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期權之前世今生(下)

​文:傑西姐姐,資深薪酬績效總監,諾丁漢大學MBA


大話期權之前世今生(下)


塔哥之後,真正把期權發揚光大的其實是熱衷投資的古代荷蘭人民。

在17世紀30年代的荷蘭,期權開始春風得意,被真正廣泛使用。說起來,現在的我們還得感謝一種小小的植物,它就是美膩的鬱金香!撒花花,掌聲響起來!哦,已經有鮮花啦?那再來點掌聲吧!

大話期權之前世今生(下)

那個年代,荷蘭人民當時世界貿易做的大啊,屬於世界上的富裕國家,閒錢多,錢一多就得自己給自己找出路,要投資啊。

但是,人們真的都高風亮節,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堅持“房住不炒”!

今年過節不炒房啊,要就炒鬱金香!

為啥呢?鬱金香作為一種外來引進的花卉品種,常常被富人們用來點綴自己的庭院。家中只要有客人來,一定會千方百計帶到花園裡面,故作鎮靜滴讓大家欣賞一下歎為觀止的美麗花兒。炫耀,這個東西散播性極高,快速蔓延到整個上流社會,一花難求變成一種普遍現象,那些個珍貴品種的鬱金香價格甚至漲到讓人瞠目結舌的地步。

當年的情形擱到現在,就是一株鬱金香能買北京二環以裡一套一百平以上的豪宅!是的,你沒有看錯!1637年2月,一株名為“永遠的奧古斯都”的鬱金香賣出了6700荷蘭盾,這個價格,用當時荷蘭人的平均年收入來算,需要不吃不喝工作44年才能買的起!

大話期權之前世今生(下)

這種瘋狂,跟前幾年中國的炒房熱一樣,投資者無所不用其極的爭相投機鬱金香。為了能夠更早更快的搶佔優勢,荷蘭人就想到了一個妙招:提前給種植鬱金香的花農一定的費用,以此為條件,約定一個價格收購鬱金香,這樣做的優勢是,提前支付,可以鎖定未來購買的權利。哈哈哈,這樣一來鬱金香以後就只能賣給我啦!

大話期權之前世今生(下)

在鬱金香球莖價格看漲預期濃厚的情況下,對於投資者來說,雖然提前付了一筆費用,但只要最終的收購價格比預期低,那怎麼都是賺錢的。假如預期100塊,之前付種子費用20,後來收購用50,裡外裡,還掙了30。如果未來預期漲到200,豈不是就更多。在這種雄赳赳,氣昂昂的預期下,投資者提前用較少的資本鎖定了較高的預期利潤。

對於種植者來說,因為提前收到了預付款了,花還沒種就先收了一筆錢,等花成熟了還能再收錢,這是保險又能賺錢的生意。所以立馬和投資人一拍即合了!

從此,期權交易的大門就在荷蘭這篇土地上落地生根了。

獲取以約定價格收購鬱金香球莖的權利,這就是早期期權的縮影。

畫外音:最終荷蘭人民炒花,貢獻了著名的“鬱金香泡沫”,可見得炒是沒啥好下場滴,沒事兒別瞎炒什麼玩意!

大話期權之前世今生(下)

無論是塔哥還是荷蘭人民炒鬱金香的故事都顯示出了期權的特性:

期權(option)是指一種合約,該合約賦予持有人以較低的價格擁有某樣東西未來售出時的收益。

解讀成簡單的三要素即:

  • 時間:以現在約定未來,期權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兌現。

比如兩則故事中的時間分別為等待橄欖成熟以及鬱金香成長的過程。

成熟週期、歸屬節奏、歸屬期都是描述期權時間相關的專業名詞。

  • 成本:約定未來權利所提前支付的金額,但會低於未來售出的預測價格。

行權價、行權成本描述的就是期權成本。

  • 收益:在未來售出時獲得,等於售出時的價格減去當初支付的成本,即交易最終獲得的利潤。

這三個要素合成一起,就構成了期權的終極奧義,價值!

這理解起來也特別簡單,就好比你的期權就是“包子”(我們這麼接地氣的,舉個實用的例子,嘿嘿嘿~)

首先,蒸包子得準備餡的原材料吧,買肉餡的錢就是成本。其次,等待包子蒸熟的過程,就是咱們說的時間。最後,包子出鍋,能賣出去啦,收益就到手了。

這三個鏈條缺一不可,環環相扣,構成了“包子期權”的價值!

大話期權之前世今生(下)

下回,我們就來聊聊期權三要素中最簡單的一個“時間”。

歐耶耶,歐耶耶,我愛學習,我愛嘮嗑,敬請關注下期乾貨內容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