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为啥要口含七粒米?

生活搜吧


诸葛亮死后口中含七粒米的说法源自《三国演义》。这本书的第一百十四回写了诸葛亮借寿无果,死于五丈原,但为了蜀军能全力而退,嘱咐杨义:“我死后不得大张旗鼓地马上发丧,你们作一个大龛,让我的尸体坐于其中,口中给我含米七粒,脚下点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如此则将星不坠。我的阴魂自起镇之。”

两汉时期,有“事死如事生”的思想观念,对待死者要如生前一般对待、一般尊重。笔者认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的这一情节一定程度上受了该观念的影响。而死者口中含东西,本是为了让死者前往冥界时有钱财可用。

《后汉书.礼仪志》说:“登遐,饭含珠玉如礼”。死者口中含东西这是古代丧礼之一,称“饭含”,就是把珠、玉、谷物或钱币放入死者口中。根据死者身份的不同,所放之物也有不同。《周礼•地官•舍人》称:“君用梁,大夫用稷,士用稻”;而关于含,“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所以,诸葛亮口中含米是符合他的身份的。

至于为什么是“七粒”,可能跟中国古代的一些鬼神观念有关。古人认为七天是月亮周期的一个轮回,星盘中的北斗七星也是非常重要的代表。诸葛亮的口含七粒米也许就是表示想用一种术法把自己的魂魄留住,在星盘上不露馅。这也是对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智近乎妖”形象的再次描述。

而史书上记载,诸葛亮是在第五次北伐途中,积劳成疾病死的。与《三国演义》相同的是,也是秘不发丧,用诸葛亮真真假假的死讯骗过司马懿,使魏军从容退去。可见,虽然诸葛亮的死也许没有那么多的戏剧性情节,但诸葛亮与其接班人杨仪、姜维的聪慧是不可否认的。


国家人文历史


《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十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见木像魏都督丧胆里面记载了这件事,诸葛亮让杨仪在自己死后,往自己的嘴里放上七颗米,很多人都好奇,诸葛亮为什么要做一个这样反常的举动呢?其实这个举动也可以理解为他和司马懿最后的对决,当然这只是演义中的,真实的历史中是没有这样的记载的。

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的时候,病逝于五丈原,为了躲避司马懿,他让杨仪在自己死后往嘴里放进去七颗米,然后让军中都当做没事情发生,并且要在自己的脚下放一盏明灯。诸葛亮关于这个的解释是,这样做将星不会坠落,自己的阴魂自起镇之。

古人都是非常迷信的,他们认为帝王将相在天上都有自己对应的星宿,如果一个人死了,那么他的那个星宿也会坠落,只要诸葛亮的星宿坠落,司马懿肯定夜观天象能够发现,他肯定会立即带兵进攻,蜀国必定大乱,诸葛亮这样做了,便能够骗过司马懿,也算是震慑他。所以说这是他和司马懿的最后一次对决,真的是鞠躬尽瘁。

其实如果不算迷信的说法,诸葛亮口中含米也是很正常的,古人在死后嘴里都要放个物件,即使非常贫穷的人家都会含个东西,帝王一般都是玉,按照诸葛亮的等级来看,含米很正常。有趣的是用七颗米也是有深意的,在古时候七可不是个简单的数字,七天是一个周期,人死后七天灵魂还会回来。

诸葛亮用七颗米就是掩饰自己死亡的真相,诸葛亮本人还很喜欢北斗七星,比如他在感觉不行的时候还曾用七星灯借命,当然这都是演义中夸大的写法,正史中是没有这些故事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诸葛亮死后嘴里含七粒米的情节,是出现在《三国演义》里的。在原著第一百四回中,作者写道:

吾死之后,不可发丧。可作一大龛,将吾尸坐于龛中;以米七粒,放吾口内;脚下用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则将星不坠。吾陰魂更自起镇之。司马懿见将星不坠,必然惊疑。

这段话很容易理解,大概就是诸葛亮死后布疑阵,恍了司马懿一下。

可真要深究的话,大龛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意义?明灯又是什么?在这里又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要在嘴里放七粒米?而不是七粒小麦?为什么一定要放在嘴里,拿在手里不行吗?

相信大家都去过深山古庙,亦或是去过深宅大院。我们一脚踏入,第一眼会看到一个影壁,影壁上会有一个洞。这个洞就是龛,龛里会有个神像。诸葛亮将自己置在大龛内,完全是把自己当成神了。

这盏灯也是很有讲究的,它的名字叫明灯,其实就是冥灯。有什么用处呢?时至今日,仍有很多地方有这样的传统习俗,在老人过世之后,会在脚的一边点上一盏灯,这盏灯其实就是明灯。

明灯大概就是为逝者指引西去之路,让他能够干净利索的往生。至于为什么会用米,这是由于诸葛亮的身份所限。

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

根据周礼记载,各个阶层之间的界限不仅明确,每个阶层能用什么器物,也是被规定的死死的。诸葛亮身为蜀汉丞相,本就是士大夫阶层,死后所含也应该是玑。(玑即米)

诸葛亮临死前,在行军帐里大摆七星灯,意图延长自己的寿命。奈何天妒英才,被误闯误入的魏延,一巴掌拍散了七星灯。最后也身死魂灭,可悲可叹。

所以说七这个数字是非常有意思的,诸葛亮当然明白这个数字的含义。既然在行军帐里摆七星灯,能够为自己增寿,如果摆一个小型的阵法,是不是也能延缓灵魂消亡呢?

于是乎,诸葛亮大胆的将七星灯摆在自己的嘴里。以米为灯,以身为营,以龛为界,将灵魂锁在龛内不散。故而瞒天过海,以使将星不落。

从结果上来看,诸葛亮却是成功了。可是,如果把结果再往后推几十年,诸葛亮却失败了。诸葛亮这一瞒天过海,其实是在透支蜀汉的国运,他贪恋人世间的每一刻钟,都将以蜀汉的灭亡为代价。


祗树


诸葛亮之智近乎妖,一生鞠躬尽瘁,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但在大业未靖之时,却要身死五丈原,也不免愁绪如云,心中满是无尽遗憾。不甘呀,武侯于是摆设七星灯阵,禳星续命,希冀上天垂愍,可以续命一纪,以实现兴复汉室的夙愿。

无奈星灯却被魏延无意中悉灭,天命如此,诸葛亮也只能听天命,尽人事了。武侯在将亡之际,安排好了退兵方案,又嘱托杨仪,制作一个大龛,“将吾尸坐于龛中;以米七粒,放吾口内;脚下用明灯一盏……则将星不坠。吾阴魂更自起镇之。”

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可以从三国时期,另外一位对于卜筮、禳星之法更加专业的仙级人物那里得到答案,他就是管辂。管烙是职业术士,自然在祈禳之法上,相比诸葛亮要更胜出一筹。

在东晋干宝所著的《搜神记》中记录了关于管辂的一个故事,我们看完故事,自然会明了诸葛亮的用意。

话说有一天,管辂到了平原,看到颜超“貌主夭亡”。颜超的父亲闻之,请求管辂救救他的儿子。管辂告诉颜超,准备清酒、鹿脯各一斤,到了卯日,去已经收割过的麦田之南大桑树下,找到围坐的二人,只管将清酒和鹿脯,供于二人食用,一定要喝尽、吃尽为宜。如果问话,只管叩拜,不要说话,必会有人相救性命。

颜超依言办理,到了卯日,寻得二人,只管将酒肉悉心恭敬的奉上,而二人也自顾围棋,相戏甚欢,不觉间将颜超所奉酒肉用尽。

北边坐者这才于忽然间看到了颜超,叱问道:“何故在此?”

颜超只管叩拜,并不答话。

南边坐者见状,说道:“适来饮他酒脯,宁无情乎?”

北边坐者道:“文书已定。”

南坐者笑言:“借文书看之。”

南坐者拿过来文书一看,见颜超的寿命止于十九岁,于是取笔挑之,并对颜超说道:“救汝至九十年活。”动一动笔,颜超的寿命就到了九十九岁。

颜超拜归,欣喜的询问管辂是何缘故。管辂答曰:“北边坐人是北斗,南边坐人是南斗。南斗注生,北斗主死。凡人受胎,皆从南斗过北斗;所有祈求,皆向北斗。”

管辂的意思就是,人在出生之前,由南斗星君负责定下命数;而在人生开始之后,则交由北斗星君掌管死时,时辰到,北斗星君则会取人性命。所以,如果要延阳寿,则要拜南斗星君,由南斗星君来改命册文书;如果要长生不老,则要拜北斗星君,去除命册之上的名字。

当然,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的神化哲学,不可尽信。而长生不老,根据现代科学来看,还是很难实现的。只是,当时的古人还是很信奉这套理论的。

我们对照诸葛亮的禳星之法,就会发现,诸葛武侯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拜错了星辰,自然不得续命了。诸葛亮要祈阳寿,不应拜北斗,拜南斗才是正道。

按照《三国演义》中禳星的桥段,魏延应该是南斗星君使者才是,诸葛亮不拜南斗星君,只拜北斗星君,惹怒了南斗星君不予修改命册文书,才让魏延无意间踢灭了星灯。诸葛亮发现拜北斗禳星失败之后,应该是发现了问题所在,所以,他才未杀魏延,并决定欺瞒主“死”的北斗星君。

于是,诸葛亮让杨仪造了一个大龛,用来聚拢自己的“魂魄”,并将“米七粒”放入口中,将自己的星灯放于脚下,“吾阴魂更自起镇之”。注意,这里只有魂,没有魄。

按照中国的传统神学哲学,人有“三魂七魄”。在人死后,“三魂”中,一魂看护遗体,一魂归于神位主牌,另外一魂则被审判。如果判托生,则该魂重回南斗,生后,三魂重聚;如果不能托生,则第三魂会归于北斗,自然是要被惩罚了。至于“七魄”,在人死后,北斗会将其打散,忘却前生;生后,南斗会给与全新的七魄,则每生皆有不同。

诸葛亮是要将自己的“七魄”附于含于口中的七粒米,用“三魂”看管好星灯,以便让自己的将星暂时不落。诸葛亮此举,原本是用来欺骗司马懿,让蜀军安然撤退的,但实际效果却带来了厄运。

诸葛亮为了蜀汉拼尽了全力,拜错了神,惹怒了南斗也就罢了,竟然还要欺瞒主死的北斗。诸葛亮此举,同时得罪了南斗、北斗两大星君,导致蜀汉被天惩,大业不能靖,也就不奇怪了。南斗、北斗为了惩蜀汉,假借司马氏之手,造就了司马氏最终得了天下的结局。

也许,这也就是民间所流传的“神不可乱拜”的道理吧。当然,这些只是古人淳朴神鬼哲学中的志怪故事而已,切记,不可信,不可信。但,其也照应了人世,也许蜀汉之生死大业,就在魏延。诸葛亮之才,实际上已经不足以完成蜀汉的天下一统大业,而魏延的兵行险招,才是蜀汉,险中求生,最后一搏的希望,却又被诸葛亮所扼杀。

蜀汉之命数,也只能说是“成也诸葛,败也诸葛”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演义》、《搜神记》、《左传》、《抱朴子》等。


奕天读历史


诸葛亮死后口含七粒大米的说法,源于罗贯中的演义,此后成为民间传说。但是至于诸葛亮死后是否真的口含七粒大米,就不得为之了。

关于诸葛亮,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加工,早已经神话了。民间的诸葛亮,不仅是一个贤臣良相,还和道家、阴阳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话说诸葛亮死后为什么会口含七粒大米,主要原因还是诸葛亮试图在死后继续庇佑蜀汉。在东汉末年,由于五斗米教的兴起,五斗米教的诸如怪力乱神之类的东西,开始在世间广为传播。“七”在道家中有阴阳五行之和的说法,而人死之后,于口中含七粒大米,可以借此控制轮回,暂缓灵魂不归。而只要灵魂尚在,则诸葛亮还可以在死后保护蜀汉,至少可以保护蜀军在北伐中安全撤回蜀中。

因此,诸葛亮口含七粒大米的做法,其实是在诸葛亮本人油尽灯枯、无力回天之后,为蜀汉所做的最后的奉献。而历朝历代对这种做法的渲染,其实是为了表达对诸葛亮最完美的诠释。

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死后可能真的口含了大米,但不一定是为了庇佑蜀军,而仅仅只是一个不同世家的传统。

在这一种传统中,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有追求死后荣光的愿望。在这一种愿望之下,有条件的人死后都会准备一些尽可能的陪葬品。而口含东西,也是陪葬中的选择。比如古代的帝王在驾崩以后往往会口含珍宝,慈禧懵后甚至口含了一颗大大的明珠。

诸葛亮一生勤俭,死后葬礼也是非常简单,因此不可能大费周章地去准备更多的东西,而口含七粒大米,就非常容易了,既没有铺张,也完成了遗愿。


苏绽


诸葛亮死后含有七粒米,这个自然是《三国演义》的情节。诸葛亮生病了,有一天走出大帐,夜观天象,入帐之后对姜维说:我怕是活不久了。姜维问:丞相为什么这样说?

诸葛亮说:我刚才去看了一下天象,三台星中,客星十分明亮,主星十分的幽暗,可见我命不久矣。姜维说:天象虽然如此,为何不用祈禳之法增加寿命呢?诸葛亮说:那我们试试看,就看天命如何了。

诸葛亮就让姜维带着甲士七七十四九人,穿皂衣,拿皂旗,围着大帐,诸葛亮在帐中祈禳北斗。如果七日过后,主灯不灭,那么他的寿命便可增加一纪,也就是十二年,如果主灯灭了,那么天命难违了。

诸葛亮在帐中布了七盏大灯,在外围布了七七四十九盏小灯,中间有一盏本命灯。而司马懿也夜观天象,跟夏侯霸说:我夜观天象,发现将星失位,诸葛亮肯定病重,不久之后便会死去,你带一千人去五丈原偷袭蜀军。

诸葛亮的祈禳已经过了六天,主灯还十分的明亮,诸葛亮心里十分高兴,但是这个时候,魏延冲进帐内汇报说:魏军来袭。魏延步子太急,竟然直接扑灭了主灯。姜维大怒,想一剑杀死魏延,诸葛亮说这个是天命,不是魏延的过错。

诸葛亮先是嘱咐了一些后事,对杨仪说:我死之后,不能够发丧,到时候做一个大龛,把我放进去,然后在我的口内放米七粒,脚下放一盏明灯,那么将星不坠,而司马懿看到将星不坠,会认为我还没有死。

司马懿肯定有所犹豫,到时候大军就可以慢慢的撤回去,如果司马懿追上来,你们可以布阵迎敌,然后再把我之前准备好的木雕像,放到车上,放到阵前,司马懿看了之后,肯定会吓走的。

后面的事情确实如诸葛亮所料,司马懿后来才知道诸葛亮确实死了,而那个车上的诸葛亮是个木人,再率军追击,这个时候蜀军已经安然的撤回去了,司马懿不禁感叹道: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

那为什么是七粒米呢,因为北斗七星嘛,刚好一一对应,而我们从诸葛亮的祈禳之法也可以看出,要么是七,要么是七七四十九。


历史简单说


诸葛亮

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自言:“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话听起来有些唱高调,但孔明先生确实做到了,并未食言而肥。我们除了赞叹,还有什么好说的。更有甚者,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未已。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孔明将死之时,就还在计划着,如何在死后,能为蜀汉的北伐大业再尽绵薄之力。

诸葛亮自知阳寿将终,心想,此次北伐,看来又将半途而废了。呜呼。如何将军队安全撤回?这是头等大事。得好生筹划。司马懿那个家伙,学问是极好的,最是聪明。和俺孔明先生一样,聪明的人,都比较谨慎,比较多疑。上次俺大摆空城计,就是看准了这一点。你想,在城外边的,倘若不是司马仲达这位疑心病重度患者,而是另一位狂躁性急的匪徒,势必早将冲进那座空城,将俺老诸葛活捉了矣。看来,要对付司马懿,只有故布疑阵了。

计议已定,诸葛亮便要求蜀军在他死后秘不发丧,把他的尸首坐放于龛内,口含七粒米,脚踩一盏灯。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有法术傍身的高人,我等不学无术的低人自然看不明白这其中的奥妙。管不了这么多,反正诸葛亮说了,这样一来,能保证孔明之阴魂不散、将星不坠。

要知道,我国古代的天文学是极发达的。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同时,古代的天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和占星术相联系。在崇敬天帝的思想基础上,把天象的变化和人间的祸福关联起来。司马懿夜观天象,终于发现将星有异,似坠非坠:似乎坠于蜀营,忽又一跃而起。

蜀军在有序的进行战略转移。司马懿怀疑其中有鬼,挥军前来一探究竟。心想,难不成是孔明驾鹤西去了?如果真是如此,那得抓住机会,狠揍蜀军。正疑惑间,忽见前方孔明(画像)端坐车内,一闪而过。司马懿一惊,有诈!急忙传令退兵。这就是所谓“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的故事。

七粒米

小说中诸葛亮嘱咐死后口含七粒米,其实一点也不神奇。在历史上,人死后在口中含米,是一种极普通的做法。

在遥远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就有了往死者口中放口含物的做法。到周代,除了往死者口中放置谷物(“饭含”)外,贵族还流行用玉作口含物。

《仪礼》说,人死后即要给死者上下牙里塞几个楔子,叫“楔齿”,以防止尸体僵硬后牙齿紧闭无法进行“饭含”。

至于诸葛亮的“饭含”为何是“七粒米”而不是八粒或九粒米,也许是因为“七”比较有玄机。或许与北斗七星有关。古人把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舀酒的斗形。前五星成为斗身,称为“魁”,后两星组成斗柄,称为“杓”。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在天空不同的方位。看起来,像是在围绕北方的标志北极星转动。古时那是相当重视北斗哦。辩方向、定季节,用处很大。


莫安排


诸葛亮在演义中神乎其神,他在死前的一段时间跟七结下了不解之缘。

七是中国古代是一个神秘玄妙的数字,乃是金木水火土五行加阴阳两极。

在道家象征道、气、阴阳平衡;在佛家象征善、美,尽善尽美;在儒家象征中、和,象征中正和谐,在民间,七和生命轮回密切相关,丧事要过七七四十九天,每七天为一个祭日,头七和末七最重要,头七是鬼魂回阳间最后了却心愿,末七后就步入轮回,再无还阳可能。

诸葛亮六出祁山,在上方谷一带设伏,所用道具均与七有关,“令军士昼举七星号带于谷口,夜设七盏明灯于山上”,又吩咐魏延“汝却望七星旗处而入”,最终火烧上方谷,大败魏军,只是天公不作美,突降大雨,司马懿趁机逃出生天。

后来,司马懿拒不出战,诸葛亮心情着急,加上操劳过度,突然旧疾,他夜观天象,自知阳寿不久,后在姜维建议下,使用祈禳之法延寿。

诸葛亮在使用祈禳之法延寿时,又是一系列的“七”。

诸葛亮设法术道具,地上是七盏大灯,象征北斗七星;外边是七七四十九盏小灯,俗称“七星续命法”;姜维率甲士在账外护卫,人数又是七七四十九人;诸葛亮告诉姜维,“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做法又需要七天。

后因魏延闯入帐中,无意踩灭主灯,祈禳之法宣告失败,诸葛亮认为这是天意,只得交代后事,他嘱咐杨仪:“吾死之后,不可发丧。可作一大龛,将 吾尸坐于龛中;以米七粒,放吾口内;脚下用明灯一盏。”

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中,入殓时要给死者口中含上一种比较贵重的物品,名曰“口含”,最常见的是玉石,普通老百姓则用铜钱,更穷苦的含米粒,据说可以让死者早日轮回。

诸葛亮这么做显然不是为了轮回,他为什么要做这种安排呢?

诸葛亮知道司马懿是个高手,可以通过观测天文星象判断自己生死,趁蜀军撤退时发动追击,而口含七粒米是一种法术,七粒米象征北斗七星,诸葛亮把七粒米含在口中,就可以控制星象,虽不能起死回生,却可以维持将星不坠,造成未死的假象,吓退魏军。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好久没讲故事了,诸葛亮的神奇故事太多,《三国演义》将他刻画的非常传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晓奇门遁甲、兵法、治国之道,无所不能,还能向上天借寿命。为了方便理解,先大概讲一下背景。

《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这里有个小故事,说的是一个少年“赵颜续命”的故事,这里面就提到了南斗星君、北斗星君主要是负责掌管生死的,南斗注生、北斗注死,管恪算出了赵颜即将殒命,所以就命他在卯日准备好酒肉,去一个地方看两个人下棋,不要说话,只需要负责添酒加肉就行,不知不觉南北二君发现吃完了赵颜的酒肉,觉得不好意思,就答应帮他个忙,后来通过生死簿发现原来这个少年将死,于是北斗星君增加了寿命,原本19岁的寿命竟然添加到了99,所以诸葛亮后面向天借寿命作者是铺垫了的。

而后诸葛亮在五丈原心有所思,夜观天象,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于是向上天再借寿命,需祈祀七日,地上摆的是北斗七星之阵型,只要七日主灯不灭即可再获阳寿十二年,可惜在最后一日被魏延破坏。

在借寿命无果之后,诸葛亮立即想到了另一个办法,可以确保蜀军全身而退,那就是叮嘱手下在其死后不能发丧,口中含着七粒米,脚下要点长明灯一盏,这样蜀军便可安然无恙。

这又是为什么?很多人看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要含七粒米?

原来古代一直有个说法,每个人在天上都有对应的星星,而诸葛亮是将星,如果在死后这个将星必然陨落,三国演义里也多次描述诸葛亮、司马懿等人总是观星象,主要是为了通过星象得知对手的情况,所以为了迷惑司马懿才想了这个办法。之所以含米是因为古代有规定:“皇帝含玉、诸侯含珠、大夫含米。”看看慈禧太后还含夜明珠,诸葛亮对应自己的阶层自然含米。

有人又问为什么含七粒米?

主要是7这个数字在古代丧葬文化中的含义,还有就是对应北斗七星,含七粒米可以借助北斗七星,使得自己的灵魂不散,将星不落。


那么诸葛亮这样做有效果吗?

有!司马懿夜观星象,发现诸葛亮的将星赤色,光芒有角,自东北方流于西南方坠于蜀营内,三投再起,隐隐有声。便打算派兵去追,可是细细想来又发现将星还在并未陨落,诸葛亮一生谨慎,所以司马懿打消了追击的念头,怕是诸葛亮的诡计。后来才知道诸葛亮确实于五丈原病逝,自己也甚是生气。

事实上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面被神化,正史里诸葛亮一生鞠躬精粹、死而后已,凡事都亲力亲为,最终因劳累成疾致死。现如今史学家们推测,诸葛亮应该是患有消化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因为诸葛亮生活作息不规律,也曾多次晕厥,再加上多次北伐的失败,最终病逝,享年53岁。


猫眼观史


三为数之始,九为数之终。因此三为始,生生不息,九为终,人死灯灭,而七,则寓意人死但没有魂飞魄散。

因此民间有三魂七魄之说!

道家三魂为:胎光,爽灵,幽精。

道家七魄为: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


因为道家学说广为流传,中国传统社会中就出现很多因三魂七魄论而出现习俗。广为人知有守孝三年,因为人有三魂,死后一年散一魂,三年后魂散尽。

而人有七魄又有何讲究,其实每个人都体会过,七天为一个周期,一个周期散一魄,七七四十九天后,七魄散尽。这就是民间长辈去世,头七,二七一直到七七由来,每到七天整,都要为亡者做饭,让亡者回家吃饭。

那七这个数字就有讲究,而诸葛亮的七颗米就更有讲究了。

说这多当然有所指,指向就是诸葛亮放弃七魄回魂,保蜀汉大军平安撤退。

为何这样说,我们需要看看《三国演义》原著描述。

吾死后,不可发丧。作一大龛,将吾尸坐于龛中,以米七粒,放吾口,脚下点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则将星不坠,吾陰魂自起镇之,司马懿见将星不坠,必然惊疑。

其实按照常规的人死之后礼仪来看,用不了诸葛亮做特别指示,当时军中那么多人操办过葬礼的绝对不算少数。那么诸葛亮这么做就必定有深意。这深意是什么就值得探究了。

指示一:用一大龛,尸体端坐其中

目的是让自己不会像寻常死者那样躺着,那么就是要模仿生者的样子,可是这是要欺骗谁,自己人都知道他去世了。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为诸葛亮要欺骗死神。

指示二:以米七颗放口里里

这个比较玄乎不过也好理解,中国古代本身就有这样的习俗,所谓“ 天子含珠,诸侯以玉,大夫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就是这个说法。

什么意思咧就是人死后要在口中含东西,而这个东西根据等级是有不同标准的,天子才能含珍珠,比如慈禧太后就是含的夜明珠,诸侯含于,臣子含玑,平民老百姓含米,那么按照诸葛亮的级别,他是丞相也是封疆大吏的益州牧,正统来说含玉都不过分,为何含米。

这就是诸葛亮为蜀汉的牺牲啊,米是饭,吃米意味着生机,而口里含七颗米,就是诸葛亮将自己应该在头七七天分七顿吃的饭,一次吃完,为的是什么,同样是骗过死神。这些饭没吃完,49天没过,阴间就不会有人知道他死了。他为了大军撤退,将自己本身该有的七顿饭福利,变成最后的一顿饭。看到这,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啦。

指示三:脚下点明灯一盏

这个也和道教有关,所谓长明灯就是星灯,人死如灯灭,如果等不灭人就不能算完全死去,这盏灯也是有讲究的,其实就是明灯。诸葛亮做这个的目的就是让自己将星不陨落。

不陨落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欺骗也懂天象的司马懿和阴间来带走他的鬼差。

做完这三点特殊指示诸葛丞相就去世了,但是在他的特殊布置之下,诸葛亮的将星没有陨落,不仅将星没有陨落,49天之内,不会有阴间人知道他阴间死去,也就不会有死神来找他,而这一切的代价就是那七颗米。

老人临死说,我要吃顿饭再走,诸葛亮说,我不要一顿饭,我一次吃七顿,原本49天吃完的最后一天在吃,饿着肚子49天,看着蜀汉大军平安回家,他才最后闭上双眼。而属于他的供饭早就没有啦。生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死后还饿着肚子为了大军平安。

诸葛丞相,你对得起刘备了!

诸葛丞相,对得起刘阿斗了!

诸葛丞相,对得起你自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