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堂教育模式的爭論

數學課堂教育模式的爭論


先進的教學理念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國的應試教育、題海戰術夯實了中國學生的數學基礎教育,當然也有不少人質疑這種教育模式。在地球另一面的美國也存在針對數學的教育爭論:一方認為應該將大量的時間放在做練習題上面;另一方則認為對於數學概念是否理解透徹要比做更多的練習題更重要、更有效。基於此,美國人對傳統數學教材進行了改良,教育的紛爭也就圍繞著要使用那種教材展開。

不能否認一本優秀的教材對於教學的重要性,但是不能忽視課堂上對教學質量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是老師的教學水平而非教材的水準。好的數學老師清楚地明白如何向學生提供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如何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予學生充分的機會與空間來挑戰數學問題,絕非照本宣科的複述教材去講解那些程式化的方法。

中央教科院對三十多年以來的3300名高考狀元的調查顯示:全國100位科學家、100位社會活動家、100位企業家和100位藝術家,除了科學家的成就和學校教育有一定關係外,其他人所獲成就與學校教育根本沒有正相關關係,更沒有一位成為行業領袖。

學而不思

課堂上,老師滔滔不絕的照本宣科,這種不以提問、探索的自主方式來掌握數學方法的被動學習方式,很容易剝奪學生的主動性,思考的比例就少了,記憶東西多了。如果說,學生學習數學總是需要刻意的去記憶公式、定理、方法,那麼一定是數學的學習方式出現了問題。熟悉解題的套路,靠大量練習來應付考試,成效可能會不錯。但是過程對很多學生來講,會不那麼愉快,甚至於成為他們的陰影。當然了,還有少部分能輕鬆駕馭數學的學生,他們可能會告訴你,數學的學習中,需要去記憶的東西其實很少,多數的數學問題都可以通過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再結合主觀能動性的推理來得到解答。

被動的學習方式會使學生缺少“提出、假設、分析、思考並解答問題”的一連串的能力,從而缺少自主動手去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總想找現成的答案。在數學的學習中,或許最為重要的就是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化表達的能力,而課堂教學在這方面正是短板、訓練少之又少。數學學習或研究中最為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在推理論證環節下功夫,數學推理主要解決的是“為什麼要這樣來解決問題”的疑問,還有就是將命題中各環節的內在數學邏輯關係明朗化,不放棄任何疑點。學生學習數學推理以及計算論證的過程也是探尋學習數學意義何在的過程。學生在解答題目時,應該仔細思考最終結果的合理性問題,而判斷的依據是客觀的數學定理和準則,而不是參考教材或老師的觀點。

缺乏交流

數學的學習缺乏交流。聽別人講解數學,然後再審視自己是否已將知識完全掌握,這個不只是說聽老師講,聽同學講時的效果有時會更好;另一方面是自己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學習有關知識,再通過向別人講述自己的見解來加深對知識的認知水平;分享、交流討論也更能體會學習中的快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嘛。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能夠選讀課外數學書籍的學生很少,適合學生閱讀的該類書籍也少,也缺乏老師等人考慮到這點、做好書籍的篩選推薦工作。歷史上,在17至19世紀,有不少的數學天才(比如阿貝爾)都是在少年時就閱讀了大師的名著,這其中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啊。多麼希望中學的圖書館裡,數學書籍能豐富起來,多些適合學生學習的書籍。

總結

·學生需要優秀的教材,優秀的老師,優秀的教學理念

·學生需要“自主主動的思考學習”和“與他人相互的交流學習”

·學生需要學習、體會到數學的美,有能力鑑賞美,依此有個好的學習體驗

·學生需要理論聯繫實際,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學高分寶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