻基與文臣之間較量的天平中拉入宦官,確保權力的天平能夠重新平衡。當然,在宦官加入皇帝陣營前,必須先解決宦官參政最後“一公里"問題,那就幫宦官們掃盲,然後朱瞻基將票擬權交給內閣,批紅權交給宦官,

這樣就形成了明朝最基本的工作流程,內閣將國家大事處理意見用票擬的形式交付皇帝,皇帝加上自己意見或者讓宦官代為批紅,不管怎樣,最終的決定權還是掌握在皇帝手中

既然最終權力掌握在皇帝之手,為何明朝宦官還能如此猖獗呢?到底叉子出在什麼地方?問題的叉子出在一個叫王振的宦官身上,與其他宦官不同,王振進宮前是朝廷學官(相當於現代地方學校校長),雖不大富大貴,但也衣食無憂,而且他還有老婆孩子。生活美好,但也有不稱心之處,對於王振來說,不稱心處自然是未能中舉,碌碌無為。如若朱瞻基不向宦官普及"義務教育",那麼王振就只能這樣了一終身。恰巧朱瞻基為宦官們"招聘"老師,王振一咬牙、一跺腳,淨身入宮做了內書堂的教師。在宮內,王振找到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名聲逐漸大到朱瞻基開始關注他,並派他侍奉太子朱祁鎮讀書。

明宣宗朱瞻基設立內書堂,為何為明朝滅亡埋下伏筆

如果按照這樣劇情走下去,明朝歷史也不會有太大動靜,但朱瞻基設立內書堂的錯誤決定終究是錯誤決定,歷史沒有當著朱瞻基的面讓他難堪,但朱瞻基死後,歷史就反手給了朱瞻基一個大嘴巴子,發生了幾乎斷送整個明朝的事件——土木堡之變。不論種種歷史如何記載,土木堡之變罪魁禍首是王振的事實不容置疑,此事件也讓設立內書堂的危害效果立竿見影

不只是朱祁鎮的教訓,明朝的後續皇帝也有很多殘酷的教訓,畢竟獲得批紅權的宦官權力已經不是文臣集團可以抗衡了。原本宦官就有最大的特務機構東廠,現在再加上批紅權的司禮監掌印太監,兩者身份重疊在一起的話,權傾四海、威震八方也不是吹噓。作為教宦官讀書的開創者,朱瞻基能夠嚴格控制宦官行為,但朱祁鎮以及後續皇帝,經常不理朝政,此時某些宦官就是亂做主張,下面的文官想要告發的話,奏摺是走不到皇帝之手就被宦官攔截,這樣宦官們的行為更加肆無忌憚。事實證明,明朝有"作為"的宦官都出自司禮監,司禮監太監的最起碼標準是必須識字,因此朱瞻基的內書堂其實培養出一些明朝臭名昭著的宦官,比如馮保、魏忠賢等。

一聽這些耳熟能詳的宦官姓名,我們就知道他們對於明朝危害的種種事件,由於明朝的皇帝大多數壽命不高,這樣造成了新皇帝繼位之時年齡偏小,小皇帝年幼沒什麼政治經驗,對阿諛奉承的宦官多采取全權託付和放任的態度,宦官權力增加,將朱瞻基調整平衡的天平拉向了宦官一側,宦官之禍也因此到來。

總體而言,朱瞻基設立內書堂是為了制衡文官的權力,但卻又培養起另一股勢力——宦官集團,宦官之禍也是從內書堂設立開始,將原本眼界並不開闊的宦官用知識"武裝"起來,有了文化的宦官眼界開闊,有理想、有抱負,懂權術、懂陰謀,禍國殃民、危害四方,在權力鬥爭的漩渦中,憑藉皇帝的寵信,為明朝的滅亡"加油助威"。說來也算是諷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處處地方宦官,嚴禁宦官參與朝政,但卻防不住子孫後代,最終好心的朱瞻基將宦官拉入陣營,為明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