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電視劇題材,為什麼感覺歷史正劇越來越少了?

耍不死的猴


歷史劇與歷史嚴重不符這並不是近幾年的產物。即使是央視出品的《康熙王朝》《大漢王朝》《東周列國志》等所謂正劇,都是大多都是根據劇情需要改編的

當年家喻戶曉的影視作品也完全與歷史無關。但是不否認這些作品的優秀。

那為什麼這幾年這種問題越來越多了呢,信息化爆炸時代來臨,我們對知識的收集越來越方便,而且歷史這個門檻相對低更好接受,所以就出現越來越多“專家”來批判這種作品。

然而改編歷史從古至今都有,元代名劇《西廂記》改編自唐代話本《鶯鶯傳》強行給主角鶯鶯給了好結局。

而四大名著其中三本也都將歷史人物與事件重新塑造,但並不妨礙他們文學價值。

前幾年廣電總局開始限定電視臺古裝劇集數,要求歷史題材劇必須有具體的朝代不得架空,這就使得一大批大IP改編的電視劇不得不找到一個適合的朝代帶入進去,為了靠近歷史而改動劇情,一方面遵守廣電總局的要求,一方面又要顧及到ip粉的心情,結果不倫不類。

一個好的劇本就真的那麼難寫嗎?在沒有IP出現前難道就沒有好的歷史劇了嗎?

目前電視劇的受眾是什麼?如果是那些特別精通曆史的人,我想在他們看了幾集以後就應該會棄了,或許他們根本就不會去看這些不尊重史實的電視劇,

剩下來依然堅守在電視機前的受眾大多是一些不懂這段歷史的觀眾,有家庭主婦,有學生特別是作業還不夠多的中小學生或是一些無所事事的大學生們,

我實在是想象不到我們國家未來的人才連自己國家的歷史都不清楚,甚至是被不嚴謹的電視劇誤導。

古裝劇,你如果要在歷史的基礎上改動,請指出哪裡做了改動,現在電視劇宣傳不是很厲害嗎,讓編劇寫出哪裡和史實不符,讓官微發微博,播一集總結一集,

我覺得這樣既科普了歷史,還能圈一波粉吧。雖然不理解,但至少你們要是踐行你們的規章制度的話,能不能讓歷史劇什麼的都拍的是真實發生過的事件,

如果是改編的話,麻煩也至少按照古人的思想(包括侷限性)和基本的人性來,看古代歷史書都能找的到;

架空的電視劇要麼就徹底禁了不讓拍,或者讓拍,但是像90年代那樣,在片頭加上行大字,就是本劇純屬虛構類很難嗎?

總好過套著歷史殼,換個朝代名和人名字配上點大事件什麼的但卻完全講不出殼子指的那個朝代的古人的優秀或不適宜的思想還有古代外在的風物風貌是否符合實是否合理,

主角還是光環遍地,配角都是一壞到底加弱智了唄,完了和架空也沒什麼區別。

你要說禁止架空是為了尊重歷史,尊重文明的話,這樣,這樣套個皮就講傻逼故事還讓我們更加錯誤的認識了歷史和歷史人物,比純架空還不符合歷史……?

最近看過的一部還是《琅琊榜》,一遍遍看推敲細節的那種。其實個人認為最近幾年還是有很多值得一看的作品的,比如《甄嬛傳》、《戰長沙》、《紅色》、《步步驚心》、《北平無戰事》等等…但是爛劇更多…

原因總結如下(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1.話題度第一

目前很多電視劇都是在開播甚至開拍前就通過各種媒介炒話題關注度,並且一度將話題度放在劇本完成度之前。

一般的方法就是主演卡司陣容,利用他們龐大的粉絲群,只要受眾面話題度基本達到,就不用太擔心收視,所以基本也就不會在劇情演技還有細節上下太多功夫

2.臺詞功底和演技

很多演員的臺詞功底真的讓人尷尬到淚目,毫無情緒起伏念課文式的臺詞——很多人提到 楊 志 剛,這 真 的 是 一 個 標 志 性 人 物

《戰長沙》看了很多遍,覺得楊紫演技和臺詞功底真心贊,其他各位演員也超讚,甚至龍套也可圈可點,但是還是忍不住想說這部劇裡霍建華的臺詞功底和演技…有點對不起那張臉

【另外很想問就算話題度有了,但是那些所謂的當紅小鮮肉演技真的撐得起來嗎?不說別的,看了幾集《麻雀》真的覺得陳深時刻瞪大的眼睛,拍畫報一樣的舉止動作,時間彷彿靜止了,就算張魯一等幾位演技在線也拯救不了時不時就掉線的李易峰啊,真是配音也救不了的撲街

3.跟風

拿《步步驚心》來舉例,穿越再次開始火起來,然後一系列的穿越題材的電影電視劇開始了…《甄嬛傳》讓宮鬥再次火起來,然後又一系列故事性奇葩的宮鬥劇開始了…

好的歷史劇應當既遵循歷史脈絡,還原一個時代的社會圖景,又能用歷史發生的故事呈現出現代的主流社會價值觀。去年CCTV-8播出的《一代名相陳廷敬》

播出後大獲好評,也讓觀眾們看到了歷史正劇迴歸的希望。以真實的歷史為題材,展現時代浮沉與人物堅守初心的良好品質,弘揚社會主流價值觀,真正實現歷史正劇“以史為鏡”的創作動機。


淘劇歐尼


這個其實吧,原因有好多的:

首先來說吧,在以前,也就是一二十年前,還有的時間跨度更早的優秀的歷史影視作品還是很多的,比如:山西版的《楊家將》,這部電視劇雖然說是感覺有點悽慘,楊家兒郎死的極為悽慘,最後孤兒寡母還得征戰疆場,保家衛國!看哭了一代人,有些東西精神還是很好的。還有如《康熙王朝》、《三國演義》、《大明王朝1566嘉靖與海瑞》、《天下糧倉》以及現代歷史劇《長征》、《走向共和》等等,都不錯,很是經典!現在播放,除了有些拍的過早清晰度較差之外,都還是不錯的!

前些年,由於經濟科技原因,拍戲都是要用心的,好的演員為了拍好一個角色要不斷的去體驗學習,要好長時間的適應,揣摩,使其融入進去。好的演員角色把握的觀眾只知道劇中人名而不知道真名,這就是演員的敬業精神,演活了!

現在的科技發達了,好些東西只需要先進的設備就可以完成了,就好比一些特技的設計,導演認為好看了,效果出來了,可是觀眾確不這麼認為,因為太假了,觀眾也統一給取了個名字——神劇!還有的歷史劇沒有過多的感情戲,但導演卻非要加上去,他認為這樣才能吸取更多的人去看。其實好的劇本,根本就不需要,比如《士兵突擊》這部劇,劇中沒有一個女人,但是一點也不影響收視率呀!

還有現在的導演拍戲,主要追求的是經濟效益,說到底就是賺錢,不管拍什麼戲就是以賺錢為目的,如果不賺錢,誰還去拍,如果賺錢,拍神劇也行呀!再說演員也比較現實,不肯吃苦,也不背臺詞,好些演員只是露露臉,好些鏡頭都是替身去完成,根本就不會用心體驗角色,只是關心片酬的高低,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往!”如果都人人都這樣心思,哪還會有好戲看呢?


連天紅939


我也有同感

歷史本就是一部大戲十分的精彩,我認為不需要任何的改編,煽情就可以引人入勝,但是現在的好的歷史劇卻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難道是因為看得人比較少嗎,對於十分人愛歷史的我來說這一點是不可以理解的。

或許是因為最近火的厲害的是流量小鮮肉吧,為了賺錢,只能夠拍這些電視劇。

再說電視劇本來是給人們閒暇之餘一點快樂,但是像正經的歷史劇,給人的更多是思考,而且一般人很難看懂,肯定會影響收益的,為了讓大家都看得懂,只能夠一改再改,把原著改得面目全非,慘不忍睹。

究竟是什麼原因,咱是個外行,也不知道。

但是好的歷史劇也是有的,個人感覺《大秦帝國》是十分不錯的,謀士,君王都演繹得十分到位,個性十足,又帶有歷史所特有的那種淒涼的感覺。對於即將上映的《天下》我也是十分的期待。

還有就是零幾年有央視拍攝的幾部歷史劇《康熙王朝》《雍正王朝》雖然很有歷史感,但是裡面漢人人人自稱奴才還是讓我有些不爽的,同時有些刻意美化,除去這些還是可以看得。

《貞觀之治》注意不是什麼《貞觀長歌》這部歷史劇的評分可謂是最高的,所演的情節基本上都是歷史事實,就是歷史專業的學生也會去看。但是美中不住的是,畫面拍的不是太好,人物的語言說的太白是硬傷。不是特別感興趣的人,很難一口氣給看完嘍。

《大明王朝1566》可以說也是十分良心的,甚至被評為第一歷史劇。

雖然近幾年確實沒有出什麼好看的歷史劇,但是紀錄片確是出了不少精品,比如《玄奘之路》《河西走廊》《大明宮》《從秦始皇到漢武帝》等等,或許這才是歷史劇的正確打開方式吧。


王建國xxy


你好,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歷史正劇作為電視劇題材,其中有很多細節需要考慮。

一是導演要有拍攝正劇的經驗和自己深厚的歷史知識以及感悟,例如我很喜歡的正劇《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的導演張黎、《大秦帝國》的導演黃健中、《康熙王朝》的導演陳家林和劉大印,這些好看的正劇的導演在業界也是大咖的存在!

二是編劇要有深厚的歷史知識以及文字編輯能力,我要舉的例子就是央視版《三國演義》,這部劇光編劇就有六位,杜家福、朱曉平、葉式生、周鍇、李一波、劉樹生。就以朱曉平先生為例,他著有《私刑》(小說個人專集);《好男好女》(小說個人專集);《說夢》(小說個人專集);《西府山中》(小說個人專集);《陝甘大道》(小說個人專集);《LES BRAVES GENS》(個人專集,法文版),《桑樹坪紀事》[1];《縛公札太村》(人人專集,日文版《桑樹坪紀事》,日本早稻田大學出版部)。注:另有數種正在出版之中或未得到樣書。

《桑樹坪紀事》

朱曉平80年代以小說《桑樹坪紀事》開始操持筆墨。至今有各類作品數百萬字。出版有個人專著10餘種及影視作品一批。並被翻譯成英、法、日、西班牙等多種文學在海外發行。可見編劇沒實力,正劇就不再是正劇,而是鬧劇了!

三是演員要好,中國從來就不缺好演員。從以上經典的好劇就可以看出來,這裡就不再贅述!

四是耐得住寂寞的團隊,為什麼這麼說?三國演義團隊從90年立項直到94年拍完,花了四年時間。走向共和團隊從立項到拍完,也前後經歷了三年多的時間。可見電視劇需要千錘百煉才能得到精品!

五是市場的選擇。當下浮躁的市場,大眾品味的改變,歷史正劇的嚴肅雄渾,使得人們沒有耐性去觀看。快餐式電視劇充斥著銀屏!

不知道說的可對,還請大家指正!


小魚說歷史123


這個現象在如今是普遍存在的,也就是很多人常說的現在拍出來的電視劇沒有以前的那種感覺了,沒有以前的電視劇經典。

這種情況我個人覺得原因有三點:

1、現在的人浮躁,沒有了以前的人敬業。不用心去好好地對待每一部戲。

2、追名逐利,重數量不重質量,導致很多的關於歷史的電視劇可看的點很少,而且大部分感覺劇情都雷同。


3、編劇和導演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常識。為了使電視劇情節豐富飽滿起來,常常會按照他們的意願在電視劇裡面加情節,而不注意在當時的社會是否出現。例如我曾經看了一部電視劇,拍攝的背景是春秋戰國,但是他們那個時候的人喝酒的酒壺和酒杯,全部都是潔白的瓷器。據考古發現,我國最早的白瓷發現於北齊的一座墓葬中,而且當時的燒造技術還未成熟,怎麼可能在戰國就出現燒造得這麼完好潔白的白瓷?這根本就是隨意的臆造。

只有尊重歷史,用心對待每一件事,這樣才能走得更遠。


小先生348


上方有人回答出於兩方面原因,一是觀眾不喜歡看,二是難拍。第二點我承認,第一點的話有待考慮,當年的康熙王朝在臺灣都創下2.8的收視率,一首向天再借五百年紅遍大江南北,漢武大帝,雍正王朝,當年創下的收視率也是空前絕後,也湧現出了像陳道明,陳寶國這樣的老戲骨。所以大家還是喜歡看的。

不怒自威的帝王演技那為什麼歷史劇越來越少?只有一個太難拍了,要拍出好劇,必須有強大的演技加成,康熙有陳道明,漢武有陳寶國,曹操有陳建斌,哪一個拿出來不是戲霸級的存在。其次還必須有大投資,康熙王朝2001年投了2000萬,當時一個人民教師一個月工資1000塊;三國拍了2個億,當時那些大場面光給群演的盒飯就要30萬,演員表就有217個名字,注意都是成名了的。相比那些只要一兩個流量明星,談一下情,炫一下香車,難度不是一個級別啊。

拍一部優秀的歷史劇需要一流的演員,一流的導演,一流的劇本,不然一不小心就會變成不入流。


藍雪可樂


不難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十幾年前打開電視隨便換幾個臺,滿滿的都是「康熙王朝」、「大明王朝」這樣的歷史正劇,可現在,這樣的作品卻鮮少再被搬上熒屏,這又是為什麼呢?

收視決定作品

說起來,現如今不管是電視劇也好,電影也罷,說白了就是商業化的產物,拍出來是要講究收視率的,只有觀眾愛看,才能上熱播。

而在如今的時代大潮下,一板一眼的講述史實這樣的作品實在很難再入各位觀眾大老爺的法眼,就歷史劇這個題材而言,大家更喜歡看什麼?

當屬轟轟烈烈的情愛,勾心鬥角的宮鬥,要麼就是架空穿越,所以越來越多的像「甄嬛傳」、「如懿傳」這樣的作品反而登上了大熒幕。

說是歷史劇吧,也算,畢竟它也講述了一個王朝的歷史,但卻也加入了一些流行和娛樂的元素,為的是吸引觀眾的眼球,提高收視率。

素材決定收視

就素材這一塊來講,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進程,屬實是為影視作品提供了充足的拍攝原料,但素材充足不代表都能夠提取出來拍成電視劇呈現在大家眼前。

畢竟拍電視劇可不像講故事那麼簡單,不僅要詳略,還要有可視化的鏡頭,因而中國的歷史劇實際上大多都集中於漢、唐、明、清這四個時期,劇情的取材也大多逃不出歷史故事的範疇,這就導致了一個什麼事情呢?同一段歷史故事被拍了又拍,很難再勾起觀眾大老爺們的興趣。

事實上,不單單是歷史作品,現如今的影視作品都面臨著這樣的困局,比如說「西遊記」、「倚天屠龍記」這般曾經火遍大江南北的IP,被一次一次的改編,一次一次的翻牌,可收視率卻一部不如一部,改來改去故事還是這個故事,沒了新意,觀眾自然是不買賬了。

所以,綜上所述,歷史正劇現在是越來越少出現在大熒幕之上了,但是,我相信這類弘揚民族文化的作品在經過沉澱之後,有朝一日勢必還會大放異彩。

對於歷史正劇,你有什麼意見呢?歡迎留下你的看法。


古今嘚吧嘚


這是一種心理效應,當觀眾在觀看時會不自覺地將自己帶入其中,擁有第一的家世或背景會給人一種像吸食毒品一樣的感覺。

【瑪麗蘇是指現在有些網絡言情小說中,女主角無所無能,近乎完美,文中所有的男性都喜歡女主角,讀者可以把自己代入主角,盡情-----意淫-----。這一類女主角就被稱為瑪麗蘇。這一類小說被稱為“蘇文”。比如著名的網絡言情《帝王業》裡的女主角。】

【瑪麗蘇還不光指同人文作者的自戀心態現象,也指原創文作者的心態現象。

給你給例子吧,有個女主是世界第一美女,她爸是世界第一帥哥,也是世界第一富豪,她媽是上一屆世界第一美女……例如這種自戀情節和很假很假的情節都可以稱為瑪麗蘇~】

   引用自網友

這樣會給人一種似而非是的代入感覺,用對下一世生活的渴望來自我陶醉/安慰自己。從而滿足自己。

不可否認,這是一種病態。

而導演恰恰利用了這一點。市場所求,我就拍什麼。

【正劇,正劇是戲劇的主要體裁之一,在悲劇與喜劇之後形成的第三種。

有些所謂的評論家說:‘歷史正劇’云云。那末,正劇一定就是歷史劇麼?未必。歷史劇,或者說‘歷史題材的劇’,同‘正劇’的概念實際並不完全相同。

歷史正劇創作要有歷史主義的態度、情節合乎情理,但這還不夠,必須儘可能地對要表現的那段歷史故事做到主要事實符合史籍記載,細節、人物等可以有虛構和加工。否則就不是歷史劇,頂多算正劇(即悲喜劇)。

正規的歷史劇的故事情節必須像古典名著《三國志演義》、《殘唐五代史傳》《皇明英烈傳》《東西漢演義》、《檮杌閒評》、《唐書志傳》、《大宋中興演義》、《於少保萃忠傳》、《南明演義》諸書那樣,重大事件基本符合史實。譬如:馮夢龍《新列國志傳》(東周列國志),去除了《列國志傳》的神話和荒誕不經的描寫;清遠道人《東漢演義》不同於原來的《東漢12帝演義》,故事基本符合《後漢書》等古籍記載。

現代以後的作品,譬如:《星星草》、《李自成》、《少年天子》等歷史小說,假如根據這些歷史文學改編影視,如果基本符合原作者在書中的描寫,也應算作歷史正劇。《諸葛亮》、《大唐名相》等劇就是很精彩、很有歷史感、發人深思的古裝歷史劇


煙雨踏秋殤


可能是現在喜歡看正經歷史題材電視劇的人少了,年輕一代都愛小鮮肉演的玄幻類愛情類的電視劇


丐幫打狗哥


很少關注歷史的過去經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