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忠孝不能兩全”,這種無奈古人經常遇到,他就是其中之一

不是溫忠武,誰堪第一流。

飛書先赴難,灑淚獨登舟。

赤幘驚幽渚,黃旗指石頭。

孤亭臨玉鏡,淅淅荻蘆秋。

——王士禎《然犀亭》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這種無奈古人經常遇到,他就是其中之一

溫嶠出生於288年,他是河東太守溫譫的兒子。出身官宦家庭的溫嶠,是一個文武兼備的人才,特別是在帶兵打仗這方面,他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成為了當時有名的軍事家。溫嶠年僅四十二歲就過世了,著實令人遺憾。在他過世後,百姓們很是痛心,紛紛表達對溫嶠的哀思之情。

溫嶠在東晉時期戰功卓著,他為這個王朝平定了兩次叛亂,使國家轉危為安。王敦起兵作亂時,溫嶠領兵平叛,這期間,他派人打入敵軍內部,獲取了很多情報。接著,他假意投降,麻痺對手。等到王敦病逝後,敵軍已經四分五裂,溫嶠乘勢攻殺,終平定叛亂。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這種無奈古人經常遇到,他就是其中之一

蘇峻起兵作亂時,也是溫嶠奉命討賊。他積極部署軍隊的作戰方略,抓住敵人的弱點進行痛擊,因此,擊潰了敵軍,獲得大勝。後來,溫嶠以年事已高為由,返回故里。

就在那裡,發生了有名的“燃犀溫嶠”事件。

當時天已黑,而溫嶠正要渡河,他只能點燃犀角,照亮前方的道路。在他走到橋中間時,利用點燃的亮光向河中看去,發現河中有很多生物在遊走,其中,有的美麗,有的醜陋,只是這些生物都是未曾見過的,所以,它們必然非凡間之物。溫嶠也沒有停留很久,匆匆過河了。

晚上睡覺的時候,他夢到那些生物了,它們竟然對溫嶠說:“你過河就過河,幹嘛要打擾我們的生活?幹嘛還停下來看我們?”溫嶠被這奇怪的夢給嚇醒了。

蹊蹺的是,溫嶠沒過多久就死了。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這種無奈古人經常遇到,他就是其中之一

溫嶠為官期間名聲很好,給後世留下了美名。他一生服侍了三代君王,這些君王對溫嶠都十分器重,只因為溫嶠為大晉王朝做出了巨大貢獻。下面我們還要提一個關於溫嶠的流傳已久的故事——溫嶠絕裾。“溫嶠絕裾”是說溫嶠為做某事而下定了義無反顧的決心,這個典故出自《世說新語》。

西晉末年天下大亂,此時的溫嶠還只是劉琨的幕僚。劉琨看中司馬睿,認為他必然能夠成就霸業,於是,想派自己的幕僚去勸說司馬睿登上帝位,建立新的王朝。劉琨覺得溫嶠是最佳人選,溫嶠的學識和口才都不錯又是劉琨看中的人。但當時兵荒馬亂,劉琨又無法派人去護送溫嶠,只能讓他孤身前去。

這是十分危險的行為,溫嶠孤身上路,很容易遇到襲擊,身首異處。可是,劉琨也沒有辦法,這個事情必須有人去完成。無奈之下,溫嶠只能聽命。臨行之前,溫嶠拜別母親。他的母親崔氏並不同意兒子的做法,她也十分擔心兒子的安危。況且,他的母親年事已高,正需要溫嶠在家服侍。

溫嶠沒有顧慮這些,毅然上路了。後來,溫嶠得知,崔氏在他出門後就病逝了,溫嶠終沒能很好得為母盡孝。這就是“溫嶠絕裾”的故事,作為兒子,溫嶠是不盡職的,他沒能服侍好母親;但作為臣子,溫嶠是盡心盡力的,他捨棄生死,只為百姓能夠過上好日子。

我們常說,“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溫嶠就是遇到這種無奈了吧!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這種無奈古人經常遇到,他就是其中之一

話說,溫嶠妻子去世,他的堂姑劉氏,因戰亂和家人失散,只有一個女兒,美麗聰慧。堂姑囑咐溫嶠給女兒尋門親事,溫嶠私下早有自己娶她的意思,於是,就回答道:“好女婿實在難找,像我這樣的如何?”堂姑說:“戰亂中得以生存,就足以告慰我的後半生了,哪裡敢奢望你這樣的人呢?”事後沒幾天,溫嶠告訴堂姑:“已經找到人家了,門第還算可以,女婿的名聲職位都不比我差。”

隨即,溫嶠送了一個玉鏡臺作為聘禮。

結婚行禮後,新娘撥開團扇,當場笑道:“早就懷疑是你,果然不出我所料!”

溫嶠過世後,被葬在南京北郊的郭家山上。他的墓位氣勢磅礴,卻隱蔽得很好,直到現代才被當地人發現。在挖掘這座古墓的過程中,相繼出土了琥珀、瓷器、銅、鐵、陶器等珍貴文物,為我們研究兩晉時期提供了很多依據。兩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比較混亂的時期,能夠保留下來的文物很有限,像溫嶠這樣完整的墓穴是很少的。這些文物反映了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狀況,也讓我們有機會窺探曾經的輝煌。

整座墓採用了單室穹窿頂磚結構,內部磚室長7.49米,還設有一道木門。墓室前面有一塊長方形的墓碑,上面雕刻著溫嶠的墓誌。墓誌詳細描述了溫嶠的一生,還列舉了三代君王對溫嶠的褒獎情況,讓後人知道這是一位多麼偉大的將領。墓誌採用的是小篆字體,書寫流暢,為後人留下了很有價值的史料。如今的溫嶠墓已成為了一個景點,讓我們有機會瞻仰這位民族英雄。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這種無奈古人經常遇到,他就是其中之一

那麼,溫嶠墓為什麼能夠保存得這麼好呢?

這完全是因為溫嶠的卓越貢獻,他為百姓考慮,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好事,百姓自然不會忘記他,經常去墓前祭拜,還囑咐後人要保護好英雄的墓穴。

所以,在後世人的眼裡,溫嶠的地位還是很高的。

【《晉書·卷六十七·列傳第三十七》、《然犀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