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帝王“雅好”,民生困苦:哪些貢品比楊貴妃的荔枝更加令人唏噓



帝王“雅好”,民生困苦:哪些貢品比楊貴妃的荔枝更加令人唏噓

本文節選自《詩說中國 家國卷:家國情懷》


中唐的奢靡風氣在上層社會流行,與之形成對比的卻是民生的凋敝,這種差距時常令白居易感到痛惜,他的《秦中吟·買花》寫了另一種長安城中的奢侈風尚:“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牡丹國色天香,花開時節動京城,富人們追捧牡丹名種,為之一擲千金,但真正買單的卻是向他們交租納稅的農民。

帝王“雅好”,民生困苦:哪些貢品比楊貴妃的荔枝更加令人唏噓


樸實的農民大概不能理解這種雅興:“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諭。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一叢深色的牡丹花,竟然價值十戶中等人家的賦稅。“牡丹傾國”一語,既令人心迷神醉,也令人為之心驚,就像宋朱淑真的《牡丹》詩說的:“嬌嬈萬態逞殊芳,花品名中佔得王。莫把傾城比顏色,從來家國為伊亡。”

帝王“雅好”,民生困苦:哪些貢品比楊貴妃的荔枝更加令人唏噓

這樣的“雅好”,不知凝結了多少戶人家的血汗。這樣的奢侈品在唐朝還有另一個著名的案例:荔枝。它生於嶺南,滋味甘甜多汁,但極不容易保存,北方人要吃到新鮮荔枝是頗費周章的。

帝王“雅好”,民生困苦:哪些貢品比楊貴妃的荔枝更加令人唏噓

為了讓楊貴妃吃上新鮮荔枝,運送的使者一路策馬疾馳,好讓送上貴妃案頭的荔枝仍是“風枝露葉如新採”(蘇軾《荔枝嘆》)。杜牧對此寫過著名的《過華清宮》: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句詩流傳甚廣,以至於“妃子笑”成了一種上品荔枝的芳名,原本的諷刺色彩則日益淡薄。蘇軾流放嶺南,品嚐到這種鮮美的佳果,先是讚不絕口,繼而也想到了前朝故事,他寫下了一首《荔枝嘆》,詩中說道:

我願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痏。

雨順風調百穀登,民不飢寒為上瑞。

為了天下蒼生的福祉,蘇軾這個美食家也不惜割捨口腹之享,希望上天不要出產這樣的奇珍。荔枝固然鮮甜可喜,但和天下百姓的生計比起來,又何足道哉?

帝王“雅好”,民生困苦:哪些貢品比楊貴妃的荔枝更加令人唏噓

蘇軾的感嘆,不僅僅是一種懷古幽思,喜歡荔枝的楊貴妃已經在馬嵬坡自縊,唐朝的歷史也早已翻篇,他嘆息著類似的故事還是在宋朝重演著,只是把朝貢的荔枝換成了別的新鮮花樣:


“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寵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吾君所乏豈此物,致養口體何陋耶?洛陽相君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


所謂“武夷溪邊粟粒芽”,就是上品的武夷茶,宋朝君臣嗜茶如命,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裡對當時茶藝之精、品茶風氣之盛頗為自豪:“採擇之精,製造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武夷茶是北苑貢茶的一部分,蘇軾之弟蘇轍說:“北苑茶冠天下,歲貢龍鳳團。”(《鳳咮石硯銘》)

帝王“雅好”,民生困苦:哪些貢品比楊貴妃的荔枝更加令人唏噓

福建的官員為了討皇帝歡心,爭相鬥品武夷山的名茶,范仲淹寫過《和章岷從事鬥茶歌》:“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鬥出來最上品的茶葉自然要作為貢品,快馬加鞭地送到汴京的皇城中去。


而所謂“前丁後蔡”,前者指的是曾在福建做官的丁謂,他在任上專意製作龍鳳團茶進貢天子,以“早、快、新”的特點博得了賞識,正是“建安三千里,京師三月嘗新茶”(歐陽修《嘗新茶呈聖俞》);


後者則是以書法聞名後世的蔡襄,他曾出意造“密雲小團”作為貢物,一個半兩的茶餅價值黃金二兩,他自己作詩形容過這種名茶之妙:“屑玉寸陰間,摶金新範裡。規呈月正圓,勢動龍初起。焙出香色全,爭誇火候是。”(《北苑十詠·造茶》)

帝王“雅好”,民生困苦:哪些貢品比楊貴妃的荔枝更加令人唏噓


丁、蔡諸人藉助在福建為官的便利,以貢茶位顯。出自被譽為“洛陽相君忠孝家”的錢惟演,見丁謂位高權重,意欲與他結為姻親,洛陽無名茶,卻有名動天下的牡丹,錢惟演就設立驛站,向宮廷進貢牡丹中的珍品“姚黃花”,開了貢花的先例。這些爭寵獻媚的官員,把迎合皇帝的口體之慾作為晉升的“終南捷徑”,如何還會顧及百姓的死活?

到了現代社會,這些宣城毯、武夷茶、姚黃花也仍然是貴重之物,但畢竟不再是皇室專用的“貢品”,小富之家也消費得起了。不過,某些古代的享樂方式則純粹是時代的產物,已經隨著歷史的推移而銷聲匿跡,現代人非但無福消受,只怕想一想也會搖頭咋舌——在古代的湖南道州,有一種奇特的“貢品”,既非金銀珠寶,也非草木禽魚,而是活生生的人:“道州民,多侏儒,長者不過三尺餘。市作矮奴年進送,號為道州任土貢。任土貢,寧若斯?不聞使人生別離,老翁哭孫母哭兒。”(白居易《道州民》)


帝王“雅好”,民生困苦:哪些貢品比楊貴妃的荔枝更加令人唏噓


這種用“侏儒”當貢品的惡劣傳統,據說起源於隋煬帝的時候。當年道州附近出了一個叫王義的小矮人,擅長插科打諢,隋煬帝見他伶俐逗趣,十分喜歡,就整天帶他在身邊取樂。道州的一些地方官為了迎合“上意”,竟然說當地出產這樣的“矮奴”,把道州人民當成禮物進貢給皇帝,還美其名曰:

這就是《尚書·禹貢》說的“任土作貢”。可憐那些被賣進宮裡的“矮奴”都還是小孩子,他們與父母生離死別,哭聲震天。道州地方官為了博取皇帝歡心,竟然做出這樣喪盡天良的事情,白居易感到非常憤慨。

帝王“雅好”,民生困苦:哪些貢品比楊貴妃的荔枝更加令人唏噓


這種殘忍的“進貢”年年都在進行,從隋朝一直沿襲到中唐,直到一位叫陽城的官員來道州當刺史,才徹底廢除了這種制度:


“一自陽城來守郡,不進矮奴頻詔問。城雲臣按六典書,任土貢有不貢無。道州水土所生者,只有矮民無矮奴。吾君感悟璽書下,歲貢矮奴宜悉罷。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父兄子弟始相保,從此得作良人身。道州民,民到於今受其賜,欲說使君先下淚。仍恐兒孫忘使君,生男多以陽為字。”(白居易《道州民》)


帝王“雅好”,民生困苦:哪些貢品比楊貴妃的荔枝更加令人唏噓

陽城到了道州,不再給朝廷進貢“矮奴”,宮裡頻頻發來詔書,責問他為何不再進貢。陽城據理力爭說:“根據《唐六典》,進貢要根據當地土地肥瘠,量力而行。道州水土所生的人民雖然身材小,但都是大唐子民,不是什麼‘矮奴’。拿‘任土作貢’作為進貢‘矮奴’的理由,顯然是不合適的。”

皇帝看了陽城的奏疏,也認為他說得有理,就下令廢除了“歲貢矮奴”的惡法。道州的百姓聞聽,無不歡天喜地,奔走相告:從今以後,一家老小終於可以保全,從此不再做奴隸了。他們感激陽城的仗義執言,每次說起他,還沒開口就先掉下感動的眼淚,他們唯恐後代忘記了這位為民請命的好官,以後生了男孩,都常用他的姓“陽”來起名。

帝王“雅好”,民生困苦:哪些貢品比楊貴妃的荔枝更加令人唏噓

古詩中記錄的這種種奇風陋俗,使今人讀來也為之唏噓,感於古代吏治之黑暗、民生之艱難,同時也有感於這些不顧自身安危、時刻為百姓憂心的正直之士。這種為民請命的信念,使得“士大夫”有別於“官僚”,也使得底層民眾的世界裡多了幾分光明和希望,令他們即使處在漫長的暗夜,也可以相互扶持著前行。

帝王“雅好”,民生困苦:哪些貢品比楊貴妃的荔枝更加令人唏噓

帝王“雅好”,民生困苦:哪些貢品比楊貴妃的荔枝更加令人唏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