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四個特殊的職位,必須由皇帝欽點,且每一個都不是正式官職

清朝的官位中,有“職位”和“差位”兩種形式,“職位”就是實際擔任的官職,如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兩江總督等,而“差位”是暫時性由朝廷或是皇帝委派的,事完後交差。然而有些“差”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以為它就是官職。其實不然,我們來仔細瞭解哈

一是軍機大臣。軍機處自雍正七年創立後,為一個臨時機構,它不是正式衙門,於是軍機大臣也就成了一個沒有品級的職位。依照清朝慣例,擔任軍機大臣者往往是從在京二品以上官員中揀選。在公文和奏書中,是沒有軍機大臣這一署文的,就如乾隆時期的軍機大臣,他的官銜就是保和殿大學士戶部尚書,但是沒有軍機大臣這一頭銜。

清朝有四個特殊的職位,必須由皇帝欽點,且每一個都不是正式官職

二是欽差大臣。“欽差大臣”顧名思義,就是皇帝欽點專門辦理某一項事務的臨時性工作,就如現在的特派監督組長。這種職務,只有在一些緊急情況而又較為重大的事情上才會委派欽差大臣。像各地方出現情節嚴重的刑案,就會派出大學士或尚書主持審理,又或是災難之年,需要賑濟災民也往往派出欽差大臣前去處理。

一般來說能夠擔任欽差的人,那可是皇帝認為具有辦事才能且具備一定威望的人,可以是大學士、六部尚書,也可以是各省的督撫。在道光時期,林則徐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身負禁菸重任。欽差大臣可以理解為代天子巡狩,代表的是皇帝的意願,有著極大的權力。

清朝有四個特殊的職位,必須由皇帝欽點,且每一個都不是正式官職

林則徐

三是御前大臣御前大臣和領侍衛內大臣屬於清宮侍衛的最高長官,然而此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領侍衛內大臣是武職正一品官,由皇親從上三旗中委派6人,每旗各2人分別擔任。他們的職責是負責統率宮中侍衛,以及招募、培訓等事務。

需要指出的是,領侍衛內大臣雖然級別很高,而且一般又是宗室貴族擔任,但他們所負責的僅僅是紫禁城的外朝事務,而無權過問內朝即乾清門以內的事務,屬於和皇帝較近卻又不是算不上是心腹的地位。
御前大臣是統領內廷侍衛的最高長官,通常也是由宗室人員擔任,但御前大臣屬於“差”而不是正式的官職,沒有品級。他們的主要統帥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不分晝夜侍奉在皇帝身邊,是皇帝絕對信任之人。

清朝有四個特殊的職位,必須由皇帝欽點,且每一個都不是正式官職

御前大臣

儘管御前侍衛沒有品級,可地位卻要高於領侍衛內大臣,甚至是軍機大臣。按例,軍機大臣和御前大臣往往不可兼任,目的是為了防止內外勾結,擅權亂政。但特例也不是沒有,如和珅就曾擔任過御前大臣兼軍機大臣,這與乾隆對他的信任不無關係。

四是各省的學政學政掌管一省的學務,三年一任,也是由皇帝親點。學政和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同列外省大員之列,有單獨的學政衙門。而且規定,凡是有關教育、學務、考試方面的事務,總督、巡撫不得過問,唯學政是從。

清朝有四個特殊的職位,必須由皇帝欽點,且每一個都不是正式官職

學政院

學政是每次鄉試之後由軍機處開列名單,然後由皇帝欽點人選的。學政到任後,要在該省的府、州、縣巡迴主持考試,確定和統計生員數量,並在下一次鄉試前做好相關的考試工作,鄉試結束後離任。
學政雖然名義上不如總督、巡撫那麼顯赫,但對於人選的要求卻很高。因為事關教育和科舉考試,所以不是進士出身者就沒有資格入選。實際上,到了清中期以後,對各省學政的要求更高,基本上非翰林出身者不予。出任學政的往往都是翰林官,他們大多品級不高,有的僅是七品。

由此可見,這四種職務相當於一種兼職,只是沒有官位職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