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姜增產新方法:基肥增施鋅、硼、鐵,促進養分吸收,提高產量

大姜是我國許多地區的主要經濟作物,以山東省為例,安丘大姜、萊蕪大姜與昌邑大姜包攬山東大姜種植面積前三名。在保證大姜品質的基礎上,高產是許多姜農追求的目標,而施肥是促進大姜增產的主要途徑。施肥量的多少以及施用肥料的種類與大姜產量密切相關。

但是,在大姜的生產過程中,許多姜農施肥存在著很大的盲目性,偏重無機肥施用、輕視有機肥施用;偏重氮磷鉀複合肥施用、輕視微量元素肥施用的現象非常普遍,這就導致大姜增產難以突破瓶頸,甚至對大姜品質產生不利影響。有實踐表明,增施微量元素肥可以較好地解決大姜增產難的問題,每畝增施鋅、硼、鐵肥45公斤,可增產大姜400公斤左右,王博第一時間就將此施肥技巧告訴了家裡,準備今年種大姜的時候也試一試,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大姜增產新方法:基肥增施鋅、硼、鐵,促進養分吸收,提高產量

姜農的笑容:大姜豐收

每畝地花幾十元購買微肥,產量增加400公斤

山東安丘市的農業科技人員,選擇轄區內兩塊大姜種植田,進行田間施肥對照試驗。在其它田間管理措施一致的情況下,比較最終的產量發現,每畝投入微肥硫酸鋅2.67kg,硼砂1.69kg,硫酸亞鐵40.05kg,每畝產量可以增加約400公斤,如果按市場價3元每斤計算,每畝可增收2400元。由此可見,微量元素肥確確實實可以促進大姜生長,提高產量,而且投入少回報多。

大姜增產新方法:基肥增施鋅、硼、鐵,促進養分吸收,提高產量

農業科技人員在田間

為什麼要增施鋅、硼、鐵等微量元素肥?

根據植物營養學中的“木桶原理”(見下圖),在某種營養元素缺乏時,會影響植物對其他元素的吸收利用,從而制約著品質、產量的提高。大姜生長過程中,除了要吸收氮、磷、鉀三種必需營養元素之外,還需要吸收鋅、硼、鐵等微量元素。根據“木桶原理”,如果在大姜種植管理過程中,不給大姜生長提供鋅、硼、鐵等微量元素,就會影響大姜吸收利用氮、磷、鉀等其它營養元素。因此,大姜生長若缺乏鋅、硼、鐵等微量元素,那麼就會導致氮、磷、鉀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造成浪費不說,還導致大姜產量難以進一步提高。因此,一定要增施鋅、硼、鐵等微量元素肥。

大姜增產新方法:基肥增施鋅、硼、鐵,促進養分吸收,提高產量

施肥的木桶原理

不增施微肥可以嗎?地裡天然含有的是否夠用?

地裡的微肥是否夠用,是許多姜農比較關心的問題,以山東萊蕪大姜種植區為例,通過對姜田土樣進行分析,數據表明,未施入微量元素肥的土壤中有效鋅的平均含量約為0.5mg/kg(見下圖),有效硼的平均含量約為0.3mg/kg,有效鐵的平均含量約為4.5mg/kg,在《全國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分級指標》中均屬於低級。因此,有必要增施鋅、硼、鐵等微量元素,以滿足大姜生長對微量元素含量的需求。(注:mg=毫克,kg=千克,1g=1000mg,1kg=1000g)

大姜增產新方法:基肥增施鋅、硼、鐵,促進養分吸收,提高產量

我國土壤有效鋅含量分佈圖:山東地區鋅含量-低

那麼如何正確選購、施用微量元素肥?

微量元素肥是指含有鋅、硼、鐵、錳、銅等微量元素的肥料(見下圖),購買時要選擇正規化肥公司或者生物科技公司,避免買到假肥,最好購買多種微量元素於一體的微肥,價格不貴很親民,既可以作為基肥施用,也可以作為追肥施用。作為基肥施用時,每畝用量50-60kg;作為追肥施用時,配合澆水,每畝用20-30kg,微肥可在作物各生長期使用,可以與其它無機肥料同時使用。

大姜增產新方法:基肥增施鋅、硼、鐵,促進養分吸收,提高產量

大量、中量、微量元素劃分

微量元素肥對大姜生長有何好處?作用機理是什麼?

微量元素肥的好處:鋅、硼、鐵等是大姜生長髮育中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當這些微量元素供給不足時,大姜往往表現出特定的缺素症狀(在本頭條號《大姜施肥有講究,抓準時機合理配比,促進姜塊膨大助力高產》文章中有詳細介紹),大姜品質降低,產量難以提高。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後,大姜的株高、葉面積、芽子數等生育性狀以及單株姜塊淨重等產量性狀均有明顯提升(見下圖),而且大姜常見病害發病率也降低。

鋅、硼、鐵的作用機理:鋅主要是幫助大姜進行光合作用,促進大姜的生長髮育;鐵是葉綠素形成不可缺少的,綠油油的葉子是大姜產量高的表現,另外,鐵也能促進大姜的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硼可以促進大姜體內糖的合成和運輸,同時硼可以提高大姜吸收氮的能力,能促進姜苗的快速生長。

大姜增產新方法:基肥增施鋅、硼、鐵,促進養分吸收,提高產量

施用微量元素肥的大姜:增產效果明顯

結語

施肥是促進大姜增產的主要途徑,但目前很多姜農只偏重氮磷鉀等大量元素肥的施用,忽視微量元素肥的施用,已有實踐表明,鋅、硼、鐵等微量元素對大姜增產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今年多數大姜還未開始種植,王博建議各位姜農朋友在大姜種植前與大姜管理過程中,增施鋅、硼、鐵等微量元素,以促進大姜生長,突破增產瓶頸,提高產量,增加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