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床头捉刀”中,曹操为何要追杀匈奴使者?

苏轼吾师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匈奴使者“知道的太多了”


曹操在后世人眼中,或是奸雄,或是枭雄,总之英明神武、气质不凡。不过,曹操骨子里还是有一种自卑心理的,这倒也不能怪他,年轻时,他总跟袁绍、袁术两兄弟这样的人物一起玩,一个个不但比他帅,还比他家底厚,想不自卑都难。

后来,有一次曹操接见匈奴来的使节,本应该亲自出马,可他怎么看自己都觉得不够自信,于是就把手下谋士当中长得最帅的崔琰(崔季珪)找了出来,让他当自己的替身去接待匈奴使节,而他自己则站在崔琰身后,做个捉刀人。

结果,没想到,匈奴使节走了以后,反倒传出来一句话:“魏王确实仪容不凡,但是后面那个拿刀的人看起来才更像个真英雄。”

曹操一听,这不露馅了么?赶紧派人去追杀这个匈奴使节。


曹操好歹也当了这么多年的军阀领袖,气质上自然与众不同,也难怪匈奴使节会看出来这里面的猫腻,可不自信的曹操又怎么能容忍这种事儿传到番邦外国去呢,只好杀之而后快了。


水一白聊历史


床头捉刀是南朝宋刘义庆主编的《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中的故事。“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匈奴派来使者,曹操长得不好看,对自己的颜值他也有自知之明,不愿意让匈奴看到自己的真面目。于是灵机一动,就让崔季珪乔装打扮坐在位子上。自己则拿着一把刀站在“魏王”后面装成侍卫,暗中观察接见情形。

接见完匈奴使者以后,曹操又派属下去问那位使者:“你认为我们魏王怎么样?”,匈奴使者倒干脆,不假思索地回答:“魏王(其实是崔季珪)气度非凡,但,依我看,在魏王旁边站着的那个持刀侍卫才是真英雄。”。属下回去向曹操汇报后,曹操立刻派人赶去馆译杀了那个使者。

曹操为何要追杀匈奴使者?

以曹操多年的识人经验,他判断那位匈奴使者也不是一般人,短暂的会面,就能看出拿刀的人才是真英雄。也就是说,这位使者只见一面就已经看出曹操的足智多谋、狡猾多疑、胸怀大志和心狠手辣了。

曹操苦心孤诣地让相貌俊美,生有一部虬髯,威风凛凛的崔季珪当“魏王”是要树立国家形象,以征服远国。他是枭雄,是人中豪杰,他当然知道他和自己手下臣子在外人眼中,于气度和风度上是有差别的。而匈奴使者是因为发现并识破互换身份才招来杀身之祸的。也就是说曹操此举类似于秦朝赵高的指鹿为马,他在试探匈奴使者的臣服度与忠诚度。

遗憾的是匈奴使者不能把识人之明上升到政治高度,他没达到这个境界。再则这匈奴使者绝对是个人才,留下他,对曹魏来说是个祸害。所以,曹操也当即立断了。

正是由于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常用“捉刀”形容假冒某人身份去做事的人。如某领导发言稿都写不好,让秘书代笔,我就就说领导没有水平,请秘书“捉刀”。比如请人冒名顶替为我做事,做事人就是为我"捉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床”不是指我们现在睡觉的工具,这里指古人的座位。

透过历史的烟霾,我们发现这则 故事体现出曹操作为政治家的作派与品格。


希望星晨58298869


历史书上写的是匈奴单于仰慕魏王,想看看曹操真人,曹操答应了,他觉得自己个子不高也不太帅,就让风度翩翩胡须又长又漂亮的崔炎假装他(古人非常看中胡须)他自己拿刀站在崔炎旁边做护卫,单于看见崔炎非常威武,当时只是说了一些礼仪仰慕之类的话。回到住处后跟随从说,魏王果然英气过人,不过旁边那个捉刀的更像英雄,这话曹操知道了,说匈奴单于眼力不错,很欣赏他,根本就没有杀单于,反倒英雄惜英雄,礼送出境。


58度烈酒251


杀人灭口


haizeiwang321


怕使者回去说曹操捉刀在后,是个狭隘者的性格!使曹操在世人中的印度极度恶化!


小楼听雨71514


防败漏。


用户赵仲林


你不是匈奴使者也会杀之。


锦绣江山43


笔记瞎写,无追杀情节[灵光一闪]


禄和书话


怕使者回去说有英豪,必不会久居人下,中原会大乱,匈奴会趁机造反,扰乱中原的,魏国当时没有能力的,所以杀之才会不生事。


面朝大海1225


典故

“床头捉刀人”语出南北朝时期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容止》,原文是这样的: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翻译

故事内容大抵就是:魏武帝曹操将要见匈奴的使者,自己觉得自己长的不好看,不能够威震到匈奴,就让崔琰代替自己,而曹操自己拿着刀站在床榻旁。见完面之后,就派人去问匈奴使者:“你觉得魏王怎么样?”匈奴使者回答说:“魏王气质高雅,不同于寻常人;但是床边那个拿刀的人,这才是英雄啊。”曹操听说后,就派人追杀了这个使者。

原因

一般人们认为曹操追杀匈奴使者,有两个原因:

1、曹操心胸狭隘,妒贤嫉能。

2、曹操害怕使者对自己不利。

这两种看法,都有一个基础,那就是匈奴使者能够看出谁才是真英雄,说明他眼光独到,一定是个有才能的人。而这样的人才不为自己所用,却在对手手里,所以才会去追杀他。

我觉得这两种看法是有问题的。

首先,曹操并非一个妒贤嫉能的人,而是一个爱才如命的人。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刘备来投奔曹操时,程昱劝曹操杀掉刘备,而曹操说:

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三国志·关羽传》记载了另一个故事,曹操擒获关羽后,特别厚待关羽。后来关羽辞曹操而奔刘备,身边人都要去追杀他,曹操却说:

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从这两件事情可以看出,曹操并非一个妒贤嫉能的人。曹操能够从小做到大,由弱变成强,其中一点就是对人才的重视。此外,曹操为了追求人才,曾经发了三道求才法令。这些都足以看出曹操对人才的重视,又怎么可能因为别人有才能而杀掉别人呢?

其次,两个相交,怎么可能杀掉来使呢?匈奴的使者来出使魏国,结果被杀掉,此事匈奴必然知道,那么,一场战争随时可能会爆发。这个故事不知具体的时间,但无论何时,曹操在国内还有很多对手没有解决,又怎么可能因为一个使者而惹来前后夹击的局面呢?《世说新语》说到底是一部文学作品,他的史实可靠性是不确定的。

所以,这个典故很大程度上是假的,那去讨论曹操杀掉使者的原因,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没有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