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自古“帝王州”

秦中自古“帝王州”

洪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于、三秦王,改姓苻氏。

《資治通鑑 • 卷九十八 • 晉紀二十》

今天我們來講十六國時期最為重要的王朝,沒有之一:

前 秦 。

自永安元年(公元304年)西晉劉淵起兵以來,中原王朝和胡族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最終演變為五胡亂華的歷史。此後,天下分裂了接近三百年時間,一直到隋朝才重歸一統。

這期間,天下不是沒有閃現過統一的曙光。在隋滅陳之前的兩百年,就曾經有一個王朝已經無限接近於這個目標——這個王朝,就是前秦。

只可惜,淝水之戰的意外失敗,最終讓這場努力戛然而止,山河重新陷入分裂之中。

這背後的偶然與必然很值得深思,因此本篇我們就先從前秦這個王朝的崛起開始說起。

秦中自古“帝王州”

前秦由氐族人所創立,雖然直到後趙末年才開始嶄露頭角,但早在此之前六七十年,就已經活躍於歷史舞臺上。還在晉武帝司馬炎年間,氐帥齊萬年的反叛就著實令朝廷頭疼不已。

但前秦的王族苻氏,與之關係卻並不大。苻堅的祖父苻洪,世代居住於關中以西的略陽,算是一個小部落的頭領。

如果天下太平,那麼像他這樣的小酋長,也就只能是本本分分地伺候著朝廷,看著地方官的臉色行事。

但如今局勢動盪,對有些人來說,這意味著太平日子的終結;對另外一些人來講,卻是鹹魚翻身的機遇。苻洪很明顯想做後者,還在永嘉之亂前後,他就開始偷偷積攢實力,收買人心。

只是這些舉動都收效甚微,因為他來得實在太晚了。當時,匈奴人建立的國家(當時國號為“漢”,後改為“趙”,史稱“前趙”)實力已經很雄厚。隨著晉軍節節敗退,匈奴人逐漸佔據了關中。

這對於苻洪的影響,簡單來說就是換了一個地方拜碼頭。

但前趙的勢力也不長久。不久,羯族石勒的勢力便逐漸壯大,以至於侵逼前趙。最終,雙方撕破臉皮,正式開戰。

又一次面臨站隊,苻洪果斷的選擇了石勒一方。而這個寶,也算是押對了:之後石勒攻滅前趙,建立王朝,史稱後趙。一輪押寶定勝負,苻洪笑到了最後。

但問題是,隨著石勒稱帝,北方基本統一,像苻洪這樣的地方勢力又成了重點防範對象。苻洪一族,因此被後趙從關中整體遷出,至於枋頭——這個地方是黃河上的一處渡口,後來因慕容垂與桓溫在此一戰而聞名。

後趙如今將苻洪一族遷徙至此,存了一石二鳥之意:首先,可以讓他們離開世代居住的關中;其次,後趙首都位於黃河以北,苻氏在此,正好可以守衛。

但這只是後趙朝廷的美好願望。在皇帝石虎死後,後趙國內很快大亂,諸王相互廝殺。而這,讓苻洪又一次獲得了亂中取利的機會。

此時的苻洪已頗具政治眼光,他派使者到建康向東晉稱臣,獲得了東晉朝廷的封號。如此一來,苻洪在北方號召力大增,手下聚集了超過十萬人馬。

眼見天下大亂至此,苻洪自然也是不甘寂寞的,永和六年(公元350年),在勢力壯大以後,他終於扔掉晉朝給的封號,自立為王。

三秦王 。

三秦故地,關中河川,從這個王號不難看出,苻洪依然還懷念著他的關中一畝三分地。

只是天不遂人願,苻洪最終沒能活著看到那一天:後趙雖然已經大亂,但依然有一些忠心耿耿的將領,竟然在酒宴中將苻洪毒殺。

臨終前,苻洪跟世子苻健說,我本來就是想回到關中的,之所以沒急著行動,是想趁中原大亂分一杯羹。如今我被小人所害,無力於此,但中原不是你們兄弟所能圖謀的。關中形勝,我死以後,你們要馬上率眾回關中。

苻洪隨即身亡。在他死後,其子苻健繼位。

苻健遵循苻洪遺命,西入關中。

秦中自古“帝王州”

我們從開始,就落下了一個很重要很重要的內容一直沒有解釋。

這個問題能有多重要呢?中華民族第一個千年之中幾乎所有重大朝代的興衰,都與它息息相關。

這個話題,就是:

關中的地利。

近些年來,各地復古成風。大家在介紹本地山川時,都喜歡標榜自己這裡“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並從史書的角落裡翻檢出“得XX者得天下”的說法,作為論據。

但事實上,絕大部分的地方都擔不起這麼重的title。

除了我們今天要說的“這裡”。

這個地方,在中華民族的第一個千年當中,計有秦、西漢、前秦、北周、唐等朝代,都是以它為基礎,進而問鼎中原的。

這裡,就是“關中”。

因此今天我們不妨來聊一下,為什麼關中的地形之利,會有這麼大作用。

秦中自古“帝王州”

首先,我們要來確定一件事:一場戰爭中,最底層的考慮是什麼?是勝利嗎?

並不是。

答案是,不要敗

很多熱血青年可能會覺得這個答案實在不盡如人意,打仗就要打贏啊,不敗算什麼追求?!

但你若是換一個場景,這就好理解了:你跟別人去茬架,當然是想打贏的。但如果打不贏也就算了,最起碼別被人給打死了。

你牛逼哄哄的一個人拿著一把砍刀就去了,然後發現對方有十幾個人,每人都抬著一門火箭炮要凸凸你。這個時候,不管你再怎麼血氣方剛,或者義憤填膺,扭頭跑就對了。

沒有人會笑你慫,你自己也會覺得自己這叫機智謹慎,好漢不吃眼前虧。畢竟安全第一,留著青山在就不怕沒柴燒。只要能把命保住,回頭就還有捲土重來的機會。

一樣的道理,兩國開戰,能不能獲勝也尚在其次。

最根本的考慮,一定是千萬不能大敗,尤其是那種顛覆性的大敗。

為什麼諸葛亮當年北伐的時候那麼小心謹慎,也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諸葛亮手中的幾萬軍隊,已經是蜀國的全部實力。萬一遭遇大敗,全軍覆沒,後果將不堪設想。

而在認同了這個邏輯之後,我們也就可以來談關中得天獨厚的優勢了。

先上地圖,請一定放大查看:

秦中自古“帝王州”

關中平原以長安為中心,南倚秦嶺,渭河從中穿流而過,四周群山環繞,有天然的地形作為屏障,易守難攻。

向東,只有崤函古道通往中原,而古道東端的關隘,就是天下聞名的函谷關(東漢以後,於古道西端設置潼關,函谷關逐漸廢棄)。

也就是說,以關中的勢力向東爭霸天下,就基本上不用擔心後方的問題,只需要派兵守好函谷關(或潼關)即可。如此,便能最大限度地將可以調集的資源和兵力送往前線。

而即便是前線大敗,敗軍退回,那麼閉函谷關自守,也足以依靠地利抵抗,稍作喘息,以圖再聚實力。

贏了,我通吃;敗了,我還有再來一次的機會,這就是所謂的“關中形勝”。

關中的地形,不在於能讓一個勢力在戰爭中佔盡先機,百戰百勝。

但是,它卻能夠以最大的可能,防備顛覆性的失敗。

相反,如果沒有有利的地形做保障,那麼任何軍事集團在做調動部署的時候,都必須先考慮防禦問題——尤其是在群雄混戰的年代,很有可能大軍在前線作戰時,後方已被別人攻佔,滿盤皆輸。

而若有了這層顧慮,即便自身所能調集的資源很多,但真正能投入戰場的,也就相對有限。

這種時候,再對比關中,就不難看出它這種有保障的形勢戰略意義有多麼巨大了。它不僅意味著可以最大限度的調動資源,還意味著失敗了還能反覆重來。

一方是通過地利,積攢起重大優勢;另一方卻處處佈防,而且提防的還是大敗,對比之下,高下立判。

“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在這一點上,關中地勢完美地幫助割據勢力解決了“不可勝”的前提。

回顧歷史,

這樣的例子從不鮮見。

戰國時,秦人曾幾次被關東六國聯軍擊敗,但卻依靠著函谷關天險,將敵軍阻止在了函谷關前。

前秦滅亡一百多年後,北周與北齊爭霸中原,上演的也是類似故事。最初,關東的北齊實力佔優,北周曾先後幾次大敗。但最終,卻是西方的北周攻滅東方的北齊,統一了北方。

前秦的經歷也與此相類。

趁著後趙衰敗,前秦和前燕分別在東西方崛起,一樣是東方的前燕被滅,西方的前秦統一北方。

這其中,關中的地利之便,功不可沒。

秦中自古“帝王州”

行文至此,不妨再將其他的“兵家必爭之地”拿出來做一個對比。

先上地圖,請一定放大查看:

秦中自古“帝王州”

若要論地勢的險要,山西與四川盆地都類似於關中的易守難攻。但再一深究,兩者又都有硬傷:

山西號稱表裡山河,以山河為固,

但不利之處在於腹地太小,僅有汾河沿線狹長的平原地帶,很難支持大規模的實力累積。

四川盆地的問題,則是走到了另一個反面上去:成都平原足以提供足夠的人力物力,但蜀道實在太險,不止對於敵人,也對於己方。諸葛亮當初便飽受其害,北伐時運糧之難可見一斑。

而且,四川盆地還有一個更大的硬傷:位置。歷史上,四川盆地長期遠離中華文明的核心區域,想以此為根基爭霸天下,實在是有些鞭長莫及。

如此對比下來,只有關中平原完美地避開了這些缺陷:鄭國渠修築以後,關中沃野千里;其本身,又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區域。

一旦佔據並耕耘於此,只要不出大錯,基本上都能進兵中原,鼎定天下。

秦中自古“帝王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