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爲什麼重農輕商?


受一些習慣性觀點的影響,我們通常會認為中國古代一直是重農抑商的,實際上情況則是重農抑商只是在漢朝以後才有的情況,而且並不是所有朝代都是在厲行抑商。

先秦時期,商人的地位和影響力實際上還是蠻大的,當時各諸侯國常年處於戰爭狀態中,商人因為擁有豐厚的財力,因而能夠在各諸侯國之間發揮調和鼎鼐的作用。先秦時期的著名商人包括呂不韋、范蠡等,他們不僅在商業上有巨大的成就,在政治上他們也擁有不一般的實力,呂不韋甚至一度成為秦國的實際決策者。先秦時期的商人不管在服飾上,還是在飲食上都沒有任何的限制。實際上,即便是在秦朝,也沒有厲行抑商。

漢朝,特別是在漢武帝時期,因為國家要進行戰備,戰備必須有糧食的支持,而商人是不能生產糧食的,所以從漢武帝開始就開始實行抑商的政策,而這個抑商的政策是非常全面的,從日常生活到制度安排,商人都處於一個比較劣勢的狀態。漢武帝實行抑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吸取先秦時期商人政治權力太大的教訓。

從漢朝之後,重農幾乎是歷朝都會實行的政策,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均田制、租庸調製的出現。不過是不是每個朝代都在實行抑商,那是需要商榷的,比如在宋朝,比如在晚明,商人的地位都還是比較高的。

因此,中國古代一直是重農抑商的說法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青年史學家


古代農耕文明發達,農業科學技術發達,重農抑商有利於鞏固封建統治。1、說白了,就是你們都給我老老實實待在你們出生的地方;

2、農業發展禁錮著人們活動,除非出現大災大難,不然勞動人民不會流動,出現人口流動就造成不穩定因素了。

3、商業發展就會使社會財富增長,財富增長不利於統治階級控制,不利於中央集權。舉個例子:歐洲資產階級的發展,導致貴族階級的衰落。4、商人的思維活躍,不利於思想統一啊!比如:最早接觸西方科學的中國人就是港口通商的商人。

5、商人追逐利益的行為為儒家唾棄,統治階級大部分需要儒家思想統治人民,故自古商人地位低。


藥藥切克鬧


作為文科生,我先糾正一下問題,更準確的說應該是“重農抑商”,而不要用“輕商”,謝謝。



關於重農抑商,這是有很多原因的。經濟上,重農抑商與封建制度相始終絕不是偶然的,實行什麼樣的經濟政策,歸根到底是由其經濟基礎和統治階級利益所決定的。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於人們來說擁有土地可以有財富,且地租收入較穩定,是發家致富的最好手段;同時對封建國家而言,農業的發展可使人民安居樂業,人丁興旺,使國庫糧倉充盈,既可內無糧荒、動亂之虞,也可外無侵擾之慮。因此歷代都把發展農業當作“立國之本”,而把商業,手工業當成“末業”來加以抑制。

與此同時,私人工商業主一方面通過商品交換與高利貸盤剝農民,另一方面商業活動豐厚的利益回報又吸引著相當一部分農民“捨本趨末”。“重農抑商“的出現,除了其經濟原因或物質方面的原因外,還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即“重義輕利”觀念的影響。


看娛說


在中國古代,農業的地位甚至高過於現代的工業,因為只要有了食物,人民就不會造反。所以,國家特別重視農業無可厚非。假如讓商人囤積糧食,哄抬物價,欺行霸市,搞什麼飢餓營銷,那就不可能天下安了。所以,重農抑商也是有戰略上“權衡利弊”的大考慮 。

有一個非常極端的說法,商人和騙子之間只有一個區別,騙子把你的錢掏走放到了他的口袋,什麼都沒有得給你。而商人也是把你的錢掏走放到他的口袋,給你貌似等值的物品。所以,這個貌似是可大可小,貌似差別太大,就讓人的財富迅速流失。

但是,我國古代的治國理念確實有短板,很多事情都是一禁了之,最最愚蠢的是那個時候的“寸板不許下海”,一個念頭讓我國航海事業落後幾百年。

其實商人會繁榮生產的,因為物品的流通會互通有無,讓生產者樂意多生產。商人也會刺激創新的,因為只有創新才有更高的利潤,有更高的利潤創新者才更加有動力。

當然,基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還是不要讓商人囤積居奇,哄抬物價,欺行霸市,飢餓營銷。民生的問題,是一個最大的問題。


老龔說勢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

1、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於人們來說擁有土地可以榨取鉅額財富,且地租收入較穩定,是發家致富的最好手段;

2、對封建國家而言,農業的發展可使人民安居樂業,保證國家稅收。因此歷代統治者都把發展農業當作“立國之本”,而把商業(有時也包括手工業)當成“末業”來加以抑制。

3、從統治階級角度來看,是維護統治的需要。私人工商業主一方面通過商品交換與高利貸盤剝農民,另一方面商業活動豐厚的利益回報又吸引著相當一部分農民“捨本趨末”,從而大大削弱了王朝的統治基礎。

4、中國古代文化傳統,“重義輕利”觀念的影響。


好片兩部半


中國古代長期處於農耕時期,歷朝歷代,大多以農為本,重農輕商。中國古代之皇帝,如果要維持其正統地位,主持祭天和重視農業是維持其神聖不可侵犯形象的重要保證。


回顧中國歷史,大多數時期處於分裂狀態,“合久必分”​。而這些國家要區分大國還是小國最主要的一個區分因素就是人口,從事於農業的人民一般不會輕易離開去別的國家。尤其是在戰亂紛爭的年代,一方面大量的務農人口有著精壯的體質,參軍後會成為勇猛的將士,另一方面,農業發達可以為戰爭提供足夠的糧草,戰爭勝利有了物質保障。反觀如果一個國家從事商業的人太多,一旦戰亂髮生,商人就會席捲個人財務逃到其他安定的國家,會造成很大的人口流失。

另外有一句話叫做“無商不奸”,商人一般有過人的才識和智商,不利於統治者管理,而樸實的農民更容易聽從統治者指揮。

因此歷代統治者為了國家能持久的存活,往往都推崇“重農抑商”的政策。



Summer2H


中國史就是世界史。重農抑商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貨幣戰,經濟戰,文化戰在中國歷史上早已玩透了,毫無新意。古代說的商主要指投機,也就是說打擊投機行為,打擊壟斷。在沒有制度建設和法律條文的情況下針對商人,這就是重農抑商的來歷。按照現代世界文明的發展方向看,打擊投機也是歷史的必然。誰打擊誰強盛,誰放縱誰滅亡。


slience36896972


民以食為天,吃飯是天下的第一件大事,無糧不穩何以坐天下?因此歷朝歷代皇帝毫無例外始終如一會把農業生產放在其政權穩定的首位。而把經商視為不務正務,經商的人多了,會對農業造成衝擊與麻煩。歷代王朝為了維護其封建統治地位,重農抑商顯然是其不二的選擇。


留研


重農抑商政策由秦國商鞅提出,歷時兩千多年長盛不衰,具體原因如下:

1,中國不像希臘,地幅遼闊而非島嶼眾多,因此,農業取代商業成為封建王朝的經濟基礎.

2,從事農業生產人員與從事商業活動人員相對穩定,不易遷徙,可以穩定國家的稅收與勞役.

3,農業屬於實業生產,商業屬於牟取中間差價,封建時代前期人們認為實業生產是對國家最有利,對自己最光榮的.

4,人口穩定易於徵兵,這對封建王朝來說十分重要.


精彩影視時時侃


中國古代長期以農業為主導,經濟結構十分單一,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與長期奉行的“重農輕商”政策有關。

商業與農業相比,極具擴張性。假如政府不有意識地平衡商業與農業之間的關係,任憑兩者在平等的檯面上自由發展,商業最終會奴役農業。

農耕社會缺乏持續增長的財富供商人無休止地攫取,他們無極限的商業擴張,不能像在工業社會一樣,能給廣大民眾普遍帶來利益;相反,他們會通過投機取巧、囤積居奇等手段與農民爭利,最終擾亂社會的政治、經濟秩序。

為了抑制商人強勁地擴張慾望,使帝國社會內部農、商、工各行各業的比例協調,秦始皇統一國家後,就有意識地貶抑商人。於是在封建社會,就一直沿用這一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