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容易與癲癇混淆的疾病你知道怎麼區分嗎?

癲癇是大腦神經元突發性異常放電,導致短暫的大腦功能障礙的一種慢性疾病。臨床中,一些疾病的發作症狀表面看非常像癲癇,但實際上卻不是。且由於公眾對癲癇知識的缺乏,也會將一些非癲癇性發作當作癲癇,以下有6種疾病,容易與癲癇混淆,我們來看看。

容易與癲癇混淆的疾病

一、發作性運動障礙

多於青少年期發病,在突然驚嚇或者過度運動時誘發,多出現手足一側肢體肌張力障礙,舞蹈樣不自主運動,意識正常,持續1-2分鐘緩解,既往認為是運動誘發性癲癇,現在認為不屬於癲癇的範疇。

二、暈厥

暈厥是最常見容易與癲癇相混淆的疾病,有很多病人因為多次暈厥發作而被誤診為癲癇進行藥物治療。

暈厥是因各種原因導致一次性腦供血不足而引起的意識障礙,大多是自主神經功能調節失常導致血管舒縮障礙。暈厥大多持續數分鐘,發作前後通常伴有面色蒼白、出冷汗、噁心、頭重腳輕和乏力等症狀,一般沒有抽搐及肌肉強直等症狀。

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是頸動脈或椎-基底動脈系統發生短暫性血液供應不足,引起局灶性腦缺血所導致的突發性、短暫性、可逆性神經功能障礙,發作一般持續數分鐘,通常在30分鐘內完全恢復,多發於34-65歲,而65歲以上者佔1/4。

多在體位改變、活動過度、頸部突然轉動或屈伸等情況下突然發病,一般表現為神經功能的缺失症狀(運動和感覺功能缺失) ,症狀開始就達到高峰, 然後逐漸緩解。

四、癔症

癔症,又稱歇斯底里,是hysteria的譯音。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其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故有人稱其為“疾病模仿家”,臨床表現的特徵在於誇大性、缺乏真實感和過分表演化。

癲癇與癔症的區分是,癲癇發作的時候突然出現不說話和定在那裡不動,兩個眼睛死死的定在那裡,有時候會眼睛向上翻白眼,沒有提前的明顯的症狀表現,整個人都定在那裡,同時還會反覆得發作。

癔症的病人犯病的那時候的症狀一般是,慢慢的倒在地上或者是躺在床上,怎麼叫他都不理人,同時全身繃得直直的,手和腳會抽筋一樣的發抖,或者是身體弓在那裡,有時候呼吸會一下快一下慢,大部分的病人發作的時間要幾十分鐘才會回覆正常。

五、偏頭痛

偏頭痛是臨床最常見的原發性頭痛,表現為發作性、搏動樣頭痛,程度較重,多為偏側,可伴有噁心、嘔吐等症狀,光、聲音刺激或日常活動均可加重頭痛,而安靜環境、休息可緩解頭痛,多起病於兒童和青春期,中青年期達發病高峰,女性多見,人群中患病率為5-10%,常有遺傳背景。

六、睡眠障礙

包括髮作性夜驚、夢遊、夢魘、快速眼動期行為障礙等,多發生在睡眠期,發作時意識多不清醒,發作內容包含運動、行為等。

由於很多的癲癇發作類型也容易在睡眠中發病,表現一定的運動、意識障礙等,如睡眠中發生的強直-陣攣發作、某些額葉起源的發作,因此,睡眠障礙易被誤診為癲癇。

病例

患者王大偉,男,三十六歲,癲癇二十八年。剛開始王大偉診斷的不是癲癇,而是偏頭痛。為什麼要這麼說呢?據瞭解,王大偉二十七年前,被臨汾的某家醫院診斷為偏頭痛,後在其醫院治療,效果一般,每次發病還是出現嘔吐等情況,在家裡人無奈之下只好找尋其他醫院,經家人的鄰居介紹,找到了我,經過針對性的檢查,診斷為疑難性癲癇,後經過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精神科、中醫科、神經電生理科、心理科、影像科、藥理科、病理科、檢驗科、免疫科、內分泌科、康復科等多學科聯合治療,現在的王大偉可以下廚給家裡人做一頓飯,心情也變好了。

溫馨提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