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不接受新冠肺炎治癒者也是一種“心病”


一些人不接受新冠肺炎治癒者也是一種“心病”


截至3月28日24時,據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累計治癒出院病例75448例。據澎湃新聞日前報道,多位新冠肺炎康復者在回家、返崗時,都程度不同遭遇了各種困境。

所謂治癒者或者康復者,即他們的健康指標符合國家衛健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中關於解除隔離和出院標準要求。國家衛生健康委專家組成員邱海波之前也明確表示,治癒出院的病人體內不帶病毒,並且自身產生了抗體,因此,不具有傳染性。

但從報道看,有的康復者被鄰居指指點點,聽到“刺耳的言論”。有的治癒者出院後遭到房東驅逐,因當地政府積極協商才回到家中。除“回家難”外,還存在“工作難”,比如有康復者的母親被人投訴差點丟了工作,有治癒者返崗後遭遇同事異樣的情緒……

坦率地說,這些治癒者當初無論是成為疑似病例還是成為確診病例,疫情對心理都會造成一定影響。他們的心理本來就敏感,很在意周圍人對待自己的態度。而一些鄰居、同事用非正常的態度來對待,從某種程度來說,對治癒者心理有可能造成“二次傷害”。

2004年的一項調查顯示,非典痊癒出院病人在3個月內抑鬱狀態和焦慮狀態的檢出率分別是16.4%和10.1%。這兩種心理狀態,既是經歷疫情留下的陰影,更緣於社會不理解、不接納。難道十幾年後的今天還讓新冠肺炎治癒者重蹈非典痊癒者“心病”嗎?

一些人不接受新冠肺炎治癒者也是一種“心病”,即擔心治癒者仍攜帶病毒,害怕自己被感染。其實,這既是一些人缺乏醫學常識的表現,也是對治療水平或者治療效果缺乏足夠信任。所以,要想破解新冠肺炎治癒者回歸社會之困,我們須從兩個方面入手。

首先,治癒者的內心需要強大起來。既要對治療效果、自身健康充滿自信,也要理解周圍人的異樣情緒,同時自己也不要有愧疚感,因為沒有一個人願意自己被新冠病毒所感染。只有如此,治癒者才能避免被鄰居、同事歧視後患上抑鬱、焦慮等心理疾病。

醫療機構在治癒患者身體的同時,也要兼顧其心理。目前,新冠肺炎患者出院的標準中只有身體康復指標,沒有相關心理指標。從隨訪情況看,多數患者存在心理壓力。所以,要想讓治癒者心理強大,要做心理監測、檢測,凡有“心病”者也要進行治療。

其次,要為治癒者回歸社會創造良好的環境。這涉及多個方面,比如要向公眾尤其是治癒者的周圍人群普及醫學常識,這是打消他們顧慮,改變他們對治癒者看法的關鍵。實際上,某些歧視現象的背後是個體無知或者集體無知,因為無知,所以會恐慌。

再比如,對於驅逐治癒者等極端的歧視行為,必要時要依法予以糾正,要讓歧視者認識到過度歧視是對他人合法權益的侵犯,若不改正要付出侵權代價。又如,有關方面要切實保護好新冠肺炎患者、治癒者個人信息,防止這類信息洩露帶來的歧視現象。

筆者以為,治癒出院只是應對此次疫情的“上半場”,只讓治癒者身體康復。還應該有抗“疫”“下半場”:一方面對治癒者的心理健康做好跟蹤、治療工作,吸取上述非典調查結果的教訓。另一方面,社會上部分人對治癒者的恐慌與歧視也需要心理疏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